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禁止即自由”,上海是內地最有“自貿區記憶”的城市。浦東大開發以來,重大項目成功案例扎堆,而今更是憑借超乎尋常的資源稟賦,成為內地自貿區的“頭狼”。
與之相比,香港開埠即為自由港至今,擁有穩定的自由貿易信仰和規則體系,受益于由此帶來的產業轉型與升級,如今則不出意外地遭遇以上海為“頭狼”的挑戰者。就自由港、金融管理經驗等,上海頗有學習的必要。
內地自貿區試點于上海,猶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加快擴容、打造“自貿區群狼”乃又然之舉。內地與香港,必將砥礪前行。
上海
自貿區“頭狼”出動
自貿區改革的創新內涵要經得起圍觀和推敲,實實在在的金融改革和創新值得期待。
雖然金融和服務業放松管制是亮點,但更多的工作目標也被“負面清單”擺在了臺面上。值得警惕的是,相關房價股價狂漲的盛宴如同“改革稅”,加大商務成本、透支發展潛力,不利于自貿區的健康發展。
尋求“管理正常化紅利”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對于上海是全新的概念嗎?
L :上海是內地最有“自貿區記憶”的城市。老上海號稱“冒險家的樂園”,經濟活力相當程度上源于開放、自治的租界政策。租界就是老上海的“自貿區”,租界華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法不禁止即自由”,貿易、商務活動的自由與繁榮是遠東巨埠成功的基石。
1949年之后,市場經濟不復存在,經濟活動被管制掌控,內地走上了“法無授權即禁止”的道路,加之“以吏為師”、“權大于法”的體制,自由創新、優化資源無從談起。1978年之后,改革開放依循沿海戰略,內地逐步成為世界工廠。35年改革開放,支撐上海叩響了自貿區大門。香港、新加坡早已做成的事情,內地也正在問津、試探。這既是“正常化”,也屬于“正能量”無疑。
怎樣理解中央在上海設立內地第一個自貿區?
L :對于政府而言,自貿區試點是創業,也是管理體制層面重要的創新活動。自貿區體現政府對市場經濟乃至社會生活管理的正常化。通過“負面清單”顯示亟待保留的條條框框,負面清單內投資按原有辦法,清單外投資統一推行國民待遇,逐步改良,為宏觀經濟爭取到“人口紅利”消失后的“管理正常化紅利”,支撐經濟增長、消減就業壓力,應是中央政府的戰略構思。
尋求內外資管理在較成熟環境下的突破,則是在上海設立面積28.78平方公里的自貿區的初衷。浦東開發激活了大上海,上海有適合外資活動的資源稟賦,重大項目成功案例多,失敗風險小,內地自貿區的“頭狼”確乎應該是上海。
炒作加大創新難度
自貿區政策剛剛出臺,市場最敏感的表現是什么?
L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對于有心的企業來說,第一步所能做的是先注冊特區身份,供虛擬注冊的一個門牌號年租金兩個月漲了近四成。外高橋寫字樓租金上漲了20%,機場保稅區的租金比徐家匯、陸家嘴還高。
大虹橋和迪士尼遠未完工之際,浦東又開始建設自貿區,無異于將“改革大禮包”再次派給浦東,其他城市的居民只恨投錯了胎,沒機會撈到房價飆升的好處。自貿區內并無住宅項目,旁邊的川沙、外高橋和祝橋、臨港新城等板塊可謂“雞犬升天”,價格跳漲15%以上,成交量放大四五倍。股市上,相關的陸家嘴、華茂物流、上港集團等一個月最高漲幅超過100%,外高橋股價漲到近四倍,一時間如烈火烹油、鮮花著錦。在自貿區內有幾千平方米土地的“概念股”都被狂炒。
類似周邊房價的上漲消息對于自貿區是喜是憂?
L :樓市、股市的游資爆炒近乎“圍堵”,在深圳特區、浦東大開發的早期是沒有過的。房價股價狂漲的盛宴如同一筆“改革稅”,加大商務成本、透支發展潛力,不利于自貿區的健康發展。這一事件也說明,政府創業、創新面臨的挑戰不同以往。活還沒開始干,還沒有收益,沒有突破管制的種種障礙,已經被要求“利益均沾”了。相對過去“光腳不怕穿鞋”的成功實踐,這將是一場在濃厚的投機氛圍中“心理負擔較重”的改革。
創新內涵被“圍觀”
就上海市的最新文件來看,自貿區改革有何實質性內容?
