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用廁水 關注指數:★★★★
據《蘋果日報》揭發,位于中環中銀大廈地下的星巴克咖啡店開業兩年來,一直使用大廈停車場的洗手間食水沖調咖啡,引來顧客強烈不滿。食環署表示事后已向該咖啡店發出警告,而該星巴克分店亦已改用蒸餾水沖調飲品。
中環中銀大廈分店位處香港商業區的心臟地帶,店內可容納約20名顧客,運作與一般分店無異,唯一不同之處是該店沒有自來水系統,于是店員只有到附近的洗手間取水沖調飲品。從記者所拍攝的相片顯示,該洗手間空間狹窄,店員取水的水龍頭與小便池距離只有5呎,難免令人擔心,濾水系統是否真的能殺死洗手間常見的大腸桿菌及葡萄球菌?
星巴克發言人指,該分店現已改用蒸餾水沖制飲品,并積極尋找新的水源。可是據中銀大廈的物業管理公司稱,在租出該鋪位的時候,已明確表明該處沒有直接水源供應,為何該分店可取得牌照、通過檢查,甚至已營運兩年?如果星巴克起初是鉆了法例的漏洞而通過食環署的考察,為何事件揭發后,署方又可以“取水的方法及地點不符合規定”向該店發出警告?
事發近一個月,相關部門沒有就此事進一步交待內情,仿佛該店改用蒸餾水后事情便告一段落。星巴克處理水源衛生的細節竟然如此忽略,固然令人震怒;但署方在事前的疏忽,更使市民憂心忡忡。究竟香港有多少食店使用洗手間用水?現行的發牌機制、檢查流程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此個案兩年來未被揭發,是人為疏忽,還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內情?
阿里巴巴來港上市 關注指數:★★★
公司市值估計高達5460億元的阿里巴巴集團,有望于本年度第四季在香港上市。據《金融時報》報道,阿里巴巴已準備到香港上市。市場一直傳言阿里巴巴將赴紐約上市,但阿里巴巴集團卻否認了有關消息,只稱集團仍未開始聘用投資銀行以啟動上市程序,至于上市地點,也未有最終決定。
事實上,無論是港交所、紐交所及納斯達克市場,都為爭奪這宗比Facebook規模更大的新股發行,掀起激烈競爭。業界預期,阿里巴巴集團將整體上市,包括旗下為人熟知的淘寶網、支付寶、天貓及淘寶商城等。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在線交易平臺,其公司市值應與騰訊集團相若。據知,在2012年,單是淘寶網與天貓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1萬億人民幣。至2012年9月底,以美國會計準則計算,阿里營業額按年增長74%至318.39億港元,盈利急升80%至37.75億元。當這強勁的科網股來港上市的傳言一出,科網股股價即普遍造好,而市場及業界均表示歡迎,并認為這將進一步刺激香港科網股。
據了解,阿里巴巴決定不赴美上市的主因,是由于監管及會計方面事務。一方面,它不愿意將集團內部的訊息,提交美國監管當局審核;另一方面,由于香港承認中國的會計準則,而美國則不然,赴美上市變相加重集團內部壓力,因為它們將需要重新制作復雜而龐大的會計賬目。此外,有消息指因為集團旗下的淘寶網有過多假貨,被指責不尊重知識版權。
事實上,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已將旗下的B2B業務于香港上市,集資116億,當時香港市場預期其他相關業務將逐步注入,但去年集團卻將之私有化。港媒認為,倘若阿里巴巴集團到香港整體上市,將有助香港重奪全球新股集資額的三甲位置,甚至有望重奪全球新股冠軍位置。
iBond熱賣 關注指數:★★★★
據悉,第三批通脹掛勾債券(iBond)于6月24日發行,25日于香港聯交所掛牌。是次發行規模不多于100億元,債券年期三年,派息息率與通脹掛勾,每手1萬元。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在債券發行的記者會上說,政府希望透過第三批通脹掛鉤債券進一步提高投資大眾對債券的認知和興趣。綜合12家香港券商數字,首三日現金及孖展認購金額累增至約21.66億元。
交通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認為,樓市有下調壓力,但因通脹中的租金計算有滯后,料今年實際通脹或高于預測水平,但應會低于5%,或令iBond回報高于去年。而經濟學家關焯照認為,股市波動令投資風險上升,不宜作保本為主的投資;樓市亦因政府出招致成交淡靜;銀行存款利息持續零息多年,市民缺乏選擇,故推高了iBond的認購反應。
香港發行iBond,始于2011年,當時有15萬人認購,認購總額逾130億元。去年第二次發行時,由于市民見首批iBond的收益不俗,加上通脹升勢明顯,認購者倍增至33萬多人,認購總額近500億元,每人至多只可獲配三手。雖然對于積蓄稍多的市民而言,對抗通脹的作用很有限,但畢竟iBond有“穩賺”的回報,不少香港市民均視之為“政府變相派錢”。若按過往兩期iBond首日上市便可升至105元以上水平計算,100億元規模的iBond 3,將令港人獲利逾5億元。因此,今次認購人數較上次又有大增。有經濟學家認為,每半年派息一次、息口與過去六個月通脹率掛鉤且必不少于一厘的iBond,對于那些求保本、求穩健的市民而言,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啟德地皮 關注指數:★★★★
港府于3月初推出兩塊位于九龍東前啟德機場第1H區1號及2號地皮,可建樓面分別為41.8、46.2萬方呎。兩塊地皮皆為港府新土地政策下之“限量地”,規定限量不少于545伙與600伙,并配合“港人港地”的土地買賣條款,批地起計30年內只可售予香港永久性居民,政府在截標后隨即公布收到來自16家發展商及財團,共收29份標書。最終兩幅地皮由中國海外以45.4億元入標獲得,每平方呎樓板價約5427元及4913元。
啟德發展區為香港未來重點開發的區域,是香港市區最后一個城中之城,機場遷至大嶼山后,啟德的地皮一直空置。如今其土地的處理程序已完成,臨海景觀使該地皮發展潛力甚大,加上政府已規劃九龍東成為中環以外另一商業核心區,配合未來地下鐵路沙中線段分站發展,進一步提升啟德土地的升值潛力。有見及此,各大發展商都已蓄勢待發,把握時機在啟德及鄰近區域“插旗”。
如今,啟德地皮以估值最高價入標售出,“限量地”及“港人港地”措施對這兩塊地皮上作用不大,而地皮售出后之市場反應亦顯示樓價仍然會持續向上。有市場人士認為,啟德發展區的龐大潛力,已把發展限制對土地價格的下拉力抵銷,加上市區中小型住宅需求一直有增無減,故此中標價甚高。業內人士預料,落成后實用呎價約1.3萬元,與區內二手價相若;再者,政府公布地皮中標價后,啟德區內外不少業主把手上待售樓盤封盤,又或轉賣為租,部分業主更選擇反價,幅度介乎半成至一成,恢復政府壓抑樓市前的水平。由此可見,港府藉“港人港地”及“限量地”平抑樓價的算盤,在啟德發展項目上未能如愿打響。
而中國海外成功入標購入啟德地皮,引來行內“爆冷”的驚嘆。不少地產商對此皆持觀望態度。有港媒認為,內地發展商坐擁資金加入香港土地發展,或會動搖香港四大發展商地位,加劇香港土地市場競爭,繼而提高香港土地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