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患矛盾中暴露的最核心問題是病患對整個醫務人員群體的情緒發泄,醫患矛盾的根源在于醫療體制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衛生服務的責任劃分。
溫嶺殺醫案是最近最讓人心寒的新聞之一,它將本就脆弱的醫患關系,又向懸崖推近了幾寸。
10月25日上午,在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門診開放僅二十幾分鐘后,一名手持榔頭和尖刀的男子悄悄闖入五樓,在不到兩分鐘的時間內捅傷三名正在耳鼻咽喉科坐診的醫生,最終造成一死兩傷的悲劇。令人寒心的是,這名將尖刀刺向醫生們的33歲年輕男子,曾是該院一年半前接受過鼻子微創手術的病人。
近日,本刊記者走訪溫嶺,還原了醫生和患者的真實情況。
枉死的醫生
10月的最后一天,小雨過后,清晨的溫嶺有些涼意。上午7點,在溫嶺市殯儀館內,一場特別的追悼會牽動著許多國人的心。眾多醫生、群眾聚集此地,為在“10·25”傷醫事件中遇難的王云杰醫生舉行追悼會。人們佩戴白菊、在陣陣哀樂中為死者默哀,與王云杰醫生做最后的道別,對很多人來說,這是悲傷的一天。
“爸爸做醫生多年,對自己的工作一直很認真,他的書桌上總是放著醫學方面的書,也會經常和我們說些醫院病人及手術的情況……”王云杰醫生18歲的女兒泣不成聲,她說自己怎么也沒想到,爸爸會在她生日的前一天以這種方式突然離去。
在眾多同事眼中,47歲的王醫生是個寬厚、和藹的人,“他很熱情,總是對人親切地微笑,發生這樣的事,令人很痛心,也很悲憤!”一位王云杰生前的同事好友激動地對記者說。
據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助理鄭志堅介紹,此次事件中遇難的王云杰醫師并不是犯罪嫌疑人連恩青的主治醫生,而且在整個事件過程中兩人的接觸也并不多。“王云杰教授是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也是門診管理處副主任,他曾參與了連恩青投訴的調解環節,有幾次我是在場的,他態度非常好,每回都是很耐心地對患者(連恩青)進行詳細解釋的。”鄭志堅在記者采訪中說。
據了解,連恩青于2012年3月20日因患鼻疾在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鼻子微創手術,手術由一位姓蔡的醫生完成。術后,連恩青感覺鼻子通氣不暢,于是多次去醫院進行投訴。蔡醫生對其進行了復診,表示手術沒有問題,患者無須進行再次手術,但連恩青對結果表示不滿。“從2012年10月28日到今年7月份,前后投訴共有十多次。我們都進行了調解,沒有效果,于是組織省內多名專家進行了好幾次復診,都證明手術是沒有問題的,但連恩青就是不相信。”鄭志堅無奈地解釋說,至于為什么連恩青會將矛頭指向與自己并沒有過多接觸的王云杰,鄭志堅也表示很疑惑。
溫嶺市衛生局副局長俞妙祥在記者采訪中表示,這次暴力傷醫事件引發了醫務人員的集體悲憤,希望此類事件永遠不要再發生。他呼吁社會各界能夠充分理解醫務人員,醫生不是天使,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醫生也是普通人,醫生需要支持和理解,真心希望病人和醫生能夠像親人一樣和睦相處。
被病痛和疑心折磨的患者
連恩青的家在距溫嶺市第一人民醫院十一多公里遠的浦岙村,當地一位司機告訴記者,最近幾天去那里的人很多,從醫院出發,有二十多分鐘的車程。
連家五層樓的居民房開著一扇鐵門,狹窄的水泥樓道內光線很暗。“怎么就這樣了呢,他一定是腦子犯糊涂了……”在一間雜亂的小隔間里,連母坐在一個小凳子上對連恩青的姨媽不停地哭訴著,聲音已經有些沙啞。姨媽告訴記者,她是中午過來看姐姐的,連父和連的妹妹都不在。
連恩青的臥室在三樓,十多平米的屋子雖然沒什么家具但卻很凌亂,“這些,全都是連恩青治鼻子的藥。”姨媽指著在十月末還依然鋪著涼席的床上的一堆藥告訴記者。
“他的病看了一年多了,就是看不好,他有好幾次對我說,鼻子太難受,晚上睡不著覺,都不想活了。他一直不相信醫院的診斷結果,覺得既然醫生說他的鼻子手術沒有問題,那為什么就是通氣不暢呢?”
