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搜索并不很出人意外地敗退了。11月1日,《人民日報》報頭去掉了即刻搜索的網址,即刻搜索頁面也僅剩下新聞、頁面、圖片、地圖四項基礎服務,且搜索結果直接跳轉至盤古搜索,而前CEO鄧亞萍則從公眾視野中消失了。這也暗合早前的傳聞,在8月初,即有消息稱盤古搜索和即刻搜索將合并,公司會任命新的CEO。
從這兩家搜索公司不太成功的市場經歷來看,無疑是有一些經驗與教訓可以總結的。盤古與即刻都是在2011年正式上線,當時的中國搜索引擎市場雖然依舊是被百度壟斷,但也并非沒有機會。谷歌剛剛在前一年退出中國,留下了相當的市場空間,百度則因為虛假廣告等問題屢遭媒體質疑。作為“搜索國家隊”,即刻、盤古有充裕的資金,有寬松的政策,在吸引人才方面,由于能提供北京戶口和行政級別待遇,也頗具優勢。鄧亞萍空降即刻,也憑借自己的影響力為即刻搜索帶來了人氣和關注度。
但為什么他們沒有成功呢?原因有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他們沒有抓住互聯網公司得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創新。兩家公司都沒有技術上的重要創新——在互聯網業,這往往是后起挑戰者成功的關鍵,但客觀來說即刻和盤古的搜索產品并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
其次,它們在營銷與市場定位上也沒有創新。盤古與即刻都被打上了“國家隊”的標簽,這其實有利也有弊,弊端在于國企背景或許會招致部分網民的抵觸情緒,而優點則在于,它們天然的有“國家信譽”作為背書,完全可以從搜索結果的權威性、公益性大做文章。很遺憾,本來應該盤古和即刻做的事情后來被360搜索做了。
作為搜索的后來者,即刻和盤古還擁有戰略上創新的后發優勢,比如移動互聯大時代的到來為搜索市場重新洗牌提供了良機,但兩個國家隊都沒有借機全力介入移動搜索、社交搜索和語音搜索。事實上,與一般中小創新公司相比,盤古和即刻有更足的底氣做一些更不急功近利的市場謀劃。
現在,有很多人把即刻搜索失利的責任都歸結到鄧亞萍身上,認為“外行領導內行”不會成功,這可能是有失公允的。鄧亞萍本身的能力應該是很強的,由她去領導一家IT公司,技術方面可以請更專業的人負責,這并非決定成敗的最關鍵因素,事實上,馬云、張朝陽也不精通互聯網。當然,從結果反推的角度來說,公司缺乏創新意識,這算是鄧亞萍的一種失敗,她負有一定責任,但這是人的性格的問題,并非專業背景的問題。
從媒體報道來看,這里面還有一些技術層面的原因,比如即刻搜索采用的是和云云網合作的模式,它自己并不掌握核心的技術,也沒有培養起核心研發團隊。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服務可以外包,核心的東西怎么可以外包?這種模式,甚至為后來管理上的紛爭埋下了隱患。
然而說到根子上,我們還是要懷疑,由“國家隊”來做搜索,這件事情本身是否是合適的?須知,在互聯網市場上要取得成功,所謂雄厚的資金、優厚的待遇、深厚的背景都不重要,如果錢多就能決定勝負,微軟早就把谷歌打敗了。互聯網市場在本質上還是一個與消費市場類似的自由競爭的市場,“小而美”比“大而強”具有先天的優勢。從過往來看,在類似領域,還很少有國企通過自由競爭打敗民企的先例,除非通過行政手段實行壟斷或者限入,比如政府給有限幾家搜索公司發牌照。但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傳言為真,即刻與盤古合并而成的新公司前景如何呢?兩家國企變一家,從政府資源支持方面講會明晰很多,這不但有利于整合內部資源,也有利于整合外部資源。如果新公司仍致力于搜索領域,希望它能夠吸取教訓,認清特長與定位,未必一定只盯著大眾市場,在很多細分領域,比如公共資源搜索、新聞文獻搜索、學術搜索等領域,都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