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園博會開幕至今已有近半年時間。園博園優美的自然環境,不僅吸引了上千萬的市民前來參觀,也招來了不少“新居民”,多種野生鳥類也被這里的美景吸引,來此落戶。園博園正在成長為京西南新興的觀鳥勝地。一些昆蟲、兩棲類和小型獸類,也將園博園作為棲身和繁衍之所。未來的園博園,將可能呈現出人與自然界動植物和諧相處的“原生態”風貌,讓徜徉其中的人們,領略到生物多樣性的可貴。
園博園迎來“神秘客人”
今年7月,園博園工作人員發現,園內“不請自來”了一些“神秘客人”——小白鷺、池鷺、夜鷺、白眉鴨等涉禽、游禽,此事被本刊報道后,園博園受到了大批觀鳥愛好者的關注,他們紛紛趕來一睹“神秘客人”的真容。
10月下旬,隨著園博湖及周邊區域的鳥類種類和數量增加,以及候鳥遷徙季節到來,觀鳥愛好者認為,園博園正處在開園以來的首個最佳觀鳥時間段。
正因如此,11月2日在園博園里舉辦的“園博園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科普展”,就顯現出特別的意義。這項由豐臺區科協主辦、本刊承辦的展覽,不僅用數十塊展板介紹了園博園和園博湖中常見的鳥類,以及園博園地區生態環境改善的歷程,而且展示了由野生動物愛好者、標本收藏家提供的鳥獸標本。栩栩如生的鸚鵡、翠鳥、小熊貓等珍貴的標本,令前來游園的人們大為驚嘆。
據悉,這些動物標本,有相當一部分是利用死于野生動物販運途中,并被販運者拋棄的動物制成的。將它們制成標本并在公共場合進行展示,正是為了喚起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關注。
這些標本也引人深思,當人類在拓展自身生存空間的時候,難免會侵入到原本屬于其他動植物的“領地”。在擁有高科技的人類面前,其他的動植物往往只有退縮一途。這種“進”與“退”的不斷重復,便是許許多多的動物選擇遠離人類的居住區。特別是在很多大城市中,野生鳥類只剩下了寥寥數種,刺猬、青蛙等其他一些小動物也幾乎消失不見,以至于很多兒童只能通過觀看動物標本,來了解原本分布在這片土地上的動物。

城市擴張驅逐無數生靈
城市擴張和人口密度增加,正在將越來越多原本生活在城市角落里的野生動物驅逐出城市,或者迫使它們改變習性。這也就意味著現在城市居民的生活中,少了一份帶有野趣的風景。
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北京城失去了為數不少的“原住居民”。比如說,夏日雨后在城區很少能聽到蛙鳴,鳥類的叫聲也只有寥寥幾種,只剩下人類活動營造出的繁華。所有這些時常與城市擴張相伴的“孤獨感”,其本質正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衰退。
所謂“城市生物多樣性”,通俗而言便是指城市里除了人類之外,還居住著哪些其他的生物,以及它們之間形成了怎樣的生態系統。人類之外的生物越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越復雜,城市的生物多樣性就越高。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博士張勁碩告訴記者:“近年來,北京市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有所改善,但比起數十年前,還是明顯下降的。食物鏈被打斷、環境污染和城市綠化大量使用農藥,極大地限制了城市的生物多樣性。污染使大量對環境質量敏感的動物死亡或者‘逃離’城市;綠地缺乏和綠化工作缺陷對食物鏈、食物網的干擾,也影響了不少動物的棲居。”
舉例而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繁華地帶,很難營造出足夠面積的綠地,這就使昆蟲的數量大為減少。出于整潔美觀的考慮,很多城市草坪會只使用進口的耐寒草種,并將所有自然生長的本土草種當作雜草清除,這樣的綠化思路不僅帶來高昂的養護成本,也導致草坪生態功能極為薄弱,如果“綠色的沙漠”,幾乎無法容留多少本土的昆蟲。園林綠化部門對城市綠地噴灑農藥,也令昆蟲數量進一步減少。這些因素的疊加,令以昆蟲為食的鳥類也大幅減少。獸類面臨的情況與此類似,由于大量使用毒藥滅鼠,以鼠類為食的黃鼠狼等小型獸類便因為找不到足夠的食物而淡出京城。
“除了這些因素,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會影響一些原本依賴城市環境的動物。”張勁碩說,“在大約30年以前,大部分人都不會封陽臺,所以一座6個單元的6層左右的居民樓,可以容留50-60窩家燕筑巢。但現在,大部分人都會將自家陽臺封起來,找不到棲息地的家燕就只得離開。”
盡管從整體來看,北京市的城市生態系統仍然有待改善,但在最近幾年里也閃現出些許令人欣喜的亮點。張勁碩介紹說:“在國家動物博物館附近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自建成開放至今,觀鳥愛好者已經在園內記錄到了176種鳥類。盡管這個數據當中包含了大量的旅鳥,但這里的鳥類種類仍然是相當可觀的。園博園能吸引一些鳥類和其他動物棲居,也是因為它以接近自然界的環境,提供了這些動物需要的食物和棲息地。”

“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窗口
園博園在園林藝術展示之外,還在于為人們打開了一扇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窗口,讓身處園博園和周邊地區的人們,得以享受一種類似于古代北京城“天人合一”的自然環境;而在北京園博會閉幕之后漫長的“后園博時代”,這一層價值會越來越多地顯示出來。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王富德認為,在北京市嚴重缺乏水資源的情況下,北京園博會閉幕之后仍然讓園博園的水景和造景完全維持現狀,將是一項成本極為高昂的任務。因此,未來的園博園更應該向著展示“野趣”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利用園博園改善周邊生態環境和吸引大量野生動物的契機,將它打造成一座體現北方生物多樣性狀況的“原生態”動植物園。
在北京園博會閉幕之后,園博園不僅需要留住業已遷居至此的野生動物,還可以適當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引入一些北京地區土生土長的植物和小動物,“補完”野生動物之間的食物網。
“隨著時間的流逝,原本分布在北方的小型動物,都有可能出現在園博園里,并且自行組成一套生態系統。”王富德說,“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在距離市中心不遠的園博園里,與那些早已在城區消失的野生動物,比如刺猬、松鼠邂逅,可以成為讓園博園持續保持吸引力的一種方式。游客們將會發現:北京城所在的土地上,原來曾經生活著如此眾多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