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上瘋傳了一條視頻,歌手彭家麗與一位名為Timon Chu的中年男子合唱《從不喜歡孤單一個》,由于該男子演唱時頻頻走音,引來網民熱烈回響。報章報道,視頻的男主角是紅日娛樂主席朱壽仁,此人于日前舉辦了幾場慈善晚會,受惠機構分別為國際獅子總會、保良局及香港戒毒會,其公司發出的邀請函指,出席贊助商晚宴,每人須付2000元認購費。而在網上流傳的片段,來自其中一場慈善晚會。
視頻流出后,眾多網民大贊彭家麗表現專業、處變不驚,面對如此合唱者,仍能繼續保持高質素演出,還懂得和觀眾互動避免冷場。一夜之間,香港年輕人都知道原來有位歌手叫彭家麗——她在1990年代曾推出唱片,之后從事聲樂教學等。事后,傳媒請她評價朱主席的歌藝,她笑答:“好好呀,唱得好好呀?!?/p>
有網友感觸“我們都是彭家麗”,每天都在竭力迎合老板。有位網民以《好好呀,唱得好好呀》為題撰文,嘆息在職場中,這種情況日日出現、時時發生,作為打工仔萬般無奈只能打落門牙和血吞,吞完還要裝作若無其事,擦凈嘴巴,堆出滿面笑容。
“以牙還牙,加倍奉還”這句話,成了同事最近的口頭禪。這句話,不是來自香港劇集,反而是紅透日本全國的日劇《半澤直樹》。此劇收視高企,為近十年來收視最高的日劇。
《半澤直樹》一劇,改篇自池田戶潤的小說《我們是泡沫入行組》、《我們是花樣泡沫組》。故事背景講述東京中央銀行的半澤直樹,為追討幾億的融資貸款,與金融廳、銀行高層、借貸者等斗智斗力的故事。
《半澤直樹》大受港人歡迎,有人甚至開始構思港版《半澤直樹》的選角,例如,由郭晉安飾演半澤一角,老戲骨郭峰出演大和田一角。據說,無線電視想乘著熱潮翻拍此劇。雖然最后未有定案,不過眾多港人卻希望無線手下留情,放棄改編劇集。為什么?當然是大家受不了“TVB劇集模式”!
為何一套日劇,在香港惹來紛紛熱論,反而港產劇集,卻不受港人重視?很明顯,大眾是看厭了十年如一日的電視劇情。試想想,過去數年的TVB劇集,總有以下元素——N角戀、家族爭產、大團圓結局、出現“你餓不餓,我給你煮碗面”等對白。假如你是觀眾,熟悉了這些劇情橋段,會發現在香港做編劇,絕非難事。
老實說,《半澤直樹》的故事并非新鮮,但劇情緊湊,絕無半點冷場,相比TVB的述事方式,自然技勝一籌。香港在1980年代確實有一批出色的港劇,但近年江河日下。事實擺在眼前,香港觀眾確實不滿現時的劇集質素,奈何TVB一臺獨大,繼續故步自封。執筆之時,正是王維基的香港電視未獲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網上群情洶涌,幾乎所有社交網站都要求政府發牌予王維基,可見香港人,是多么不滿自家的電視劇集。
日前,香港特首梁振英主持扶貧委員會高峰會,討論香港的貧窮問題。據悉,港府首次制定“貧窮線”,定為香港家庭每月入息中位數的一半——一人住戶為3600港元、二人為7700港元、三人為11500港元、四人為14300港元、五人為14800港元、六人或以上為15800港元。
按上述數據推算, 2012年香港的貧窮住戶為54.1萬戶,涉及131.2萬人,貧窮率19.6%;不過,政府各項恒?,F金政策(包括綜援、高齡津貼和學生資助等措施)介入后,貧窮住戶降至40.3萬戶,涉及101.8萬人,貧窮率降至15.2%。
梁振英表示,制訂貧窮線是“破天荒”的工作。它是政府處理貧窮問題的重要一步,體現政府扶貧工作的決心。制訂“貧窮線”是政府首次以科學化的方式,檢視貧窮情況、引導政策制訂和審視措施成效。梁振英又指出,單靠政府福利解決生活問題并不是有效的做法,解決貧窮,還是要靠市民自己——希望透過政府的措施,令青壯年人自力更生。