L :2013年9月底,繼國務院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上海公布了自貿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包括國民經濟18個行業門類、89個大類,包括禁止投資文物拍賣,禁止投資別墅的建設、經營,禁止投資博彩業和網吧活動等190條措施,涉及1069個小類中的17.8%。
面向未來的負面清單如果跟現有的“正面清單”相貼合,那就弱化了改革的意義。遺憾的是,第一份負面清單與正面清單比較貼合,顯示出政府的審慎態度。按自貿區設計方案,游戲機生產和銷售放開,文化服務領域對外資放開,境內外獵頭服務更加方便。應該說,金融和服務業放松管制是亮點,但還不夠,只能說把工作目標一一擺在了臺面上。
市場對上海自貿區有何期許?
L :政府創業、創新要取得成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自貿區改革的創新內涵要經得起圍觀和推敲,這就要求管理者求真務實、取信于民。市場對上海自貿區期待很高,可能部分管制并不能即時突破,比如說,人民幣自由兌換、自由上網、低所得稅、博彩業開放等。
最靠譜的預期是航運及金融業開放。首批已經有11家金融機構進駐自貿區、或把原有支行升級到分行。背景是,在試驗區內,預計將實現金融機構資產方價格實行市場化定價,金融服務業將對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開放,允許金融市場建立國際交易平臺,允許境外企業參與商品期貨交易等,這都是實實在在的金融改革和創新。
“收益獨享”難以持續
上海自貿區有望“一枝獨秀”嗎?
L :1990年代浦東大開發釋放了積累多年的改革沖動,可謂“順天應人”。相比之下,當前自貿區試點于資源稟賦超乎尋常的上海,有可能帶來“收益獨享”的壟斷因素和推廣阻力,內地自貿區實有加快擴容的必要。
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天津濱海新區……自貿區“共同富裕”對地區協調發展十分必要。舉個簡單的例子,眼下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房屋均價分別是3.8萬、2.8萬、1.8萬,從產業視角,恰是三個城市依托的央企、外企、成熟民企三個層次經濟實力的寫照。下一步的制度資源怎樣投放更有效率?自貿區為誰服務、讓誰得益?持久的創新活力究竟從何而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自然會落實到自貿區擴容行動上。上海作為頭狼,只有與廣州、天津等組成“自貿區狼群”,內地的經濟潛力才能被全面激活。
在你看來,上海自貿區會成為“下一個深圳特區”甚至“下一個香港”嗎?
L :內地改革處于攻堅克難、利益盤根錯節的瓶頸階段,各地能夠對“扶持”、“傾斜”等壟斷行為保持距離,就已經是謝天謝地了。創新的主體歸根到底還是企業,不會有政府文件“一言興邦”的奇跡。想再取得一場類似深圳特區、浦東大開發的深刻成功,難度毋庸諱言,取代香港更是無從談起。如果上海自貿區沒有催生出驕人業績,周邊房價胡亂漲到接近香港水準,則更是明顯的失誤和挫折。
自貿區的試點應當追求普遍意義。只有與沿海戰略乃至中西部大開發相結合,若干特區多管齊下、遙相呼應,形成深化試點、推動改革的合力,制度創新春風才能跨越重重門檻,如同漣漪一般深入內地,收取普遍而長遠的“正常化紅利”,這才是自貿區改革的長久目標。
香港百年自由港的榮耀與借鑒
自貿區的發展歷程
香港從開埠初期就以自由港作定位,香港成為自貿區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W:自貿區這一概念源于16世紀的歐洲。當時歐洲一些國家為活躍對外貿易,先后把一些沿海港口開辟為自由港,作為經濟特區。其中最早一個是1547年在意大利設置的里窩那自由港,它是通行的自由貿易區的雛型。從17世紀到19世紀,在國際貿易中占有優勢地位的國家,如荷蘭、英國等,為了擴大貿易,增加外匯盈利,將地中海沿岸、中東、東南亞和加勒比一帶的某些港口辟為自由港,其中包括香港。
英國是在工業革命基本完成的歷史背景下占領香港,英國國內的生產力已取得了高度發展,使之擁有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因而開始在國際范圍內全面推行自由貿易政策,力主各國撤消關稅保護,開放門戶,進行自由貿易。為了從經濟上沖破當時還是處于閉關自守的滿清封建經濟的障礙,作為英國對外經濟基本政策的自由貿易,自然成為香港殖民地的一項基本政策。
1841年6月7日,英國商務監督義律宣布商人可“自由進入香港”,從香港“進出口貨品均不必課稅”,香港正式成為自由港。如果從自由港發揮的主要功能來劃分,香港這個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可分為兩個時期,以1959年作分界線。第一個時期主要發揮促進轉口貿易的作用,第二個時期轉變為以促進工業的發展為主,由轉口港發展成一個工業港,最終過渡為綜合性港口。
是什么原因促使香港這個自貿區的發展重心在1950年代末期產生了轉折?
