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北京天安門發生一起恐怖襲擊,一輛吉普車由北京市南池子南口闖入長安街便道,而后由東向西行駛撞向天安門金水橋護欄后起火。11月6日,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澤大街山西省委附近連續發生數起小型爆炸物爆炸事件。
而就在此前的9月21日,地處肯尼亞內羅畢繁華區的韋斯特蓋特購物中心遭到恐怖襲擊。這場持續4天的襲擊導致61名平民和6名軍警死亡。效忠“基地”組織的索馬里宗教激進組織“伊斯蘭青年運動”宣稱制造了此次襲擊。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現安全與軍控研究所所長李偉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恐怖主義活動依舊是目前全世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威脅。在恐怖襲擊的另一面,則是世界各國的反恐之戰。雖然世界各國針對恐怖襲擊出臺的反恐措施不盡相同,用高科技手段進行反恐目前已經受到世界各國越來越高的重視。
雖然科技的進步已經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安全,但是一些目標不確定的,無規律可循的突發恐怖事件依然會引發人們的極大擔憂。對此,一方面不僅要從源頭上嚴厲清除恐怖分子,另一方面也要在本土清除恐怖分子滋生的溫床。

人臉識別技術KO混跡人群的恐怖分子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如何防止恐怖分子混入奧運場館進行破壞,是一個不得不認真考慮的問題。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蘇光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人臉識別技術在北京奧運會時就有效解決了參會人員的管理,而他所研發的人臉識別系統由于在兩次奧運會測試賽中脫穎而出,成為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入場的“把關者”。
蘇光大表示,人臉識別系統其實是臺特殊的攝像機,判斷速度相當快,只需要0.01秒左右。不管涌入多少人,都可以在瞬間抓拍,絕不遺漏任何一個人。由于該項技術利用的是人體骨骼的識別技術,所以即使易容改裝,也難以蒙混過它的眼睛。該技術還具有存儲功能,只要將一些危險人物的“臉部特寫”輸入存儲系統,重點人物如擅自闖關就會被揪出來。
蘇光大說,人臉識別系統屬于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的一種,其目的是利用人臉信息對人的身份進行識別。從原理上講,所謂的人臉識別,就是從視頻或者圖片中的人臉提取相關特征,與已有數據庫中的人臉特征相比較,然后計算出待測人臉的特征與數據庫中哪一類人臉最相近,進而得出被測人的身份。
與脫氧核糖核酸(DNA)、指紋和虹膜識別等類似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相比,人臉識別技術有著易于采集、成本低廉、與人類自身識別習慣相符合等獨特優點,并且不會干擾被檢測者,也不易被目標對象發現,因此該技術可以被非常廣泛地應用于日常生活,其在反恐行動中也可以用于對恐怖分子的篩查。
其實,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究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20世紀90年代后期,一些商業性的人臉識別系統已經逐漸進入市場,其中門禁就是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美國遭遇恐怖襲擊后,這一技術引起廣泛關注。作為最容易隱蔽使用的識別技術,人臉識別逐步成為了當今國際反恐和安全防范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不過蘇光大表示,人臉識別技術要高效發揮破案的作用,前提就是要建立有大級別的人像數據庫系統。根據公安部門提供的身份信息,2008年1月,蘇光大課題組建立了國內首套千萬級數據庫的人臉識別系統,這也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人臉識別系統。未來,隨著這個系統的逐步完善,恐怖犯罪分子一旦被盯上,就難以逃脫。

