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籌,顧名思義,就是向大眾籌資。它利用互聯網的傳播特性,向廣大網友募集資金。相比于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門檻低,精髓在于小額和大量,不再以是否擁有商業價值作為唯一的評判標準。可以為新型創業公司融資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不是非“大投行、大PE、大VC”不可。
2009年美國的Kickstarter網站上線運營,是眾籌在線模式的起源。Kickstarter致力于支持和激勵創新性、創造性、創意性的活動。通過網絡平臺面對公眾集資,讓有創造力的人可能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資金,以便使他們的夢想有可能實現。
同時,眾籌網站也有自己清晰的盈利模式:項目成功后,收取最終籌集資金的一部分作為手續費(比如10%),如果項目不成功則不收費。
2012年4月,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2012年促進創業企業融資法》進一步放松對私募資本市場的管制,法案允許小企業在眾籌融資平臺上進行股權融資,不再局限于實物回報,同時法案也作出了一些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規定。法案規定,對每一個項目來講,其融資規模在12個月內不能超過100萬美元;同時也限制了每一個特定投資人的融資規模,不可超過其年收入的5%。
該法案的通過為眾籌融資網站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法律框架。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11月,在Kickstarter上發布的產品數量達到了76909個,較2011年上漲了50%。2012年,該網站的總融資額達到了3.2億美元,共為1.8萬個項目提供了資金支持,其中提供資金的網民人數為220萬人,平均每分鐘便獲得607美元的網民資金支持。
中國的眾籌模式2011年才出現,目前有一定規模的眾籌網站已經不下十家,例如點名時間、眾籌網等。不同于其他互聯網模式,眾籌涉及集資、回報等經濟問題,由于中美之間法律、政策的差異性,眾籌網站在中國走得并不輕松。
創意產品的另類支付方式
根據國內相關法律法規,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不得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它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以及其它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
而眾籌網站的兩大特點是面向不定人群公募和給予一定的回報。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的方式是對投資人最好的回報,但這在國內已經涉嫌非法集資。
之前就有過這樣的案例。2012年10月5日,淘寶出現了一家 “美微會員卡在線直營店”。美微傳媒是一家新生跨媒體營銷平臺,美微傳媒會員卡上架,售價100元/張。這不是簡單的會員卡,購買者除了能夠享有“訂閱電子雜志”等的一些權益,還可以擁有美微傳媒的原始股份100股。2013年1月9日,美微傳媒又以相同的方式在網絡上發起第二輪融資,不同的是,每股單價上升到1.20元。兩次一共募集到資金120.37萬元。但交易尚未全部完成,這家店鋪就于2月5日被淘寶官方關閉,官方的解釋是“淘寶平臺不準許公開募股”。而在美微傳媒發表的聲明中稱,是因為融資性質被監管部門認為是“不合適的”。
目前,國內幾乎所有的眾籌網站都只支持以項目的名義集資,并不向創業公司開放。支持的項目類別也僅限于設計、科技、音樂、影視、食品、漫畫、出版、游戲、攝影等范疇,不接受公益項目,也不開發銷售尾貨的項目。而投資者的收益僅限于實物產品,與其說是募集資金,更像是對創意產品的另一種在線營銷手段。因為國內特殊的國情,點名時間還規定分兩次將支持金額打給項目發起人,第一次是在項目成功后,打給項目發起人50%。第二次是在項目完成回報發放后,支持者都點擊“確認簽收”了,才支付剩余部分,這點很像支付寶的作用。
缺乏支撐 難以掙脫困局
今年3月26日,國產動畫《十萬個冷笑話》在眾籌網上開啟了“史上第一部眾籌電影《十萬個冷笑話》,征求十萬個微投資人”的活動,但該活動引來了大量網友的質疑。
爭議的焦點只要集中作為發起方的“有妖氣”是盛大的新媒體公司,東家財大氣粗卻不出資,反而選擇募集資金的方式。很多頭腦發熱的網友抱著支持國產的態度紛紛出資,甚至有的中學生要拿出父母的血汗錢做捐助。
之所以說“捐助”而不是“募集”,“其實很多賣東西或者買服務的人將自己的籌款需求放到了眾籌網站上,說自己想要將某某產品或者某某服務做好做大,希望得到大家的經濟支持,支持不同錢數的人可以得到相應的產品或服務,這和團購網站的區別其實僅僅是看起來有那么點公益性,將購買變換成了捐助,‘捐助’者的‘購買’體驗更好一些——這好比買一張專輯,如果你是在音像店里買的,你會覺得只是完成了一次消費,但是如果你買的是路邊賣唱藝人的,同樣是消費,你卻覺得自己是在捐助。” 微電影導演李紀正在知乎上如是說。
不僅是項目發起方的目的容易引發質疑,而且就連項目本身在大多數情況下也很難找到足夠的支撐點。例如點名時間的定位是“為了那些有創意有想法有設計感的項目而生”,但網站上大部分無法產品化的創意并不適合中國市場的:一方面鑒于國內對知識產權申請與保護的現狀,眾籌平臺的性質決定難以避免創意被抄襲的風險,項目發起者很難保護自己的智力成果,提高了好項目的進入難度;另一方面國內出色的原創作品和高級設計人員過少,導致項目質量不高,網友也不愿意為雷同的設計埋單。
更復雜的是,國內外信用環境差異,導致國內互聯網的信用監控機制比較脆弱,欺詐現象屢有發生。目前,點名時間是采取先行賠付給募集者,然后通過法律途徑追討到項目發起人應賠付的款項,但這樣的方式只是亡羊補牢而已,并非長久之計。
就目前情況看,國內的眾籌網站不是僅僅從美國復制一個模式就能成功的。如何能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眾籌之路,言之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