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在經歷無數磨難和挫折后,終于看到一線曙光。此時,我們需要登高望遠,放眼世界,從全球的高度來完成對“首都新區”的三大戰略思考——“首都新區”:應對全球挑戰的國家戰略,融入全球體系的戰略定位,擁有全球視野的戰略舉措
當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曾在中外記者招待會上無限感慨:“中國進行復關和入世談判已經13年,黑頭發都談成了白頭發,該結束這個談判了!”
無獨有偶,一向被視為中國區域合作失敗樣本的京津冀地區,從《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到《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從“2+7”到“2+9”,再從“1+3+6”到“1+3+9”的合作范圍探討,前后拖延超過15年,被稱為“最難編制的區域規劃”,與艱難的入世談判相比,更錯過無數次發展機遇,期間經歷令人扼腕嘆息。
歷時三年,京津冀三省市已經分別完成首都經濟圈的本地規劃,并上報國家相關部門,國家層面的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編制也已進入收官階段,而規劃如何落地實施仍然懸而未決。
與此同時,擺在決策者面前的問題反而更加嚴峻,也更加現實:如何選準京津冀區域合作的戰略突破口?如何搭建京津冀區域產業協作的戰略平臺?如何設計打破體制制約和區域壁壘的戰略抓手?如何打造引領京津冀走向世界城市,推動環渤海構筑全球第六大都市圈的戰略引擎?
其實,無論首都圈規劃如何制定,其落地實施都繞不開一個現實問題: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亟需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超級戰略抓手。
首都經濟圈的戰略引擎即將浮出水面。2012年12月,北京新機場建設獲國務院批準,在經歷了近5年的科學論證之后,這個投資規模超千億元的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終于落戶京津冀毗鄰的核心地帶,而交通一體化正是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的大前提。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考察工作時,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寄予厚望,指出要積極推進京津冀區域合作,促進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2013年8月,有關專家學者致信總書記,呼吁加快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步伐,破解首都發展的現實瓶頸,習總書記批轉北京市委、市政府加緊研究,拿出具體措施。
2013年9月,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在北京發改委和河北發改委的全力配合下,橫跨京冀兩地,輻射環渤海的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發展規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京津冀區域一體化的進程,在經歷無數磨難和挫折后,終于看到一線曙光。
給北京一條出路
2012年12月,國務院批復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從“一區十園”擴展為“一區十六園”,意味著北京市16個區縣都將擁有一個中關村分園,中關村科技園 區總面積將從232平方公里擴張兩倍多,達到488平方公里。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關村由原來的“一區五園”到“一區十園”,再到現在的“一區十六園”,未來中關村在空間和產業布局上還有多少擴張的空間?北京還有多少存量資源可以“折騰”?
對此,有區域經濟專家表示,中關村科技園區在北京各區縣的四面開花,將會推動京津冀相鄰區、縣、市在招商引資方面的競爭,進一步加劇首都的“虹吸效應”。而這對于翹首期盼首都產業溢出效應的北京周邊地區而言,期待首都產業外溢促進區域產業升級的愿意將再次落空,這勢必導致環首都經濟圈的協調發展難以推進。
全球化時代,當城市成為國家競爭的主體;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時代,當區域戰略紛紛上升為國家意志,浦東新區助力著上海,濱海新區成就了天津,兩江新區正托起重慶,西咸新區將復興西安……人們不僅要問,后奧運時代的北京,首都發展的最大戰略增量在哪里?承載世界城市夢想的強大戰略引擎在哪里?打造首都經濟圈,引領環渤海的戰略抓手又在哪里?