疫苗KO生化武器
生化武器舊稱細菌武器,是指以細菌、病毒、毒素等使人、動物、植物致病或死亡的物質材料制成的武器,其包括生物武器和化學武器,作為一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今仍然對人類構成重大威脅。恐怖分子更是對生化武器青睞有加。
1995年3月20日上午,東京地鐵內發生震驚全世界的沙林毒氣襲擊事件,造成12人死亡,約5500人中毒,1036人住院治療。沙林就是一種典型的生化武器,學名甲氟膦酸異丙酯,是一種有機磷酸酯類毒氣,抑制膽堿酯酶,造成神經系統紊亂,是毒性最大的有機毒物之一。
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副所長陳薇研究員表示,各種致病微生物,在戰爭時也都可能成為敵人手中的武器,而在和平時期則可能成為導致大規模疫情發生的罪魁禍首。由于生化武器的巨大破壞力,一旦它被恐怖分子獲取并使用,后果不堪設想。
而種種跡象表明,今后恐怖分子利用大規模殺傷性生化武器進行恐怖活動的危險性在進一步增大。美國情報機構前幾年獲取的相關信息顯示,這些年“基地”組織及其分支機構已在網絡上建立了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存儲了大量訓練材料,該組織的一些專家會在網絡聊天室、實時信息傳遞平臺上回答問題,其內容就涵蓋到如何制造、使用生化武器。
炭疽桿菌是國際上常見的生化武器之一,恐怖分子也多次投放,因此威脅巨大。美國技術評價局認為,如果用飛機把100公斤的炭疽桿菌培養液灑在華盛頓的上空,就會造成100萬人的死亡。
而接種炭疽疫苗是大規模預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陳薇團隊從炭疽芽孢桿菌免疫機理、菌株鑒定等研究入手,歷時10年研制出一類新藥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標志我國在防控炭疽芽孢桿菌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劑和生物戰劑方面有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手段,這也將在我國未來的反恐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機器人 KO危險爆炸物
近些年來,在世界各國的反恐案例中,機器人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2010年1月11日下午,溫哥華冬奧會開幕前一天,位于冬奧會新聞中心對面的北溫哥華輪渡站出現不明包裹。當地警方如臨大敵,立刻宣布輪渡停運并封站,警方出動直升機、拆彈機器人緊急進行了處理,雖然輪渡站被迫封閉3個半小時,但機器人的處理讓險情得以轉危為安。
前些年,為提高反恐能力,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政府就為該州的警察局引進了機器人“拆彈專家”,專門用來拆除恐怖分子安放的炸彈。這種機器人可以用無線電進行控制,是現在世界上用來拆除、引爆和破壞炸彈最先進的武器,可安放在城市的重點保護場所以備不時之需。

這種由德國南部城市奧斯特費爾頓的特里羅布公司制造的機器人可以說是全副武裝,裝有4個攝像頭、一支12毫米口徑霰彈槍或一個高壓水龍頭,還可以配備鉆孔機、磨床、大口剪、破窗器和掛鉤。另外,它在執行拆彈任務中還會攜帶一個低溫工具包,在拆彈前先將目標冷凍,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險。另外,這種機器人可以去任何地方,能爬樓梯,能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中行進,能耐高溫。在圍攻的狀態下,機器人還可以給人質送飯、傳送口信。因此可以在反恐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據了解,除澳大利亞外,沙特阿拉伯王室衛隊、印度尼西亞警察部隊、阿根廷空軍和烏茲別克反恐部隊也購買了這種德國造最新反恐武器。