W:抗美援朝事件的發生,歐美國家對中國實行禁運,導致香港的對外貿易大幅度下降,香港的轉口港地位受到嚴重威脅。另外,在新中國成立前后,移居香港的人口劇增,失業人數迅速增加,在不能倚靠轉口貿易解決社會問題的背景下,香港開始大力發展工業。
在內地解放前夕,不少企業家和技術管理人員逃到香港,為香港增添大量的資金、設備和技術力量,為這時期香港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必需的內部條件。與此同時,國際上也因為新技術的發展,許多工業發達的歐美國家相繼調整工業結構,把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地區。而香港當時因為人口激增失業率高企,能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資源,并因自由港地位所提供的免稅優惠條件,吸引了國際資本前來投資。這些原因促使香港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香港的工業,至1959年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出口總值從1940年代僅占10%提高到占70%,從而取代了轉口貿易一貫居高的地位。至1969年,這一比例上升至80%。進入1970年代,香港產品的出口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6%,使香港一躍成為遠東地區加工出口工業中心。
香港是如何由工業港過渡為綜合性港口?自由貿易政策起了什么關鍵作用?
W:在出口工業的帶動下,香港經濟全面發展起來,并形成了以工業、外貿、金融、旅游、運輸、通訊及建筑等行業為支柱的多元化經濟結構,這時香港自由港的功能又進一步發揮了更全面的作用,自由港地位所提供的自由通商、自由通航、自由通訊、自由匯兌和人員進出的方便等,使她除了繼續為工業和貿易服務之外,還可以為更多行業服務,促使香港經濟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香港的發展存在著這樣一種邏輯關系:自由港政策降低了交易成本,低的交易成本發展了貿易,貿易促進了開放,并吸引外資聚集,帶動了航運、造船、貨棧、客店、飲食、商貿和銀行等行業的興起,這些行業的興起又為工業發展提供了銷售渠道和市場,推動香港實現從轉口貿易向“加工貿易”的轉變。因此,從1970年代以來,香港又進一步發展成為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之一和亞太區的貿易、航運、通訊、旅游、航空等多項區域性中心。
香港一貫保持自由化程度最高的港口地位,其自由貿易政策有什么內容?
W:香港奉行自由貿易政策,無任何貿易壁壘,除煙、酒、酒精、汽車用汽油和柴油等極少數商品外,進出香港的商品均無須繳納關稅。政府對企業經營進出口貿易沒有限制,任何企業只要依法注冊登記,即可從事進出口貿易,而進出口報關手續十分簡便。
除對設限國家的紡織品出口受被動配額管制外,香港沒有主動的進出口配額管理。為履行對外承諾和公眾衛生、安全、內部保安等要求,根據《進出口條例》、《儲備商品條例》、《保護臭氧層條例》及其附屬法例,香港對少數商品實行進出口證管理。
風光背后
香港作為自貿區有光輝的發展成績,但在光輝背后存在過哪些污點呢?