在發展方式轉變的2013年,中國經濟開始轉大彎。與此同時,北京的“大城市病”也開始前所未有的集中爆發,持續多日的霧霾、無處不在的擁堵、經濟發展的減速、人口數量急劇膨脹……保持北京又好又快發展頭頂的 “三座大山”——巨大的環境壓力、巨大的交通壓力、巨大的人口壓力開始顯現,這也使得市委、市政府領導對外直言“坐不住、睡不著、吃不下”。
北京正迫切需要與周邊地區形成一個強力支撐世界級城市發展的空間,從“虹吸”效應逐步轉化為“溢出”效應。而這也恰好符合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綜觀世界城市倫敦、巴黎,以及東京、首爾等世界級大都市,均以都市圈的形式打造形成了當今世界最活躍的區域經濟中心。
最早將北京規劃上升到區域層面的研究者是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他的“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在2002年通過了建設部的審定,前國家計委、京津冀三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均參與了研究。這個課題讓決策層高度重視的原因,正是它著重強調的核心思想,“高度重視京津作為區域經濟的中軸線作用,京津冀的區域規劃整體設想應注重‘疏解’與‘集中’,重點從交通基礎設施及軟件溝通方面起步,打破割據發展現狀。”在吳良鏞看來,只有這樣,才真正有可能幫助北京“解圍”。
實際上,北京要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都市,當然也需要更廣闊的發展腹地。而當自身的土地、人口、資源、環境等承載力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時候,這個現實的需要也愈發迫切。
而首都經濟圈建設也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提升首都承載力的重要手段,如東京大都市圈、倫敦大都市圈、巴黎大都市圈等,不僅是各自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國際經濟、金融、商務、文化及信息交流的中心。同時,這些城市依托首都經濟圈建設極大地促進了首都城市國際化進程,并使之成為首都邁向世界城市的重要空間基礎。
“北京同樣面臨著發展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新的視角下,站在更高的基點上研究、規劃,最后加以解決。” 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恒山認為,在首都經濟圈的規劃建設過程中,如何以首都為核心帶動周邊區域整體發展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問題。
此時,有人提出北京的城市空間拓展應當實現“孔雀東南飛”,一是沿長安街向通州發展,二是沿南中軸延長線向大興,乃至河北腹地延伸。
然而,現實的問題是“有城無產”的產業空心化正日益制約著通州的發展,快速飆升的房價也無形中影響了更多產業的入駐。現在,北京需要重新審視,依靠現有的通州、順義、亦莊等諸多“新城”以及新城當前的建設水平,實現人口疏解和產業疏導恐怕絕非易事。
而北京新機場的獲批開始讓人們注意到,一線曙光正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長期致力于首都經濟研究的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認為,京津冀區域協作搞了這么多年,之所以合而不力,大而不強, 根本原因在于“心力”不足,凝聚不夠。無疑,以北京新機場為核心建設世界航空大都市,形成具有帶動示范意義的“首都新區”,即京津冀區域合作之心,帶動首都經濟圈構建世界新都心,并使之成為邁向區域一體化的戰略抓手,有可能構建形成中國打造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戰略引擎。
從國際經驗看,全球經濟控制中心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機場,尤其是大型樞紐機場。從世界級城市的發展經驗看,倫敦、東京、紐約、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都是從依托海港進行“大進大出”,發展到依靠機場實現“快進快出”,在航運和貿易大發展的基礎上,逐步上升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商務中心。
放眼全球,國際機場正在沿著這樣一條發展軌道突飛猛進:從大型機場到臨空經濟區,再到航空城,最后到航空大都市;從基礎設施建設到臨空產業培育,再到城市功能構建,最后到全球功能定位。
21世紀,一股航空城市或航空大都市的建設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臨空經濟區正在發生質的飛躍。
如果說臨空產業園區對城市經濟的帶動是算術級的話,那么航空城對區域經濟的拉動就是幾何級,而全球定位的航空大都市對國家經濟的促動正是原子裂變級。
迪拜航空城托起了一個國家,使之從一個不毛之地一舉成為世界聞名的人間天堂。現在,迪拜世界中心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奢華的航空大都市,并且已經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綜合性中樞。
仁川的“飛翔城市”計劃則托起了韓國的首都經濟圈,還成就了一座“數字技術無處不在”的超級“智能”城市——松島新城,身處其中所有的日常雜事都能依靠高科技IT技術幫你自動完成。這便是韓國耗資300億美元要實現的一個信息時代的航空大都市之夢。
仁川航空新城的成功完全得益于承接了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大機遇。2001年,韓國為全面融入全球化經濟,提出“東北亞地區經濟中心”的國家戰略,欲打造亞洲的東部門戶和商務中心,由此仁川航空大都市的開發便成為戰略抓手。隨即,韓國政府提出“飛翔城市”計劃,打造以仁川國際機場為核心的東北亞交通樞紐和國際航空大都市。
