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是怎樣成為“光棍節”的,連維基百科也說不清了,于是提供了幾種版本的說法,大致來源于網絡文化和校園生活。至于又是怎樣和購物掛上鉤的,更是充滿了戲謔意味和消費主義的霸氣。
從2009年開始,淘寶及其子品牌天貓為首的商家刻意將這一天宣傳為“狂歡購物節”。這里的“宣傳”毋寧說是“宣布”更精準。是的,如李克強總理所言,商家們創造出了“消費時點”。
哈佛大學社會學與人格心理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社會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Sherry Turkle,致力于研究網絡與人之間的關系,她曾不無憂慮地提出一項警告:人們保持聯系,卻仍然孤獨,網絡社區吞噬了人們的碎片時間,導致人與人的深度交流匱乏。
也有一些哲學家并不完全贊同Sherry的憂心忡忡。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翟振明早在美國出版英文著作,進行了虛擬實在的哲學探險。在他看來,虛擬實在使我們更加具有創造性,也使得我們能夠籌劃超越世俗生活的更豐富的人格,它將允許我們參與整個人類文明的終極再創造的過程。往我們的生活經驗說,的確,就像淘寶創造了數以萬計的創業者,大大降低了創業門檻和消費成本,沒有互聯網這個虛擬市場,那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人類又如何克服對技術的恐懼以及技術本身的脆弱性呢?恐怕在于我們需要掌握一套加法減法的適度原則。你打算加多少好友,自主權在自己手里,甚至于你加了好友之后看不看朋友圈資訊,技術也一一提供了自主選擇的選項。有些人總能分出輕重緩急,對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在極簡主義之中保持深度思考的精神生活。
本文摘自2013年11月12日《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