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成長的七大需要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的頭腦需要輸進什么嗎?
教育心理學家列出了下列7項:
學習語言
嬰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父母是其最重要的老師。
認識生活環境
最早,孩子對環境做到能區別就夠:這個人是媽媽,這個人是爸爸……其對環境的觀察和認識想要更深入就需要大人的幫助。孩子對環境認識越多,越有自信。
發展想象世界
幻想是創作和發明的開始,反應遲鈍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而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勵。
學習做人做事
怎樣和別人相處,和環境相處,是做人。事情怎樣容易達到目標,是做事。這些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擾著孩子。父母應該幫助、教導。
認識人生
孩子上了學,課本上的大人物是他們認同并想模仿的對象。但是父母有責任引導孩子判斷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培養智慧
有人累積了許多經驗,但是不能從中得到教訓,這種人缺乏智慧。訓練孩子的智慧需要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小小的發現、心得,都加以鼓勵。成就獲得肯定是孩子繼續努力的原動力。
培養幽默感
幽默感是人生態度,必須從小訓練,并內化成孩子的氣質 。
父愛和母愛的不同影響
母愛:
可使子女身體和情感得到健康的發展,母愛代表著人性和社會生活情感方面
父愛:
教會孩子怎樣應付和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人生問題;父愛往往象征著事業、思想、秩序、冒險和奮斗,代表的是理性方面,其主要表現在對孩子成就感的培養上,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也與父親有關。
調查表明
如果有一個好父親,則孩子在數學和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就會比較高,在人際關系上會有安全感,自尊心也比較強,容易與人相處。
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父教比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中,一組中國父教缺失的數據引起社會的關注。以下就是四國高中生比較的部分數據:

TIPC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專家們分別問四國的高中生:你如果有心事和煩惱找誰訴說?美日韓三國的高中生都把父親和母親放在前五位,而中國高中生只把母親放在前五位,父親前五位榜上無名,居然排在網友之后。
父親缺失
父親缺失(father absence)指由于分居、離婚、死亡等原因而導致的兒童缺少父親的關懷、缺少父愛的現象。在家庭中,父親和母親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兒童心理的發展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父親對于一個孩子的身心發展,特別是對于其自我認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父親幫助孩子從心理上與母親分離,教他們控制自己的沖動,學習各種規范和規則,同時他還能幫助母親避免過度情緒化地處理她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父親教育不足都有哪些表現?
這樣的孩子容易形成所謂的“偏陰性格”,即脆弱、膽小、多愁善感、依賴性強、獨立性差。
家庭教育不完整容易導致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出現失調,許多正常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得不到發展,容易產生反社會行為和犯罪行為。
父親缺失的兒童在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能力較差,這是因為這樣的兒童缺少男性角色的榜樣。
由于父親缺失的家庭中經濟條件往往要遜色于父親存在家庭,兒童受到的教育、所接觸的環境相對貧乏,可能對孩子認知發展和教育程度有所影響。
父親缺失就會使兒童缺少與父親游戲的經驗,缺少與父親之間的激活關系的作用,進而影響兒童心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