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10點,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對于中國汽車產業來說,上海自貿區成立究竟影響幾何?
利好汽車外貿
在首批入駐的25家企業中,上汽集團的上海汽車國際商貿有限公司,成為首家進駐上海自貿區的國內汽車企業。另外一家汽車企業是保時捷公司的上海浦東保時捷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
率先進入自貿區的上汽集團日前表示,上汽集團將在自貿區內建立一家負責汽車及零部件進出口業務的貿易公司,但具體時間尚無法透露。依托上海自貿區的背景,上汽集團希望加快對中東、拉美等市場的開拓。
除了上汽與保時捷之外,寶馬、奔馳、奧迪、大眾等汽車品牌,都有意在上海自貿區內建產品展示和銷售區域;捷豹路虎、雷克薩斯、凱迪拉克、勞斯萊斯等品牌,則醞釀在自貿區建經銷店。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上海自貿區突破了目前的條條框框,放寬了稅收、外匯使用等政策,有利于國內企業加快海外拓展步伐。通過上海自貿區,除了能大幅降低進口車價格外,更重要的是,對本土車企的出口業務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據悉,我國自主品牌出口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高額關稅,在此背景下,奇瑞、長城、吉利、上海汽車等大量中國車企都選擇了CKD方式,即向目標市場出口散件,再在當地建廠組裝。由于自貿區對于出口實施國際化的管理措施,從而提高了出口效率,減少了成本,將使中國制造的汽車出口在價格上更具競爭力——這將極大地改善目前中國整車出口持續萎靡的情勢。而且,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提高,合資公司生產的汽車在供應中國本土市場的同時,將視中國為向世界市場供應的生產基地,而自貿區給其提供了極好的政策基礎。
與此同時,貿易開放應該是雙邊的,作為國內車企加快走出國門的交換條件,對方國家也肯定會有同類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實施和推進的過程中,必然存在諸多博弈,但總體而言,趨勢向好。
牽動融資租賃
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工、農、中、建、浦發和上海銀行等六家銀行,有望成為首批獲準設立上海自貿區分支機構的商業銀行。自貿區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的松綁,以及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金融市場利率市場化、人民幣跨境使用等方面的先行先試,將為汽車行業融資業務帶來直接利好。由于上海自貿區在金融領域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境內外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因此對汽車金融、汽車融資租賃業務帶來重大利好。
9月18日上午,上海第23批共38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集體獲頒認定證書。外商在滬累計設立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數被刷新至432家。外商地區總部紛紛“落子”上海,正是瞄準了上海自貿區,期待“搶灘”其中的商機。對于跨國汽車公司而言,進入上海自貿區最大的利好在于物流和金融業務。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介紹,“自貿區和保稅區的功能相似,凡是進入自貿區的產品均將享受零關稅待遇。”這就意味著,只要進口產品不離開該區域,就不用繳納相關稅收。目前一些跨國汽車生產企業,可以一次性將整車和零部件運入中國,存儲在各自倉庫中,在需要時運往不同地區,這就減少了資金占壓,減少了貨物在途時間。優惠的物流、倉儲條件,足以成為誘人的蛋糕。
同時,根據國務院印發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規定,自貿區內注冊的融資租賃企業或金融租賃公司,在區內設立的項目子公司納入融資租賃出口退稅試點范圍。這一條例被視為利好汽車企業建立融資租賃公司的重要因素。
“這一規定,很可能將推動汽車金融和融資租賃公司加速設立。”業內人士如是認為。近年來,隨著汽車產業增速放緩,經銷商的利潤不斷滑坡,不少跨國車企和中國車企都在設立金融公司,希望通過各種金融政策,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者。隨著上海自貿區的啟動,在自貿區設立金融公司優惠條件的落實,汽車融資租賃作為多元化金融生態中的一員,或將在上海自貿區內加速發展。
顛覆經銷模式
目前在中國汽車市場中,所有的汽車廠商銷售汽車產品都必須要遵循《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該規定的諸多內容飽受質疑,稱其造成了目前汽車生產企業過于強勢、經銷商過于弱勢的局面。而汽車消費者也因為這種模式的存在,難以享受到經銷商之間充分競爭的好處。
由于上海自貿區的負面清單中,對于汽車經銷商的模式與程序并沒做出相應的規定,因此,汽車廠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經銷模式,只要汽車生產企業與經銷商之間達成一致,任何的經銷模式都能夠在自貿區內進行嘗試。比如,特斯拉就可以在上海自貿區內通過建立直營店的模式銷售自己的電動車。而中國所有地區的消費者,也可以到自貿區購買汽車而不受銷售地區的限制。這對于一些完全銷售進口車的汽車企業來說尤其重要。
跨國公司在自貿區建立經銷店,可以享受到許多國際貿易上的好處,比如行政審批環節上的快捷,融資上的低成本,資本匯出的便利,稅收優惠,從而將自貿區內的汽車進口成本大大降低。假如這種稅收優惠政策真正實施,那么會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價格總水平起到一個整體壓低的作用,并最終影響到汽車產業的價格競爭,以及產業格局的重塑。
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還是要看自貿區對汽車貿易在政策與稅收方面的改革力度會有多大。
諸多挑戰
不過,在經濟學家的眼里,上海自貿區給中國汽車業帶來的更是挑戰。
業內人士表示,在外資進入程序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同時,對外資開放領域也將逐步擴大。標志著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為保護本土車企,而對合資汽車股比“紅線”限制的松動或全面放開,意味著只要不在禁止范圍內,在自貿區內外資車企投資生產廠可以不受50:50的股比限制,外資車企可以在自貿區設立獨資企業。對于國內車企來說,這項規定讓很多依賴外資的車企感到“狼來了”。如果汽車業不在禁止投資的目錄中,那外資車企就可以在自貿區設立獨資企業,包括四大集團在內的大型車企,特別是民族自主品牌車企將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
不過,沃爾沃汽車全球高級副總裁兼沃爾沃汽車中國區董事長沈暉認為,上海自貿區的關鍵詞依舊是“試驗”。自貿區的開放、零關稅的進口車,將不會對國產汽車造成“大的不良影響”,“當年我們進WTO的時候,大家都說對國內的車廠會有影響,但事實上,壓力越大競爭力越強,反而促進了國內自主品牌的發展”。
另外,根據國際慣例,上海自貿區作為與國境外的通道口,區內貨物可以不受海關監管自由進出自貿區。但與此同時,將會對國產合資中級及中高級乘用車形成較大的沖擊。
顯而易見,上海自貿區的成立是一把利弊并存的“雙刃劍”。從短期來看,對于中國汽車產業的影響不會特別明顯,因為相關政策因素并不明朗;從長期來看,將成為中國汽車跨國公司的聚集地;從領域上看,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將更多體現在服務貿易領域,體現在售后服務領域,這將是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新起點;從企業角度來講,進入自貿區并不意味進了天堂,而是要面對一個門檻更高的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