


或許你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去咖啡館的路上。但這并不能使你成為最會享受咖啡的人。在咖啡帝國巴西的一座頂級咖啡莊園里,每年會有16名幸運的客人,他們將借助咖啡的力量回歸大自然,回歸田園生活。
“一個人坐在咖啡樹旁喝咖啡。”
一句話,已赫然拋出了三個問題:誰會坐在咖啡樹下喝咖啡?這是哪里的咖啡樹?他喝的是什么咖啡?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恰好是一場去往南美修行式的咖啡田園之旅。
在圣保羅往北3小時車程的Pocos de Caldas市郊區,著名的“我們之家”咖啡農場(Nossa Familia),每年會接納16位來自世界各地的“修行者”。他們將暫時離開都市,成為一名戴著寬大草帽的咖啡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傍晚時分坐在咖啡樹旁品嘗自己采摘、烘焙的咖啡。城市給予我們很多,也虧欠我們很多,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前往寧靜卻不乏熱情的巴西山谷,在咖啡香氣中享受貼近土地的生活。
山谷中的咖啡園
Augusto先生是“我們之家”咖啡農場的莊園主,也是一名典型的巴西人。棕色的皮膚、憨厚的面部輪廓以及永不歇息的笑容,讓他顯得樸實親切。每年咖啡成熟的時節,他都會頻繁往返于圣保羅國際機場與Pocos de Caldas之間,目的是親自把世界各地的“咖啡修行者”們帶回自己的咖啡莊園。
來客們也許坐慣了有洛可可華美內飾的大轎車,但是在Augusto身邊,他們只能乘坐他那輛散發著熱帶咖啡豆香的小皮卡。一路上的土路被曬得金燦燦的,在狂奔的皮卡身后揚起干燥的塵土。你準備好了嗎?這就是巴西的表情,永遠混合著日頭、塵土與暢快的汗水。
一路上Augusto會告訴你(此君的英語和葡萄牙一樣棒),在120年前他的曾曾祖父在巴西東南部火山附近種下了第一棵咖啡樹。當時沒有電力、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祖輩們卻開墾出了巴西最好的咖啡園,也為子孫后來遺留下陽光下最美好的田園生活。“我們家族6代人始終沒有搬去大城市,相反,許多人將燈紅酒綠的繁華看得麻木了,他們瞅見郁郁蔥蔥的咖啡園、樹林里的木頭大房子就會兩眼放光。”于是Augusto決定與大伙分享這種生活方式。每年他會讓16位訪客參與到山谷里的咖啡采收、篩選、烘焙工作中,讓他們回歸熱情的土地。之所以是16這個數字,是因為主人必須保持種植園環境的絕對天然性,所以不會接納更多的人。
車駛入咖啡園,立即能聞到一種淡淡的、令人安寧的香氣。比起咖啡豆,它帶著水果的新鮮,比起普通水果,它又帶點優雅的格調,這就是咖啡樹、咖啡果的香味。“我們之家”坐落在一片山間的丘陵地帶,四周的緩坡上是無數的、整齊排列的咖啡樹,一直延伸到目光的盡頭。
莊園建筑是一座座散落在樹蔭中的木頭房子,沒有所謂名師設計、潮流、創意元素的痕跡,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刻意”,讓人有在屋檐下的椅子上愜意地坐坐、睡個午覺的沖動。而在未來十多天里,咖啡修行者們就將在這些林間小筑里用餐、學習烘焙咖啡、休息,白天像農民一樣戴著寬邊草帽、踩在泥土上勞動,夜晚在潔凈的天穹下喝杯醇香的咖啡。
咖啡樹下的農民