W:香港的割讓源于鴉片戰爭,從開埠這一刻起,自由貿易與罪惡活動就有著糾纏不清的淵源。在香港開埠初期,鴉片買賣和人口販賣等非正常的商業貿易十分猖獗,香港的自由港身分,成為英國殖民主義者從事罪惡活動的工具。
中華民國成立后開始禁煙,但港英政府卻以自由港之名為借口,對反對聲音置若罔聞。當時香港政府以專利形式批出鴉片專賣權。1915至1919年這方面收入占政府總收入四成,至1920~1930年代仍高達一成。鴉片不僅內銷香港,也偷運往內地。
1945年,港英政府才開始禁鴉片。不過之后仍有很多私煙館,直到1960年代后期式微。但地下販毒活動依然活躍,成為香港黑社會主要收入來源。港英政府于1954年正式成立毒品調查科,每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禁毒。
另一個伴隨著自由貿易政策的副作用,就是洗黑錢,在香港,這個問題嚴重嗎?
W:早在清末民初,內地官員就常來港洗黑錢。廣東軍閥陳濟棠便將廣東軍人的公積金存放在港,成立廣東省銀行。香港一直是鄰近地區的資金避難所——無論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
到1960年代后,由于黑社會犯罪活動的活躍,洗黑錢越來越猖獗。進入1980年代后,香港經濟起飛促進金融業發展,自由貿易政策容許金融活動百花齊放,同時也讓洗黑錢形式變得多元化,不易偵查。
在香港,洗黑錢的途徑有地下錢莊、另類匯款、貨幣兌換商、空殼公司及走私現金等。針對層出不窮的洗黑錢方法,港府已透過立法、執法、行政措施及加強與國際合作等方法,防止洗黑錢活動發生。但執法上仍然存有困難,一是罰則不重,阻嚇不足;二是檢控準則過高,很難入罪——有關部門要作出檢控并不容易,假如有人借用你的戶口入數,必須由你證明自己知道是犯罪得來的錢,才算是幫助罪犯。當戶口無端有巨款進出時,被借戶口的人應該能估計得到,但要證明自己參與犯法根本不可能。
自由貿易與金融穩定
關于設立自貿區,金融自由往來可能沖擊金融體系的穩定。在這方面,香港的經驗是如何呢?
W:香港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加上開放的環境,容易受國際資金流向波動的影響,如匯率過度波動,對經濟會造成嚴重損害。匯率問題一直是香港金融穩定的關鍵點。
1935年中國棄用銀本位制,香港立即跟隨,改用港元,并按16港元兌1英鎊的匯率將港元與英鎊掛鉤。至1972年,因為英國經濟實力減弱,以英鎊作為港元的支柱,變得愈來愈不可靠。1972年6月,英鎊開始自由浮動。港元曾一度與美元掛鉤。1974年,因為美元弱勢的緣故,港元又改為自由浮動,香港經濟步入動蕩期。自1977年始,各種問題,包括貿易逆差、貨幣貶值、通脹高企等開始浮現。
1980年代初,香港出現前途問題,加上香港股市出現股災,市民對港元信心動搖,不斷貶值。1983年9月出現港元危機,跌至9.6港元兌1美元的歷史低點。為挽救金融體系,安定民心,港英政府于1983年10月15日公布聯系匯率制度,港元再度與美元掛鈎,匯率定為7.8港元兌1美元。此后穩定下來,聯系匯率制度一直實行至今。
對聯系匯率的沖擊自設立以來從未止絕。聯系匯率制度也一直強化和鞏固。金管局自1987年起相繼推行多次貨幣改革。主要里程碑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之中,大量資金的非正常流動驅使聯系匯率制度的自動調節機制力度不足,港府被迫把息率大幅調高,隔夜拆息一度高達300%。市場廣泛流傳著聯系匯率制度不保的消息。有見及此,金管局于是在1998年9月推出七項鞏固貨幣發行局制度的技術性措施。
香港的聯系匯率制度經歷30年的風雨仍然堅持使用,但近年也有關于改制的討論,聯系匯率的優缺點在哪?
W:聯系匯率的優點顯而易見。它減少了因投機而引起的匯率波動,減少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性,使個人、企業、政府都有穩定的預期,從而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為了維持聯系匯率制度,所付出的成本及代價也很大。必須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作后盾,制度穩定才能得以保證。另外,聯系匯率制度存在著國際收支不能透過匯率調整,產生輸入性通脹,喪失貸幣政策自主性及內部和外部目標沖突等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