今年5月,俄羅斯副總理德米特里·羅戈津曾表示,俄羅斯政府現在正在研發專門的機器人,它們能把恐怖襲擊的死亡人數減少至最低并消滅恐怖分子。羅戈津稱,俄專家正在研發的這種專門設備能穿過障礙看到恐怖分子并遠距離擊敗他們,與此同時不會傷到人質。但他沒有介紹這種機器人的外觀細節和投入應用的預期時間。

機器昆蟲KO恐怖分子藏身地
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昆蟲已經進化出完美的身體特征,擁有令人吃驚的飛行能力,能夠準確著陸,而后快速起飛。如今,模仿昆蟲飛行的機器已經問世。
2008年,美國空軍揭開了其一款昆蟲大小的偵察機的神秘面紗,尺寸與大黃蜂相當,很難被人發現,可以飛進建筑拍照,甚至攻擊武裝分子和恐怖分子,因此完全可以做到讓恐怖分子防不勝防。目前這種昆蟲機器是否被美軍在反恐實戰中予以應用,外界還不得而知。
據悉,這些年美國軍方甚至希望研制出一系列微型機器人,可以飛進洞穴和設有障礙的房間,傳回有關里面的人和武器的實時影像。
美國并不是唯一一個研制微型無人偵察機的國家,其他國家也在進行這種研究,例如法國和荷蘭。法國已經研制出撲翼仿生微型無人機。2011年,荷蘭BioMAV(仿生微型飛行器的英文首字母縮寫)項目研制出一款名為“鸚鵡AR”(AR代表“增強現實”)的微型無人機。
而在未來,微型機器昆蟲還將不斷走向高級化。專家表示,未來的微型無人偵察機除了模仿昆蟲,還將模仿周邊環境,讓敵人很難發現。
“大自然早已解決了如何設計微型飛行器的問題。我們的研究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所得出的發現能夠讓研制具有較高空氣動力學特性的新型微型偵察機成為一種可能。除了體積與昆蟲相當外,這種機器人的飛行也與昆蟲類似,同時能夠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英國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理查德·鮑姆菲雷表示。
近些年來,在仿生機器人領域深有研究的哈爾濱工程大學自動化學院教授葉秀芬對記者表示,仿生機器人是未來機器人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反導系統KO導彈襲擊飛機
客機一直是恐怖組織襲擊或者利用的重要對象,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以后,由于世界各國都加強了機場的安檢以及飛機的安保,劫持飛機變得越來越困難,于是部分恐怖組織又開始用導彈襲擊飛機。
2003年11月,國際物流巨頭敦豪快遞公司的一架飛機正在從巴格達機場起飛時,遭到一枚導彈的襲擊。這枚導彈不是從另一架飛機上或一個固定的發射場發射而來,而是源于一臺只需要一兩個人操作的肩扛式防空導彈,疑為恐怖分子所為。在此之前,2002年底,一架正從肯尼亞機場起飛的以色列飛機也遭到了“基地”組織恐怖分子的類似攻擊。
肩扛式防空導彈也被稱為便攜防空系統,其可以從地面發射導彈,而且發射后無需人工干預,另外它們很輕便,易于運輸、組裝和拆卸。據估計,如今世界各國共生產了70多萬枚便攜式防空導彈。不幸的是,其中有數以千計的導彈目前下落不明,可能大部分都流落到黑市里,而恐怖分子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從黑市買到便攜導彈。有關反恐專家表示,這些年,恐怖分子將主要攻擊目標瞄向大型客機,而肩扛式防空導彈就是他們利用的工具。
就一般的導彈而言,疑似會受到攻擊的飛機可以拋灑金屬箔片或者碎屑,這些物質可以反射無線電波,制造假信號,使導彈偏離飛行軌道。或者可以釋放火焰,產生熱量誘餌,不夠先進的導彈無法區分出信號真假,這樣導彈也會被誤導而偏離襲擊目標。
但是為了防御更先進的導彈,飛機需要裝備激光防御系統。因為激光可以破壞導彈的導航系統,或者干擾導彈的導引頭,讓導彈 “看”不到目標。
對于商業航空公司來說,真正的問題不在于飛機反導系統是否有效,而在于他們能否買得起導彈防御系統。以美國研發的“守護者”定向紅外對抗系統為例,根據蘭德公司2005年的一項調查發現,要在美國的6800架商業飛機上全部安裝反導系統,需要花費大約110億美元,安裝以后每年還要花費22億美元左右的保養費用。