而在國內,上海虹橋機場從一座城市機場到一個超級交通樞紐,再到一個區域戰略引擎的演變過程,對京津冀區域協作更富有借鑒意義。
2008年4月,時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在綜合樞紐開工現場指出:虹橋樞紐工程是上海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其重要性不僅在于換乘功能,更是要建成一個新的現代化服務集聚區,一個新的商務中心,將有助于緩解中心城區壓力,疏散城區人口,改善城市建設和居住條件,降低商務成本,虹橋樞紐的建設將使上海成為面向蘇浙兩省的總部經濟聚集地,成為城市新的商務活動聚集地,成為未來上海城市發展的最大亮點。
環顧世界,一個無可辯駁的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全球定位、“三生有幸”(生產、生活、生態)的航空大都市正在為城市、區域乃至國家插上騰飛的翅膀,使之在全球化的天空中自由翱翔,無遠弗屆。
正是基于準確把握全球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大膽提出了依托北京新機場,構建“首都新區”的全新概念:一個以北京新機場為中心圓點,以50公里為半徑,面積約78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京、河北大部分地區及天津部分地區的國家級發展新區。它將成為京津冀區域發展一體化的主要協作區、建設世界城市高端功能的承載區、環渤海都市群經濟引領的核心區。
還世界一個奇跡
在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看來,依托北京新機場,整合京津冀核心區域,首先要打造聯通全球的世界航空大都市,形成具有戰略示范意義的、涵蓋京津冀核心區域的“首都新區”,進而在中國經濟第三極的基礎上構建引領全球經濟的世界新都心,最終在環渤海區域形成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這是北京走向世界城市的現實之選。
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強調,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一個沒有世界級都市圈的經濟大國,很有可能淪落成為發達國家提供勞動力的“手腳國家”,而只有具備了世界級都市圈的經濟強國,才有可能成為主導全球游戲規則的“首腦國家”。
當今,五大世界級都市圈——紐約都市圈、五大湖都市圈、倫敦都市圈、巴黎都市圈和東京都市圈,已成為深刻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權力中心。而其中以倫敦、巴黎和東京為代表的首都經濟圈,更象征著時下全球經濟發展的巔峰力量、主流趨勢和最高水平。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僅需要全球有影響力和控制力的世界城市,作為引領中國走向世界、參與全球市場競爭、融入全球市場體系的龍頭;而且,更需要以世界城市為核心,進而整合周邊區域打造世界級的大都市圈,惟此才能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主導區域、控制中心和動力源泉。
為此,“十一五”期間,國家批準北京把建設世界城市作為發展的戰略目標;進而,國家又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將“首都經濟圈”納入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并將打造“首都經濟圈”作為推進京津冀和環渤海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重點。由此,從世界城市到世界級都市圈,已不僅是一座城市的宏偉目標,更成為一個國家的戰略意志。
首都經濟圈作為中國經濟第三極——環渤海區域的核心,就是要打造一個占據全球制高點、制定全球游戲規則、直接參與全球競爭的世界新都心,建設成為匯聚全球首腦產業、首腦部門和首腦人群的全球首腦區,以此整合區域發展空間,增強核心動力,強力推進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全面融入全球一體化體系。
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通過分析認為,從交通一體化走向區域一體化,進而通往全球一體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在環渤海建設世界級都市圈的過程中,首都經濟圈無疑是最為華美的樂章,而在這首京津冀三方的協奏曲中,“首都新區”的構建則成為成敗的關鍵。
在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看來,必須明確首都經濟圈的實質就是建設世界城市,目標則是帶動環渤海區域成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這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從“世界走進中國”到“中國走向世界”的分水嶺,它不僅是中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國家戰略,更是中國凸顯在全球戰略地位的必然選擇。而當我們以全球化的視野來考量這一歷史壯舉時,無論是現實意義還是未來價值,都將對世界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而無論是打造世界城市,還是建設首都經濟圈,甚至構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一個根本性的前提就是京津冀的區域一體化,而“首都新區”的構建無疑將成為最為現實的戰略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