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又旭認為煙斗沒有太明顯的好用不好用之分,不同的煙斗適合不同的煙絲,能抽出不同的味道,所以玩煙斗最好講適合你還是不適合你。
張又旭不認為自己是煙斗收藏家,盡管他擁有上千把煙斗,足以配得上頂級收藏家的稱號。之所以如此,道理很簡單:“我買它們是用它們抽煙,要是搞收藏還不如買塊木雕”。
不收藏,也就更不會考慮這些煙斗升值還是貶值。在張又旭看來,煙斗就是煙具,即使從實用性角度也沒什么好壞之分,只要是內行工匠做的,功能上都不會差到哪兒去。有人覺得許多價格便宜的煙斗不合心意,一看到所謂大師的作品,立馬就覺得好用了,這在張又旭看來都不是真正品味煙斗的態度。
張又旭如今已有半個世紀的斗齡,他是世家子弟,家底殷實,上世紀60年代時見到自己的四姨抽雪茄、抽煙斗,也跟著開始玩。50年間他用過數以千計、不同風格的煙斗。他說煙斗的結構從工程學上看其實并不復雜,制作上沒什么太大的技巧,即便是大師作品,無非是用了好原料,藝術上有美學張力,但功能上都差不多。
張又旭是標準“大煙槍”,煙卷、雪茄和煙斗無不喜好,但對煙斗最為鐘愛。究其原因,煙卷的味道都差不多,比較單調,但世界各地的煙絲味道卻各不相同。“就像在吉林蛟河市有一個漂河鎮,那里有一個橫道子二大隊,過去是給慈禧太后貢煙的地方。那里出產的生煙是真正的小產量、原產地佳品。這樣的煙草是不會拿來做卷煙的。你想嘗,就只能用煙斗(當然,前提是你能弄得到)。”
在張又旭看來,想要區分不同煙斗的特性,唯一的方法就是經年累月不斷嘗試,U 形斗、V 形斗、意大利石楠、希臘石楠,你要找到每個煙斗適合的那些煙絲以及誰更符合你的口味。人與人的口感有差別,適合別人的煙斗未必適合你。所以大師制作的煙斗好不好用,也要看和你的緣分。
至于找到一把適合你的煙斗后,你該如何享用它?“大家認為抽煙斗享受的僅僅是味道,那可大錯特錯了。”像張又旭這一類老煙斗客,他們都習慣了叼著煙斗,不叼著會難受;或者將其端在手上,抽的時候要加煙絲,壓煙絲,點火,最后才是吞云吐霧。所以煙斗是一種全方位的生活習慣,它給人一個空間,潛移默化分散一個人的注意力,幫人減壓。遇到思考的時候、尷尬的時候,它還能幫人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