因此,美國方面現在也很難下定決心要求所有的商業飛機裝載這種系統。其目前只是在部分飛機上試用。
但是在商業飛機安裝反導系統之前,必須采取其他措施來保護自己免受便攜式導彈的攻擊。一個重要的方法是提高機場周邊安全戒備,雷神公司的“警惕之鷹”系統就是為此設計的。這是一種在機場周邊設施上安裝網狀傳感器的地面應用系統,“警惕之鷹”可以檢測到機場周邊范圍內所有射向正在降落或起飛飛機的導彈。當一個傳感器探測到導彈后,會給另一個傳感器發送信號,后者會發送微波射束破壞導彈的制導系統。
英國BBC制作并于2009年上映的
紀錄片《高科技反恐戰爭》披露,近些年美國也在研究和實驗一些全新的商業飛機反導策略。例如利用高空無人機就是一個策略。美國的高空無人機具有大范圍的偵查能力,并且能夠全天候長時間飛行,另外現在美國甚至在實驗通過激光充電讓無人機“無限飛行”。美國利用這種高空無人機實施反導策略時,當其在偵查中發現有不明導彈正在飛向襲擊商用飛機的過程中時,就利用攜帶的激光武器誤導導彈,讓其飛行軌道改向或者直接將其摧毀。
激光武器是一種利用定向發射的激光束直接毀傷目標或使之失效的定向能武器,目前美國已經將其應用到反恐防御之中。專家表示,激光作為武器有很多獨特的優點。首先,它可以用光速飛行,每秒30萬公里,任何武器都沒有這樣高的速度。其次它一旦瞄準,幾乎不要什么時間就能夠立刻擊中目標。
大數據分析KO潛在恐怖威脅
在最新好萊塢大片《碟中諜3》的一組鏡頭之中,美國著名演員湯姆·克魯斯所扮演的特工伊森·亨特之所以能迅速找到被恐怖分子綁架的新婚妻子朱莉婭的藏匿之所,其幕后英雄就是遠在美國的電腦專家手中的IP電話,正是通過它,電腦專家才得以用最快的速度實現準確的衛星定位。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種通過IP電話對恐怖分子進行監控已經算不上新鮮,如今它已經被世界很多國家的警察在追蹤逃犯的過程中采用,并不僅僅限于恐怖分子。
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郝建軍表示,在美國的實際反恐戰爭中,高科技信息監控要比人們能夠想象到的遠遠深入得多。根據“棱鏡門”事件主角斯諾登的披露,美國的“棱鏡計劃”中監控的主要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和社交網絡資料的細節。通過棱鏡項目,美國國家安全局可以接觸到大量個人聊天日志、存儲的數據、語音通信、文件傳輸、個人社交網絡數據,甚至可以實時監控一個人正在進行的網絡搜索內容。通過這些方式,美國的情報部門再進行大數據分析,及時了解一些恐怖分子的活動及行動計劃。
美國中央情報局甚至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技術追蹤恐怖分子和監控社會情緒,并“算出”誰可能會采取對某些人有害的行動。
自從“9·11”事件以后,美國就開始了全球范圍的監視監聽。這對掌握一些恐怖組織、恐怖分子的動向起到了重要作用。不過美國也開始濫用監視監聽,名義上是反恐,其實更多是為了政治、軍事、經濟和科技等多方面的一些情報。


無人機近年來一直是對付恐怖分子頭目的“殺手。2006年,美軍駐伊拉克部隊用無人機對一所孤立房子進行空襲,“基地”恐怖組織領導人阿卜·穆薩卜·扎卡維被炸死。2009年8月,巴基斯坦塔利班組織首領馬哈蘇德就是被無人機炸死的。戰斗發生地南瓦濟里斯坦是巴基斯坦一處邊遠多山的部落地區,當時由于美軍沒辦法讓戰斗人員從地面靠近,所以采用無人機行動,在空襲中無人機除了干掉馬哈蘇德本人之外,其妻子及一些隨從也在空襲中喪命。
無人機 KO恐怖分子頭目
9月下旬,在第15屆北京國際航空博覽會上,中國航空工業公司的一位無人機技術人員對記者表示,在近些年美國的反恐行動中,有不少恐怖分子頭目都是栽在美國無人機的襲擊中,“掠食者”無人機更是讓他們聞之膽寒。
美國親睞于無人機對付恐怖分子來自于戰場經驗的總結。在和恐怖組織多年的作戰中,美軍認識到,單靠限制其活動并不能從根本上瓦解恐怖組織,要遏制恐怖組織活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斬首行動,而武裝無人機則是很好的利器。
