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深圳市前海管理局副局長李強在出席2013年財資市場高峰論壇時表示,前海的特點在于其全方位的金融創新,加大對香港市場的開放,以跨境貸款、股權及輕資產管理為重心,更強調港資的重要性。李強稱,“若未來香港金融機構投資占不到三分之一,前海便不算成功。希望符合條件的香港金融機構來到前海發展。”
李強還提到,前海金融機構到香港發行點心債的道路已經開通,亦有機構正在洽談當中。但是因資金成本高,主體公司仍較少,令債務需求不高,但預計未來將有很大的需求。前海以金融為主,配合全方位的開放,及與香港融合的特點,成為特區中的特區。“現時改革已逐步實施,一旦成功便可起示范作用。”
渣打環球市場主管陳銘僑在上述論壇上提出,期望前海管理局對銀行業的監管條例可參考香港的監管要求。部分企業進行跨境人民幣貸款時,需要在離岸利率市場進行對沖,希望監管部門可允許這方面交易,并允許銀行在前海的分公司設立境內及境外戶口,而兩個戶口的資金額度可流通。他同時建議,前海管理局可以允許香港銀行在內地利率市場進行有額度拆借。
前海跨境貸款的啟動,意味著在資本管制之墻上鑿出了一個洞,打通了香港人民幣資金回流支持內地實體經濟發展的新渠道,也意味著利率市場化將進入新時代。
去年底,《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稱《辦法》)呱呱墜地,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隨后正式啟動。繼恒生銀行簽單首家前海跨境貸款后,香港銀行業競相奔走,積極向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爭取跨境貸款的額度。
當初有市場人士擔心,目前香港6000億~7000億的人民幣資金池,并不能滿足前海企業的需求。對此,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師兼研究部主管廖群稱,這并不會成為制約跨境貸款業務發展的瓶頸,就算是目前香港現有的人民幣不夠,香港政府同中國人民銀行也有2000億的人民幣互換協議。再者,人民幣資金池也有自身的作用機制,在利率市場化的情況下,如果貸款的收益高,人民幣存款的利息也會上升,更多的港人會把港幣兌換成人民幣,增加存量,如果前海企業的需求增加,相應的利率也會上升。
而匯豐銀行香港區總裁馮婉眉表示,成為首批跨境銀行的參加行,不會僅僅看重一單跨境貸款或者外匯的交易,而著眼于前海整體的發展,密切關注其規劃,以前海作為深港合作深化的重點,促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
根據《辦法》的規定,在前海注冊成立并在前海實際經營或投資的企業,可以從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銀行借入人民幣資金,并通過深圳市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辦理資金結算。貸款期限和貸款利率,由借貸雙方按照貸款實際用途在合理范圍內自主確定。
2013年1月,前海控股、騰訊、康佳、中興、順豐等15家企業就跨境人民幣貸款“啖頭湯”,它們與八家中資銀行的香港分支機構及七家外資銀行,簽訂了26.2億元跨境人民幣貸款協議。加之深圳石油化工交易所與農行香港分行簽約60億元的意向貸款,總計86.2億元。
對于嗅覺敏銳的銀行家來說,新的業務意味著一個新的戰場,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在《辦法》出臺前,銀行家們已集中優勢兵力,積極綢繆運作。
蘇丹是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公司業務部的中級經理,如今,她的工作重心完全轉移到前海跨境人民幣貸款方面。由于從事多年的跨境融資,她在回答跨境外管政策和稅率問題時,思路清晰。早在2012年4月,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就成立了前海工作小組,由結算部牽頭,會同公司部、金融機構部以及各支行骨干。其中,結算部進行政策解讀,公司部負責設計方案和開發客戶。
2013年1月中旬,中國銀行深圳分行組織了一次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的培訓,要求全轄區重點關注前海入區企業的營銷,并開始了第一輪的篩選客戶。接下來,蘇丹準備著更為細致的培訓,比如香港人民幣的價格分析、計稅方式、貸款流程等等。
各家銀行爭搶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但產品近乎同質。目前,跨境人民幣貸款的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香港銀行直接認可,香港銀行直接發放貸款,并承擔風險,內地銀行只做結算行。第二種是內地銀行進行盡職調查、貸前貸后管理,風險由內地銀行承擔并收取服務費用,香港銀行直接放款,也就是“內保外貸”。
至于選擇哪種方式,決定權在香港銀行。“如果他們認為能夠承擔風險就直接貸款,看不清楚的才需要我們來征信。”中國銀行深圳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方侃說。
東亞銀行主席兼行政總裁李國寶也表示,將會專注擴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并投放更多資源,支持內地企業客戶在前海拓展業務。
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研究發現:人民幣升值預期大幅減弱,進出口的增長速度也比高增長年份明顯減緩,離岸市場依靠人民幣貿易結算業務來積累人民幣流動性的空間越來越小。而資本項目下的人民幣流出除了FDI(對外直接投資)之外,基本沒有其它有效渠道。
另一方面,人民幣流回內地卻已經明顯多樣化,包括人民幣出口結算、國內機構香港發債、人民幣FDI、三類機構投資于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RQFII等。這就形成了一個回流內地容易但流入到離岸市場相對困難的“不對稱”政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