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突出矛盾將會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而解決此矛盾的關鍵在于城市環境監測的有效執行。因此,本文重點就當前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進行了研究,希望能夠推動我國城市化及工業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城市發展;環境監測;治理
如何在加快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與完善城市環境間取一交集,實現二者的平衡發展,并達到城市生活質量與城市生活環境的同時優化是如今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為了真正解決此重大課題,必須借助于環境監測這一基本數據指標的研究。應對城市化及工業化發展所帶來的污染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對城市環境現狀進行時刻監測,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城市環境進行維護及治理。
1 城市環境監測模式分析
對于城市內部環境監測模式而言,應選擇一些集成度較高的場所及地區來對不同模式進行測量,以確保所測數值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1.1 城市主要交通路口監測模式
此模式主要指的是將城市主要交通干道、環路、高速公路以及立交橋等作為監測環境的所在地,重點對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含鉛化合物以及氮氧化合物等顆粒懸浮物等指標參數進行監測,此外,還需要對汽車行駛過程中鳴笛所帶來噪音的污染程度進行監測。
1.2 城市人口密集小區監測模式
此模式重點就人們工作、日常生活、學習及活動場所等具體環境情況進行監測,這些場所的環境指標將會對人們的生活質量帶來直接的影響,此模式對人們生活環境中的健康要素等相關數據進行最為直觀的監測。
1.3 城市主要污染源監測模式
此模式主要針對的是最主要的環境污染生產場所、裝置、設備以及地區,例如火電廠、煤廠、造紙廠以及水泥廠等地方,其生產過程所帶來的工業排放物將會對城市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評價標準為依據,可將城市生態環境的空氣質量劃分為三種級別,一旦環境監測所得出的空氣質量超過了警戒數值,將會直接進行環境預警狀態的啟動。
2 當前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監測結果全面性不足
由于“只求發展,不重環境”錯誤觀念的影響,雖然我國城市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但城市環境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與此同時,城市環境監測及治理水平較低,無法獲得良好的監測效果,因而也不能對城市的環境情況進行真實有效的反映,這樣一來,對于城市環境治理方面的參考性也被大幅度降低了。目前,我國環境監測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方面同國際水平仍相距甚遠,環境質量及污染情況的監測過程中,也不能很好地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及其完整性,技術、人員、基金以及設備方面還未達到有關要求,因而導致企業排污狀況不夠清晰,也很難制定有效的措施來防止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2.2 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水平相對較低
對于污染物而言,由于其種類極多,因此不同類型的污染物應采取相應的方法來進行治理,但是,我國目前的監測及治理技術還未達到此要求,污染物處理措施十分單一,另類污染物甚至缺乏有效的技術支持。
2.3 缺乏一套有效的環境治理應急體系
由于環境監測及治理過程常會有突發狀況出現,但是我國有關環境突發情況應急體系還未建立起來,再加上環境監測及治理成本較高,由于資金問題及設備缺乏均很難使得一系列應急措施得到有效的發揮。
2.4 政策及體系有欠完善
2.4.1 產業化規范及政策有待完善。一方面,地方產業化政策有待明確,不少省市還未下達有關文件來對城市污染物處理的產業化及其市場化進行規定,因而實施過程中十分盲從和混亂。另一方面,行業內缺乏特許經營規范性條例以及標準化合同文本,因而導致特許經營協議實施時各方責權十分混亂,相互推諉、爭權以及扯皮現象屢屢發生,這均導致政府、公眾風險以及交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2.4.2 激勵機制沒有很好的落實,相關優惠政策也不夠明確。激勵機制不僅能夠推動產業化的發展,還為政府污水處理行業提供了政策性的補貼。但我國所制定政策中還未涉及到污染物處理行業轉制之后所得稅優惠等相關問題,因而為城市污染物處理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稅負壓力。
2.4.3 缺乏法律法規的保障。有關城市污染物處理產業化方面的文件多數為指導性意見,缺乏法律效力,未從法律意義上對產業化及市場化方向進行明確規定。產業化配套政策均未在法律法規中得以明確規范和保障。
3 加強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治理對策分析
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治理工作中仍存在著諸多問題,為了進一步促進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工作的不斷發展,必須從主要問題入手,借鑒國外優秀經驗,結合我國環境的實際狀況,對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治理工作進行不斷改進。
3.1 明確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有關標準
環境相關監測人員應充分認識到環境監測的重要性,借助于環境監測這一預警工作來對城市環境問題進行有效的防治,將環境問題扼殺在萌芽中。我國環境保護部門應對環保指標進行科學合理的制定,對環保成果顯著的國家進行借鑒,對其相關城市監測標準體系進行研究和參考,同時,還應不斷完善我國城市環境監測及治理相關設備,對有待完善的技術參照標準進行進一步改進。
3.2 確保環境監測的科學性及合理性
3.2.1 設置科學合理的監測因子。以污染物濃度為依據對污染物進行評鑒,將危害較大且較易產生的污染物作為城市的重點監測對象。此外,還應對我國環境監測的特征性指標進行確定。
3.2.2 改變傳統的監測形式。我國城市監測形式多為固定化監測,靈活性及連續性較為欠缺,因而導致監測數據異常時很難及時發現,進而造成環境問題的處理及應對措施較為滯后。應當進行靈活、連續監測形式的制定,以確保監測人員能夠及時獲得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其發展趨勢。
3.2.3 注重污染物生物學及毒理學原理的監測,研究污染物生物學及其毒理學原理有助于監測人員對有害污染物客觀特征進行及時掌握,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類物質對環境的危害。
3.2.4 確保監測及有關數據評價的有效性。有關監測人員應對相關監測數據進行有效的篩選,對可信數據進行研究,以確保數據獲取背景的相關性及其穩定性,以可信數據為依據進行綜合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預見性措施,推動城市環境監測及治理水平的不斷提高。
3.3 對生態規律及經濟發展規律進行研究
城市、環境、經濟與社會共同構成了一個復合型生態體系,其發展過程必然會按照一定的生態規律及經濟發展規律來進行發展,因此,對此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及時安排人類行為,減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
4 結束語
城市化進程不僅為城市帶來了巨大的人口壓力,也帶來了不少環境問題,因此,有關城市的環境監測及其治理已經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要求。為了真正確保廣大市民的生活質量,及其整個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不斷提高城市環境監測及其治理水平,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瓊玉.我國環境檢測與治理技術有關問題探討[J].江漢大學學報,2011(4):34-35.
[2]吳立新.環境監控中心建設實例分析[J].環境污染與防治,2008(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