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進口汽車的價格問題頻頻曝光,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許多年來,國外汽車廠商一直含糊其辭,宣稱中國進口汽車由于關稅較高,所以售價也較高。事實果真如此嗎?
汽車差價離譜
在加拿大工作的瞿先生,不久前從北美購置了一輛排量為3 .0T的新款奧迪Q 7,花了7 .8萬加元,約合人民幣46萬元。日前他回到國內,看到同一款的進口汽車價格嚇了一跳,號稱大幅優惠之后還超過了100萬元。瞿先生對此“天價”甚為不解。
據一名進口汽車經銷商介紹,一輛基本配置的奔馳ML350,從美國的發貨價是4.9萬美元,而到中國4S店,這輛車打出的價格是86萬元人民幣,約合11萬美元。還有的汽車差價更為離譜,如陸虎在中國報價為118萬元,而海外僅合人民幣30萬元;雷克薩斯GS430在美國售價為5.1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40萬元,而在國內最高報價是82萬元人民幣。
從寶馬美國官網上,可以了解到寶馬各款產品在美國的售價,比如寶馬5系轎車,最低價格是4.78萬美元;Z4最低價格為4.79萬美元;寶馬7系價格為8.06萬美元。而在寶馬中國的官網上,同款的排量2.8升的Z4的價格為67.1萬元人民幣,排量3.0升的寶馬5系轎車的價格55.96萬元人民幣,排量4.0升的寶馬7系的價格為132.8萬元人民幣。
寶馬的價格差距,基本反映了所有進口汽車的一個價格走勢,即越豪華的進口汽車,國內外的價格差距越大。這的確是一個奇怪的現象:進口關稅從原來的80%降到了現在的25%,曾一度高達10萬元的進口車許可證被取消了,但進口汽車價格依然大大高于國外價格,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消費者并沒有享受到市場開放、競爭升級帶來的好處。”商務部機電和科技產業司的一位負責人,這樣評價進口車的銷售。有意思的是,雖然價格上沒有接軌國際,但國內的進口車市場卻是賣方市場。因為中國消費者“執著”得可愛,一方面大罵國外廠商店大欺客,一方面又蜂擁加入購買進口車的隊伍。
是否存在暴利
同樣的車,為什么國內外市場會有如此高的差價?原因何在?
有人說,首先是海關稅,也就是25%的整車進口稅。可能還涉及更多的稅費,比如生產型增值稅,還有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消費稅稅率從5%至40%不等,上牌之前還有10%左右的車輛購置稅。而且,進口關稅平均降至25%,指的是整體平均水平,不同排量的汽車關稅會有差異。除了關稅,進口汽車價格還受到運費、保險、消費稅、出口國出口關稅和政策的影響。獲得進口許可,或者因為產品升級而帶來的成本上升等因素,也有可能抵消關稅降低所帶來的利潤。這是部分進口車定價比國外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即使刨去高額稅收,國外汽車廠商依然可獲暴利。“進口汽車需要繳納三種稅,即關稅、消費稅和增值稅。按照我國的稅率,排量超過4.0升的進口車按稅額最高一檔征收,完稅后價格增加一倍左右。但絕大多數進口汽車沒有到這個排量,納稅低于這一稅率。然而它們在中國的銷價卻高得離譜。”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饒達坦言:前幾年金融危機,很多洋品牌汽車就是靠在中國內地獲取暴利渡過了難關。大體而言,外國汽車廠在中國內地銷售高檔車的利潤,高于國際平均值30%左右。
據上海外高橋汽車市場總裁張敏分析:“對于大排量豪華車,我國征稅額確實比較高,但不可能有如此懸殊的差價,這里確有暴利問題。”
那么,中國汽車市場上,跨國公司的進口汽車到底是否存在暴利?這需要具體分析:
首先,越是早期,跨國公司獲得的額外利潤越高。比如,2000年,寶馬公司的利潤水平比今年要高許多。這是因為,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飽和程度的提高,以及豪車國產化程度的提高,進口汽車產品價格呈現日趨下降趨勢。2012年,有些進口汽車價格降幅驚人,甚至高達百萬,本身就說明了產品存在暴利。
其次,越高端的進口汽車,額外利潤就越高。這是因為越高端的豪車,國產化程度越低,市場競爭越弱。