據連母回憶,兒子手術后脾氣變得越來越差,覺得家人不能理解他的痛苦,于是狠勁兒地砸家里的東西,“這些玻璃都被他砸碎過,換了好幾回了。”連母指著眼前一扇玻璃門說,連恩青也曾因懷疑溫嶺醫院的醫生合伙騙他,于是曾化名到外地醫院做過檢查,但結果是一樣的,都認為他的鼻子沒有問題。面對越來越差的脾氣和不停的抱怨、疑問,家人開始懷疑連恩青精神方面出現了問題。
“他妹妹帶他去上海治病(精神方面疾病)住了2個月的院,10月15日回來的,后來就出事兒了……”姨媽說。
對此,醫院發言人鄭志堅也表示,連恩青在8月以后就再沒有來醫院投訴過,直到10月25日上午的出現,但是“在與他接觸的過程中,醫院人員并沒有發現他精神方面有哪些異常。而且可以確定的是,他的鼻子在物理醫學上解釋是通暢的,但他主觀上、心理上感覺不暢,我們曾建議他去看心理醫生”,鄭志堅說。

醫生和患者都是“受害者”
一邊是勤懇工作的枉死醫生,一邊是幾近崩潰的患者。單單從兩個人的人生軌跡來看,這樣的結果對他們都是悲劇。
然而,醫患矛盾中暴露的最核心問題,還是病患對整個醫務人員群體的情緒發泄。在這次溫嶺的暴力傷醫事件中,連恩青舉刀傷害的并不是他的主治醫生。“不是他的主治醫生也要砍”,這種盲目性的暴力舉動在一些惡性傷醫案件中屢見不鮮。可見,患者舉起的刀,實際上指向的是目前亟待完善的醫療體制。而醫生不幸充當了矛盾宣泄時的犧牲品。因為對患者來說,國家投入、完善醫療制度太過遙遠,有事只能找醫院討說法。
醫患矛盾的根源在于醫療體制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衛生服務的責任劃分。
“這個問題的核心說白了就是誰出錢的問題。”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副教授劉繼同說,現在國家對醫院的撥款很少,辦院經費的大頭都是醫院自己籌集,所以醫院需要從病人身上賺錢養活自己。據了解,目前國家每年對一些三甲醫院的撥款比例只占到維持醫院正常運轉資金的大約5%。這些錢對于一個醫院來說是杯水車薪。而一些資質稍差的醫院連5%的撥款比例都達不到。
在這種情況下,久而久之醫院和患者之間就形成一種“做生意”的關系。正是有了“我出錢你就得給我服務好”的心態,所以很容易造成醫患的不和諧。因此在衛生服務的責任劃分中,國家要承擔主體責世衛組織將人的健康定義為是由身體、心理、社會三個維度構成。但我們現在的醫院只是關注身體這一個健康的維度,而忽視了其他兩個維度。這必然會造成一些問題。所以要設立醫務社會服務部,聘請一些懂醫學又懂心理的人來為患者服務。任,那么國家就要為醫院提供資金的支持。這樣醫生和患者之間就不是生意關系,而是專業代理人的關系,沒有直接的、赤裸裸的金錢聯系,醫患的關系就會和諧得多。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國家也不需要另外支付大筆的醫療費用。“只需要把現在的醫保資金用好就行。”劉繼同說,如果改成國家為醫院提供大部分的資金支持,不需要專門的財政撥款,只需要用大家交納的醫保資金就足夠。但是現在醫保資金的管理也比較落后,是衛計委和人保部兩個部門的行政化管理,多頭管理必然造成管理不暢以及資源的分割浪費。
劉繼同認為,雖然有困難,但是要改變醫患關系還是要首先從醫保開始。只有理順醫保和醫療機構間的關系,才能徹底扭轉醫生和病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暴力傷醫的事件。如果醫患之間還只是生意關系,矛盾只會越來越加劇。
醫院要建立“醫務社會工作者”制度
面對發生的多起暴力傷醫案件,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加強醫院安全防范系統建設指導意見》。《意見》規定,要按照不低于在崗醫務人員總數的3%或20張病床1名保安或日均門診量的3‰的標準配備人防隊伍。但這并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
