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一次演講中,卸任阿里巴巴CEO的馬云說:“大家還沒搞清PC時代的時候,移動互聯網來了,還沒搞清移動互聯網的時候,大數據時代來了。”
大數據時代來了,這是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
大數據呼嘯而來
早在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就提到過大數據。他說:“如果說IBM的主機拉開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數據則是第三次浪潮的華彩樂章”。
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頂級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麥肯錫宣稱:“數據,已經滲透到當今每一個行業和業務職能領域,成為重要的生產因素。人們對于海量數據的挖掘和運用,預示著新一波生產率增長和消費者盈余浪潮的到來。”
而真正把大數據推向公眾視野的是牛津大學教授維克托,他潛心研究大數據10年,成為最早洞見大數據時代發展趨勢的科學家之一,他的《大數據時代》專著是國際大數據研究先河之作。維克托思維的深邃之處在于,他明確指出,大數據時代最大的轉變就是,放棄對因果關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關注相關關系,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為什么”。這是對千百年來人類思維慣例的顛覆。
大數據不是簡單的阿拉伯數字的疊加,而是互聯網公司在日常運營中生成、累積的用戶網絡行為數據,這些數據通過計算機分析系統采用二進制的海量解讀,其數據規模之龐大,以至于字節單位不能用GB(1024個MB)或TB(1024個GB)來衡量,大數據的起始計量單位至少是PB(1024個TB)、EB(100萬個TB)或ZB(10億個TB)。
大數據到底有多大?互聯網上一天產生的信息量有多少?據統計圖顯示,每天有2940億封電子郵件發出,如果這些是紙質信件,在美國需要花2年時間來處理;每天有200萬篇博客文章在網上發布,這些文章相當于美國《時代》雜志刊發770年的總量;每天有2.5億張照片上傳至社交網站Facebook,如果把它們都打印出來,摞在一起能有80個埃菲爾鐵塔那么高;每天有86.4萬小時的視頻被上傳至視頻網站YouTube,這相當于不間斷播放視頻98年。累積起來,互聯網一天之內產生的信息總量,可以裝滿1.68億張DVD光盤。
一個不爭的現實是,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目前,與智慧城市相關的項目所產生的數據量已超過了200PB,而大數據就像血液一樣遍布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生活等智慧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城市管理正在從“經驗治理”轉向“科學治理”。
數據為王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為王,數據本身就是資產,也是云計算內在的靈魂和必然的升級方向。大數據到底能給企業帶來什么價值?本質上說,大數據本身沒有太多價值,基于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才能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利益。大數據里面包含企業運營的各種信息,如果能對它們及時進行充分的整理和分析,可以迅速有效地幫助企業業務決策,響應客戶需求,提升競爭力。
大數據最具代表性的氣質是,收集和分析來自各類終端和應用的用戶信息,通過組織或研究團隊的智能分析,獲得更多機會。其增長最快的區域毫無疑問是數字分析,有專家甚至認為,如果你是一個數據分析師,那你幾乎可以進入任何你想要進入的領域,或者成為你希望的任何角色。
毫無疑問,這開創了應用的新格局。比如企業能夠跟上世界經濟形勢找準產品漲價和降價的時間節點,衛生部門能夠預測流感爆發周期。這些信息來自各種終端和應用,PC、筆記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手表甚至眼鏡等。
比較神奇的是,智能睡衣或被稱為SleepShirt,通過設備來主動收集你的呼吸及睡眠模式,相關數據可通過網絡上傳到服務器,并通過后臺算法來分析。這樣,就可以洞察人們深度睡眠、做夢、清醒等不同時段,進而決定睡眠和清醒的時間。
也許有一天你會驚奇地發現,生活中所有的痕跡都可以被收集,匯集成數據,并通過不同途徑被分析、整合和應用。
全球互聯網巨頭都已意識到大數據時代數據的重要意義,包括IBM、微軟在內的全球IT巨頭,紛紛通過收購與大數據相關的廠商來實現技術整合,來壯己聲威。而在中國,奇虎360、百度、騰訊正在競購搜狐旗下搜狗。有消息稱,奇虎360擬出價14億美元,以現金加換股的形式全盤收購搜狗,搜狗的價值就在于大數據。日前,全球最大數據公司之一IBM正式宣布和搜狗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共享平臺、技術資源和人才,以研發基于System X的下一代數據中心和大數據運算平臺。該聯合實驗室是IBM在華首個面向互聯網行業的技術研發聯合實驗室,旨在通過研發前瞻性的技術來推動互聯網行業基礎架構的進一步優化,幫助互聯網企業應對大數據挑戰。這使得搜狗的身價扶搖直上,成為互聯網公司拼搶的“唐僧肉”。
準備好了嗎?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互聯網基礎架構的成熟,云計算技術的助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業模式,數據/信息服務成市場寵兒,這是新的市場和新的機遇。
如何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挖掘與分析,發現數據中蘊藏的商業機遇,成為企業在大數據時代尋求決策依據、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可惜,在大數據時代到來之時,從戰略上來說,中國已落后美國一籌。
美國高度重視大數據,奧巴馬政府2012年3月29日發布了《大數據研究和發展計劃》,提出要收集龐大而復雜的數字資料,并從中獲得知識和洞見。而中國在大數據上還沒有形成頂層設計,只停留在口號階段,沒有具體作為。
在產業布局上,中國很可能像光伏產業一樣,一哄而起,群龍無首,走出一條大數據狂潮的極端軌跡,這樣的大數據產業很可能在蜂擁而上中夭折。
有關專家指出,國內IT尤其是軟件企業,在布局大數據方面已經落后。這主要是因為國內企業在數據庫、數據倉庫、商業智能等領域基礎薄弱。
不過,國內企業拼搶大數據市場仍有機會,專家們比較看好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公司,認為它們比傳統的IT和軟件公司更有機會。
實際上,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已經在利用大數據技術提供具體服務:阿里信用貸款與淘寶數據魔方。而繼投資新浪微博、收購友盟、增持UC與丁丁網之后,阿里巴巴再下一城。高德軟件日前宣布,阿里巴巴以2.94億美元購買該公司28%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雙方商定,將共建一個大數據服務體系,以利數據共享。高德可利用阿里巴巴的電商平臺如淘寶、天貓上商家的交易信息、物流信息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從單純的地圖商轉型為多元生活經銷商;而阿里巴巴則可分享高德提供的地理位置、交通信息數據、興趣點信息以及用戶數據等,擴大客戶。
這是馬云交出阿里巴巴CEO權杖之前在大數據方面的又一大手筆,是留給阿里巴巴的一筆豐厚的大數據“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