再次,中國官方稅收在進口車的價格中,越低端的車型占有的比重越高,越高端的車型占有的比重越低。但是稅收因素不能掩蓋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獲得暴利的事實。
誰是罪魁禍首
更有專家指出,沒有市場壟斷,哪來如此暴利?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大幅抬高產品價格,控制零配件銷售,以此獲取暴利。
如果從深層次找原因,這完全是國外總經銷一家獨大造成的,而《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就是他們的“護身符”。
按照我國現行的《辦法》,進口車銷售需獲得廠家授權,而各汽車企業在華設立的投資公司,即是該品牌進口車在中國的總經銷商。作為進口車經營鏈條的全面掌控者,由此實現了對進口車資源、渠道及定價的全面壟斷,為自己預留了最豐厚的利潤。不僅在銷售環節,售后維修、保養等環節,也是高度壟斷的。比如零配件,只能在4S店銷售,價格翻了好幾倍。又比如汽車補漆,在普通修車廠只要幾百元,到了4S店就要兩三千元。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沈建軍說,在國外,一個汽車品牌有很多經銷商經營,充分的市場競爭使得他們很難進行價格操縱。而在中國,從汽車銷售到零配件服務,只有單一的4S店渠道,因而從產品定價、零配件分撥、商務政策全是國外廠商說了算,很容易被縱向壟斷。很多總經銷商就是濫用這種強勢地位來獲取暴利。
從目前的情況看,總代理批發給經銷商的車價中,已經加上運費、管理費、豪華4S店的建設費,使得車價大幅抬高,不但國內經銷商的利潤縮水了一半以上,普通消費者也成了成本轉嫁的犧牲品。進口汽車經銷商利潤普遍在10%以下,而國外總經銷商至少在20%以上。
業內專家指出,涉嫌壟斷最突出的表現是,銷售價格居高不下,廠商利潤明顯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中國進口汽車市場可謂問題多多,這些行為主要包括:簽署極不平等的授權經營合同;向經銷商轉嫁庫存、收取高額的提車訂金,大量占用經銷商資金;搭售滯銷車型。更為嚴重的是,總經銷商通過與其股東——外國汽車生產企業的關聯交易,低價報關或者高價報關,偷逃關稅或者轉移利潤,造成中國進口汽車價格虛高。
另外,目前單一經銷服務渠道造成的資源浪費也十分嚴重。按外方規定,進口汽車銷售包括經營4S店,需要巨額投資、大量人力和大量土地。一般而言,一家4S店至少要占地10畝,一些高端品牌如奔馳、寶馬,需要占地17畝以上,極大消耗了土地資源。
廢除霸王條款
據悉,進口汽車涉嫌價格壟斷這團“亂麻”,已經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時候了。不少業內人士呼吁,盡快調整現行《汽車產業政策》和《辦法》,營造公平競爭的貿易環境。專家建議,對進口汽車進行反壟斷調查,一旦查處價格操縱行為,特別是對于暴利行為,必須將其從市場交易中“擠”出去。
有專家認為,規范授權經營合同、廢除霸王條款,是最有效、最迫在眉睫的解決措施。
首先,必須調整目前嚴重失衡的進口汽車總經銷商和授權品牌經銷商之間的關系,在國家、總經銷商、授權經銷商和消費者利益之間求得一個平衡。最關鍵的是,總經銷商與授權經銷商簽訂的授權經營合同,必須采取由工商部門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統一制定的標準中文合同文本,且授權經營年限不低于三年。總經銷商不得單方面解除合同,如單方面解除合同,必須給予授權經銷商賠償。
其次,應該削弱總經銷商壟斷權利。比如,4S店的建店標準應由商務、工商和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共同制定。總經銷商不能要求授權經銷商采購其指定的建筑材料、家具和辦公用品,不得設定與授權經銷商業績掛鉤的處罰條款,不得有搭售行為,不能收取保證金,不得向授權經銷商收取全國性品牌推廣費用,不得干預授權經銷商中、高層管理人員的任命等。
再次,授權品牌經銷商的行為也應該進一步規范。比如,不得結成同業價格聯盟、欺行霸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