劉繼同說,根據醫改的思路,現代的醫院要建立醫務社會工作服務制度。這就跟醫院的普通科室一樣,要單獨建立一個醫務社會服務部。因為人是最復雜的,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乃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的完滿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病或非衰弱狀態”。所以世衛將人的健康定義為是由身體、心理、社會三個維度構成。
我們現在的醫院只是關注身體這一個健康的維度,而忽視了其他兩個維度。這也必然會造成一些問題。所以就要設立醫務社會服務部,聘請一些懂醫學又懂心理的人來為患者服務。比如患者重病但是沒有錢治療、患者和醫生對治療結果溝通不暢或者患者在患病時還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無法緩解等問題,都是醫務社會工作者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種制度在西方已經存在了100多年。在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也已經是法定的服務項目。這個部門的設置,是患者和醫生間的“緩沖帶”。
醫學只是“有時治愈”
出現多起暴力傷醫事件,除了提醒我們在制度的宏觀層面要做的還很多,還提醒我們在教育和科普層面需不斷加力。
在一封十位名醫發布的關于這次溫嶺事件的公開信中提到,“雖然現代醫學進步很大,但今天的醫學仍只能做到‘有時治愈’,盡管我們珍重每個患者生命和健康,但是力所未逮和失誤在所難免,我們希望公眾和媒體能客觀看待醫學有限性。”
中國醫院協會評價與評估部主任王吉善說,人們總以為醫生是萬能的。但實際上醫學能做的事情其實是很有限的,醫學還有太多的未知。人們對自身的了解可能還沒有對月球多。“有時治愈”確實是醫學上的常態,就像南丁格爾曾說過的,“我們的幫助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同情”。我們仍然對很多疾病束手無策。
所以王吉善認為,只有大家更了解這些客觀的情況,才能幫助人們消除對醫生的不理解甚至是誤解。而且對于目前這個社會現實來說,醫生和護士確實算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一方面肩負著治病救人的重大責任,一方面又得承受著暴力傷醫事件的潛在威脅。“所以我希望除了在制度框架下做一些對體制、機制的改善外,也為醫護人員做一些扎扎實實的事情,比如從教育入手,增加公眾對醫護人員的理解等。
何為“空鼻癥”?
在這次溫嶺的暴力傷醫事件中,折磨連恩青的未知鼻疾被人們猜測為是“空鼻癥”。自此,“空鼻癥”這個陌生的名詞才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據了解“空鼻癥”是鼻腔組織過度缺失的一種病癥,多數人認為,此病與鼻甲切除過多有關。而鼻甲是鼻腔里面那些凹凸不平的結構,鼻甲表面覆蓋一層黏膜,黏膜表面又覆一層黏液。正常情況下,鼻腔就是一臺空氣調節器,可以感受氣味,對吸進來的空氣進行加溫加濕,發揮過濾作用,尤其是鼻甲的黏膜,可以感受有氣體進入鼻腔。如果黏膜缺失過多,“空調”的作用就會減弱,呼吸時會感到一股涼風直接進入到肺里,產生非常不舒服的感覺。一位患者形容這種痛苦是“每一次呼吸,都會感到痛”。
近年來傷醫案的不完全盤點:
2011年1月31日上午,上海新華醫院10名醫護人員被刺傷;
2011年11月3日中午,廣東潮州男科醫院負責人宋某被砍身亡;
2012年3月23日,哈醫大一院一名實習醫生遇刺身亡,另有三名醫生受傷;
2012年4月13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邢志敏在門診室遇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