來到這座世界著名的咖啡園,毫無疑問,歡迎儀式會是一杯濃香的咖啡。當地人將這種裝在小杯里的濃咖啡稱作“咖啡西尼奧”(cafezinho)。在巴西,它就相當于中國人給客人沏一杯茶,是一種待客禮儀。而“我們之家”的咖啡西尼奧是以波旁山度士品種煮制的。1729年這種咖啡樹才被引進巴西,起初生長得很糟糕,直到半個多世紀之后一名比利時傳教士在溫暖潮濕的巴西南部地區種植,它才漸入佳境。而“我們之家”,正是圣保羅地區波旁山度士咖啡的鼻祖與翹楚。
這里的波旁山度士咖啡非常適合東方人的口感,它表面帶有一層漂亮的金色泡沫,酸度不高,口感濃郁滑潤,還帶著天然的淡甜味。通常東方人都不喜歡太酸的咖啡,如非洲的乞力馬扎羅咖啡;也不喜歡太苦的咖啡,如蘇門答臘的曼特寧咖啡。波旁山度士口感隨和自然,沒有太刺激的感觸,卻又叫人難以割舍。在圣保羅,人們喜歡把“我們之家”的波旁山度士咖啡比喻成女人的愛情——不是第一次就可以嘗出它味道的,但是,它卻是多年以后都難以忘懷的一種感覺。“我們的咖啡之所以能躋身世界頂級,正是因為它那種似有似無、永遠陪在你身邊的感覺。”Augusto喝咖啡時總不忘這樣介紹自己的產品。
喝完咖啡后,“修行者”將先休整一夜,第二天再開始正式的農民生活。滿山咖啡樹的香氣有安神作用,加上Pocos de Caldas潔凈到微甜的空氣,即使“農夫”們在城市萬般失眠,在這里也能享受最舒適的睡眠。翌日清晨,悅耳的鳥鳴中一整天的勞動將有條不紊地展開。
旅客們吃完早餐,就要挎著一個草編的筐前往山間的棕櫚樹林采棕櫚果。這叫自給自足,這些熱情的果實將會出現在午餐的沙拉里。此外,大家還要去菜園里摘一點西紅柿、洋蔥和青蔥。總之,這里的食物不僅是有機的,而且是“自助”的。
預備完午餐,就輪到真正的農活了。屆時大伙戴著草帽、乘著拖拉機前去采摘咖啡。咖啡園一眼望去有點像中國的茶園,但咖啡樹比茶樹更高大,樹葉也更柔軟。在中國,很少人見過咖啡花。那是一種精致、星形的白花,散發著金銀花與柑橘花的愉悅香味,令人神清氣爽。在采收咖啡果的季節,只有少數花朵還開放著,但它們依然美麗。
咖啡果是一種神秘的果實。它的英文名字叫Coffee Cherry,直譯過來就是“咖啡櫻桃”。摘一顆下來放到口里,它沒有櫻桃那樣果汁淋漓、惹人喜歡。但成熟的咖啡果并非如人想象的那么苦澀,它也是甜的,只是果肉很少,絕對算不上鮮美。我們平常見到的咖啡豆,正是這種漿果的果核。采摘的過程,就是要尋找成熟的咖啡果再將它們一粒粒摘下來。
Augusto的家人似乎對每棵咖啡樹都了如指掌,他們一邊哼著民歌一邊指導“修行者”鑒別咖啡果的成熟度,告訴新人們決不能將果柄帶下來,也不能拽著果枝往下拉扯,這樣會影響來年的收成。在咖啡園里的勞作要持續三個小時,累了可以在樹蔭下稍事休息,觀賞一下種植園里飼養的Emu(一種特別喜歡人類撫摸它頭的鳥);困乏了也可以學學當地的咖啡農夫,摘一片咖啡嫩葉放在嘴里嚼幾下,藉著微微苦澀的味道提神醒腦。總之,這種在大自然里汗流浹背的體驗能讓人感到充實與平和。
這樣的咖啡采收工作要持續好幾天。每天傍晚勞動結束時,所有采收者會在夕陽中來一場聚餐。烤牛肉、各種蔬菜、土豆泥、巴西人用甘蔗釀造的卡沙薩酒(Cachaca),再配上主人的桑巴舞和微微的晚風,再沒有比這更迷人的場景了。
烘焙屬于自己的咖啡
經過連續的采摘勞動,“修行者”可以試著烘焙屬于自己的咖啡。“我們之家”和大多數巴西咖啡莊園一樣,通過浸泡將咖啡果核與果肉分離開,然后將咖啡豆(即果核)鋪在一個丘陵間的小廣場上,享受南美陽光的照曬。