香港政務司司長兼扶貧委員會主席林鄭月娥表示,恒?,F金政策中,以綜援的扶貧作用最明顯,成功幫助約9萬戶脫貧。而其他非綜援貧窮住戶中,有14萬在職貧窮住戶更需要優先關顧,這些住戶的人數多,超過八成為三人或以上的家庭。家庭中在職人數少但需供養的成員較多,撫養比率約為1比2,即一個人工作負擔三個人的生活開支。更重要的是,在職成員約九成從事低技術工作,收入相對偏低。
分析人士指出,貧窮線問題一直是香港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香港雖然人均GDP在亞洲名列前茅,但由于貧富差距較大、房價和租金高昂等原因,生活成本較高,低收入群體生活極為困難。也有香港“N無人士”表示,“貧窮線”的公布,對他們的意義不止是一條線,而是生活的一個希望、一個鼓勵。
據悉,要將所有貧窮線以下的人士拉到線上,每年政府需額外支出148億元。
繼標售百佳、減持香港電力業務后,市場傳聞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和黃,有意把零售旗艦屈臣氏分拆在香港上市,藉此減持零售生意。據港媒報道,和黃計劃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分拆屈臣氏于香港主板上市,集資額介乎624億至780億元,一旦成功,將是和黃自2007年出售以色列電訊業務以來最大交易,和黃則會保持大股東地位。
現由和黃全資持有的屈臣氏,在全球33個城市均有業務,經營逾1.1萬間分店。和黃沒有獨立公布屈臣氏純利,去年除稅息前盈利(EBIT)約100.5億元,較2011年增長7.7%。港媒指出,由于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超級市場盈利率較低,拖累屈臣氏分拆上市的整體估值,是和黃出售百佳的原因之一。
屈臣氏(包括百佳在內)2013年上半年收入達757億港元,占和黃的總收入達38%,屈臣氏的EBIT則為43.2億港元,占和黃整體的14%。以EBIT計算,屈臣氏與赫斯基能源集團同列和黃第三大的盈利來源。
雖然和黃方面對于分拆屈臣氏的傳聞不置可否,大多數投行人士皆認為,此舉仍然與和黃未來的歐洲投資計劃有關。一旦百佳、港燈、屈臣氏三項資產出售計劃落實,李嘉誠在亞洲地區的套現金額將近1500億港元。屆時,旗下長和系在香港余下全資持有的項目,僅剩酒店資產、部分零星商場項目以及地產發展項目。香港金利豐研究部董事黃德幾分析“和黃套現顯然不是為了減債,而是為往歐洲等地購入廉價又高回報的資產準備資金,相信能源資產會是和黃未來收購重點之一?!?/p>
而香港新鴻基金融高級分析師李惠嫻則認為,企業分拆業務主要有四大原因:體現子公司價值;套現以發展新業務或買入高增長資產;公司需要大筆資金;降低公司負債率。她舉例稱,如果一間企業下面有三間子公司,每間資產值是100億元,但母公司的市值通常大幅低于300億元,所以企業會透過分拆業務,將市盈率大幅低過同業的業務分拆出來,減少集團的資產折讓。她以和黃分拆屈臣氏為例,市場目前估計屈臣氏的市盈率約30倍,但和黃的市盈率卻只有15倍左右,從中可以看出和黃分拆屈臣氏的部分原因。
富豪再超新加坡 關注指數:★★★★
據港媒報道,受惠于股市及樓價顯著上揚,香港富裕人士去年大幅增加近36%,達到11.4萬名,財富總額同樣大增37%,至5600億美元,以增幅計,冠絕亞太區。另外,不管在富戶人口及財富總量,香港都再次超越新加坡。
RBC財富管理公布最新《亞太財富報告》,發現亞太區去年富裕人士增加9.4%,至368萬名,日本是區內富有一族的集中地,占到190.2萬名;中國富戶數目僅居其后,約有64.3萬名。至于香港富戶人數及財富總額方面,經歷2011年雙位數跌幅后,2012年恢復正增長。去年本地富裕人士約11.4萬名,增加35.7%,是區內第六大富戶集中地;期內財富總額增加37.2%,至5600億美元,在區內規模第五大。而新加坡去年富裕人口10.1萬名,財富總量4890億美元,兩項數據皆落后于香港。