美軍反恐的主要作戰區域為阿富汗地區和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的邊境地區,這片區域遠較巴勒斯坦地區廣闊,居民相對分散。這種定居部落很少有外人進入,派遣特工人員深入敵區有可能暴露,美國只能選擇無人機作為斬首行動的主體。相對于有人駕駛的戰斗機和轟炸機而言,無人機的滯空時間更長,以多次用于斬首行動的“捕食者”無人機為例,該機最長滯空時間可達24小時,而美軍現役的載人戰機中,只有B-52戰略轟炸機與之相當,但 B-52轟炸機要消耗掉更多的燃油和更長的準備時間,而無人機的成本要低得多。
據了解,美軍共計給阿富汗地區配備了29架“捕食者”和“收割者”無人機,這樣可以保證每個時刻都有至少四架以上的無人攻擊機在阿富汗上空巡弋,一旦發現目標可以立刻調動就近的無人機發動攻擊,而無需重新發射無人機浪費時間。這幾年在阿富汗地區針對恐怖分子的幾次斬首行動,美國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無人機作為攻擊武器,無人機通過機載傳感器發現并且鎖定了可疑的目標后就發射導彈摧毀。

高科技戰士KO絲恐怖分子
這些年來,風靡全球的007系列電影讓不少影迷大呼過癮,其主人公特工007(詹姆斯·邦德)擁有的高科技裝備更是讓不少人開了眼界。在第19集《黑日危機》里,007所戴的一只價值25000美元的歐米茄Seamaster海馬系列腕表,材料為鈦鉭合金。戲中特別版的手表外環可拆除,連接內藏10多米長的細金屬線可承受800磅的拉力,在一場大爆炸戲中成功令邦德安然無恙。除此之外,武器專家Q博士更在Seamaster救命表中裝設激光線放射器,方便切割堅硬的物質。
當然,電影中還有大量吊人胃口的高科技裝備,例如,裝有酸液和無線電發射機的鋼筆、可以發射小型火箭彈的香煙、藏有隱秘開鎖器和透視眼鏡的信用卡、掛有萬能鑰匙和觸發裝置的鑰匙圈等等。正是這些高科技裝備,讓007成了所向無敵的超級特工。
不過,我們不要以為這些裝備僅僅只是一個傳說。為了對付恐怖分子,這些年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正在通過高科技小型戰斗裝備打造超級反恐戰士。2006年,英國甚至還成立了秘密武器研究中心,該中心的目的是為反恐作戰研發個人用的小型高科技武器。電影007中詹姆斯·邦德使用的一些精巧的武器將走下銀幕,成為現實中被廣泛使用的武器。
據了解,英國的這個秘密武器研究中心位于英格蘭波頓草原,有大量的科技精英和專家匯集到這里。他們的發明雖然還與電影007中詹姆斯·邦德使用的手表式武器有差距,但是同樣融入了當代最尖端的研發成果。同時,他們還將為打擊恐怖分子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和幫助,為反恐戰線上的秘密特工提供一站式服務。
“恐怖主義已經成為我們的真正威脅,我們必須要保證我們的特工和軍人裝備最好的武器。現在恐怖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斷更新,新的中心將與政府實驗室、工業部門和大學緊密合作,以確保我們能夠有效應對這些威脅。”時任英國國防大臣約翰·里德在秘密武器研究中心成立時表示。
而在未來反恐的行動中,負有特殊使命的反恐成員則有可能配上更為先進的信息裝備。在電影《諜中諜2》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湯姆·克魯斯出場時架著的那副Ray-Ban高科技電話太陽鏡。雖然007也曾經在電影中利用眼鏡大出風頭,不過他的眼鏡還只具有夜視和透視功能。而早在《諜中諜1》中湯姆·克魯斯就已經戴過具有攝像和傳送圖像功能的高科技眼鏡,更早的法國影片《女囚尼基塔》中也曾經展示過具有拍照功能的眼鏡,不過其和Ray-Ban高科技電話太陽鏡相比之下就小兒科了。
隨著電子芯片技術的發展,各大廠商早已將電影中高科技太陽鏡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例如美國的DejaView公司數年以前就推出了加裝微型攝像頭的太陽鏡。而Nextlink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名為Spider的藍牙眼鏡。這款眼鏡附帶了一副耳機,用戶可以直接與無線設備連接來收聽立體聲音樂或者連接藍牙手機接聽電話。在反恐行動中,反恐成員使用上這樣的眼鏡,自然 是要方便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