曬干的歷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咖啡豆的品質。巴西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出產國,但絕大多數巴西咖啡都稱不上精品。問題就出在巴西咖啡都采用曬干法來處理。這個國度的咖啡種植面積實在太廣闊,機械化生產程度很高,結果成熟和青澀的果實常常被混雜在一起,參雜著果梗一同暴曬。如此一來,咖啡豆品質不但不均勻,還會參雜各種雜質的味道。
“我們之家”之所以享譽全球,恰是因為它在采收、曬干方面采取了最笨拙的方式。咖啡“修行者”們采收咖啡時,決不能一棵樹一棵樹地采完,而是每次只摘一棵樹上成熟的果實。每顆果實都不能帶一丁點梗莖。所以在廣場上每次曬干的咖啡豆都有著相同的成熟度。另外,為保證曬干程度均勻,“修行者”們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翻轉咖啡豆,兩個人一組,推著一輛專門用于翻轉咖啡豆的特質三輪車“格繃格繃”地翻動咖啡豆,聽悅耳的響聲響徹丘陵間。
待到咖啡豆曬干、再次篩選之后,就進入了烘焙的環節。豆子被放入烘焙爐內,烘焙師傅看著它們由生豆變成典雅的咖啡色,成品咖啡豆就誕生了。一般來說,這些“修行者”的作品要么烘焙得不夠,導致咖啡偏酸偏澀,要么烘焙過度,焦苦味蓋過了其它芳香。不過,每名學徒總能從自己的咖啡中品出點獨自的風格。畢竟味道這東西,仁者見仁,愛屋及烏。
大家都喜歡在咖啡樹旁喝自己的咖啡,遠離城市,遠離喧囂,享受著時間擦身而過的質感,這正是“我們之家“希望傳遞的生活態度。
Pocos de Caldas 南面體驗咖啡文化的地方
桑托斯咖啡博物館
前身是桑托斯咖啡交易所。這里可看到老式的歐洲街道和歐洲建筑,了解咖啡貿易曾經給桑托斯帶來的輝煌。
地址: Rua XV de Novembro, 95 | Centro, Santos, State of Sao Paulo 11.010-151, Brazil
電話: + 55(13) 3213-1750
www.museudocafe.org.br/index.asp
Octavio Café
在圣保羅金融區名氣最大的咖啡館,室內設計由獲得巴西設計大獎的設計師操刀。因安提瓜咖啡豆做的虹吸式咖啡、法式甜點Creme Brulee和高昂的價格而聞名。
地址: Av. Brigadeiro Faria Lima 2996 Jardim Paulistano
電話: +55(11)3074-0110
www.octaviocafe.com
Coffee Lab
Coffee lab 提供的很多咖啡來自于著名的Tomio Fukuda 種植的紅波旁咖啡豆。在巴西 Veja 雜志2011-2012年評選的最佳咖啡吧中排名第一。
地址: RuaFradiqueCoutinho, 1340
Vila Madalena - S?o Paulo/SP
電話: +55 (11) 3375-7400
www.coffeelab.com.br/
Santo Gr?o
Santo Gr?o因提供全面的飲食服務而聞名,除了醇香濃郁的咖啡備受好評以外,店內的簡餐、甜點和飲料也廣受世界各地游客的好評。
地址: Rua Oscar Freire, 413, Sao Paulo, State of Sao Paulo
電話: +55(11)3082-9969
www.santograo.com.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