RBC財富管理香港董事總經理吳道衡指出,去年本地股市及樓價上升超過兩成,造就富裕人士數目及財富總額均錄得較大增幅。他又稱,香港過去五年數據經常出現大起大落,香港又屬于外向型經濟體,較容易受到國際及中國內地經濟影響。調查顯示,有37.9%香港富戶投資于亞太地區外的市場,是亞太區比重最高的地區。
業內人士分析,在資產配置方面,去年香港富戶把20.5%資產總額比重配置于房地產,股票配置占24.1%,現金占28.7%,固定收益產品及另類投資分別占14.4%、12.3%。根據對香港富豪的調查,發現他們普遍對股票持中性偏正面看法,開始增持股票及另類投資(包括結構性產品)。
關于今年樓市偏軟對香港富戶的影響,吳道衡回應稱,基于房地產只占到資產配置的20.5%,比重不算太高,而在經濟穩定回升下,包括股票等資產都會升值,預料可抵銷房地產價格波動的影響。
阿里巴巴 關注指數:★★★
10月10日,阿里巴巴首席執行官陸兆禧公開表示,阿里巴巴決定放棄在香港上市。阿里巴巴一直計劃以“合伙人制度”在港上市,惟相關制度未獲港交所接受,阿里巴巴亦因此未有向港交所遞交正式上市申請,最終放棄在港上市計劃,當中牽涉數以千億美元的IPO計劃亦就此告吹。
此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不會因個別公司的上市要求而輕易修改上市規則,如果為迎合新來者而朝令夕改,將會動搖港交所的公信力。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亦在立法會會議上明確表達,香港政府及股票市場監管機構現時沒有計劃放寬或修改上市規則,亦無意放棄一直堅持的“同股同權”原則,他要求來港上市的公司,必須維持股份與股權一致。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有別于慣常公司股票發行制度,為雙層股權結構。一般而言,公司發行股票時會賦予股票購買人一定股權,而股票持有量與投票權持有量相等,即當投資者持有100手股票時,他在股東大會持有的票數則為100票。簡而言之,投資者手持的股票量與其對公司的影響力掛鉤,然而,“合伙人制度”的基本原則卻有違“同股同權”原則,為“同股不同權”。投資者手持的股票量與其股權并無任何關系,投資者即使手持大量股票,亦不代表他在股東大會上有龐大影響力。股權的分配是由集團自行決定,而非以股票量作計算單位。
“同股不同權”模式曾經在香港出現,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流行,但港交所在1989年12月修改規例,確立“同股同權”的方針。
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乃該公司的重要管理政策,惟此與香港上市規則互相抵觸,令是次來港上市計劃胎死腹中?!昂匣锶酥贫取笔前⒗锇桶图瘓F董事局主席馬云和其管理團隊保持對阿里巴巴控制權的最重要手段。馬云持股比例不到10%,但他和現有管理層希望在公司上市集資后能保持絕對話語權和決策權,可惜香港政府及港交所不愿放行,令馬云和管理層在權衡輕重后只好放棄在港上市。正如馬云及陸兆禧分別在公司內部電郵及公開講話所言,阿里巴巴不在乎上市地點,但在乎上市地點能否支持其“合伙人制度”。由此可見,阿里巴巴的管理層視“合伙人制度”為公司基石,寧愿放棄數以千億計的集資計劃,亦不愿讓制度因此消亡。
有港媒報道,阿里巴巴考慮明年在美國上市,美國容許“同股不同權”的股票發行模式,而阿里巴巴集資的多寡,仍有待公司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