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是蘋果發布iOS7的日子。這一整天,蘋果公司人員都在疲于奔命地應付其服務器上的更新下載量。郁悶的iPhone和iPad用戶如潮水般涌到網上,報告他們為下載最新版移動iOS系統所碰到的錯誤信息。
這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網絡服務一直都不是蘋果的強項。兩年前,在用戶蜂擁下載iOS5時,蘋果公司就曾遭遇類似的麻煩,這樣的問題甚至可以追溯到更久以前。十多年來,蘋果一直在努力構建一套強大的云計算服務,可是事與愿違,它的服務總是受限于性能緩慢、系統中斷和各種詭異的小毛病。
從根本上說,這些問題的罪魁禍首其實是蘋果的公司文化。蘋果是一個以設計師為中心的企業,非常執著于有關用戶體驗的每一個細節。這套用戶本位的哲學,使蘋果在創造時尚硬件和直觀精美的用戶界面方面稱冠業界。而同樣,也正是這一套設計至上、用戶至上的方式,讓蘋果在創建網絡服務時步履蹣跚,因為網絡服務構建所需要關注的領域,往往與用戶界面相去甚遠。
曾多次嘗試改進服務
2000年,喬布斯對外公布了一套在線服務——iTools,這套服務中,包括了Dropbox的先驅——iDisk。2002年,這套服務被更名為.mac,而2008年又被更名為MobileMe。2011年,它最終被定名為iCloud。
這套服務的可靠性和性能一直都存在問題。在2008年MobileMe發布后不久,喬布斯曾召集開發人員開會。在會上,喬布斯問大家:“你們誰能告訴我,MobileMe的實際功能是什么?”在有人回答了這個問題后,喬布斯憤慨地表示:“那為什么它沒能實現任何一項功能?”
此后,蘋果在發布云端服務時并沒有任何長進,iCloud與MobileMe有很多相同的問題。有記者曾經報道,iCloud常為服務中斷所困;同時,根據用戶的報告,用戶在驗證身份、訪問郵件和訪問備忘錄等功能時,也遇到了諸多問題,直到今年8月,蘋果還出現了嚴重的系統中斷。
運行在線服務不容易,但還不至于到難乎其難的地步,谷歌在這方面就有非常驕人的成績。蘋果經常按照小時來測算系統中斷,而谷歌則更可能是按照分鐘來計算。蘋果最新一次中斷,影響了1%~3%的用戶;而谷歌最嚴重的系統中斷,也僅影響了0.02%的用戶。
公司文化的陷阱
一位手機開發人員在今年早些時候,曾對熱門科技博客網站Ars Technica說過,云端服務在概念上非常簡單,而更多的事情是需要在后臺操作的。我們平時稱之為iCloud的服務包括很多部分,每部分都各司其職。任一部分的失靈,都會逐步導致整個服務的癱瘓。
為避免上述情況發生,谷歌將它的工程師劃分成許多小團隊,并給予各團隊必要的資源和自主權,以確保他們各自負責的、谷歌龐大軟件基礎架構下的每一個角落,都能平穩有效運作。谷歌的高層竭力避免對員工過多干預,卻樂于對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整,并確保團隊能對他們的工作負責。
可是,這種分散管理的方式并不利于用戶界面設計的部分。由于技術決策由下至上作出,所以通常無人去確認其應用界面的簡潔和一致,為什么谷歌的應用總是那么混亂,這也就不奇怪了。
蘋果采取的是與谷歌截然相反的策略,由用戶體驗開始,向后不斷退回到技術決策層面。蘋果前CEO約翰·斯卡利(John Scully)說,在整個蘋果公司內部,設計師是最受人尊重的人。在公司里,每個人都知道,設計師的話就代表喬布斯的話,因為他們直接向喬布斯匯報工作。
這樣的分級結構意味著設計師是工程師的上級,所以有利于蘋果創造精美、人性化的產品。設計師能夠集中測試面向用戶的新產品,確保這些軟件反應較快、菜單和按鍵安排符合邏輯、整個產品展現一致的視覺形象。
但是,這種自上而下、設計主導的測試方式是難以發現網絡服務問題的。一個能為1000名用戶完美運作的系統,在面對1000萬名用戶的時候也會逐步陷入癱瘓。工程師從屬于設計師的結構,令技術團隊在產品發布前難以獲得他們所需的時間、自主權和資源來修正服務的缺陷。
在蘋果開發新一款iPhone時,會雇傭一小隊專注設計的測試人員,來檢查有關用戶界面的每一個細節是否符合蘋果的標準。由于產品基本都會像在實驗室里一樣為用戶服務,所以這種測試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可是,任何的預發布測試,都無法消除蘋果在基礎設施上驅動iCloud運作的瓶頸。優質的網絡服務需要完全不一樣的技術,這些技術在谷歌以工程師為核心的文化中應運而生。但是對蘋果來說,即便經歷了經年累月在iMacs、iPods和iPhones等產品上的摸索,也難以完全彌補這些漏洞。
專注于自己的特長
這或許根本就不是蒂姆·庫克(Tim Cook)能解決的問題,自2011年到現在,并無任何跡象表明蘋果在云計算方面有更多的突破。
公司文化改變的速度就像老牛拉車,沒有一個企業能面面俱到。微軟是企業IT軟件市場的霸主,但在蘋果統治的人性化移動設備領域和谷歌統治的在線服務領域里卻處境艱難。谷歌一直在絞盡腦汁模仿蘋果,以創造它們自己的安卓設備,但是這項努力已經歸于失敗;它還曾試圖用Google Plus來對抗臉譜,結果也無甚成效。每個企業都各有所長,想在其擅長的領域以外有所突破,往往力不從心。
所以,如果你期望蘋果能在短時間內克服云計算服務方面的缺點,似乎不太可能。而如果你真的喜愛蘋果的產品,還是別希望它能克服為好。畢竟,那些有助于蘋果開發偉大硬件設備的公司策略模式,正是導致其在線服務方面平庸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