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藝術品市場熱,碑帖收藏卻遇冷。碑帖悅目性較差,對收藏者文化要求又高,加之甄別難度大,是典型小眾收藏。碑帖收藏以善本是首選,善本中的珍本和孤本尤佳。當前碑帖價值被嚴重低估,加之其存世量、流通量較小,市場糾錯概率很高。
關鍵詞:碑帖;收藏;投資
近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額迅速增加,2011年首次超越美國,列全球第一,2012年美國重回第一,但中國依然占據第二位置。藝術品市場參與者中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投資者比例大幅上升。中國當代藝術品、古書畫、瓷器等大品種,幾乎被輪炒一遍,可碑帖卻是個例外,收藏者與投資者均不多。
1 碑帖行情總體波瀾不興
碑帖是“碑拓”和“帖拓”的合稱。從有文字、圖像的石刻(包括碑碣、摩崖、石闕、石經、墓志銘和畫像題記等)、青銅器或甲骨等上椎拓下來的拓片,統稱為“碑拓”;五代以降,常把歷代名人的書法墨跡經雙鉤描摹后匯刻于石、木之上,再將椎拓下來的拓片裝訂成冊,供書法喜好者欣賞與臨摹,稱為“帖拓”。如乾隆曾下令將宮中所藏魏至明末的134位名家的340余帖書跡精心摹刻,拓印后分類裝訂成32冊,就是《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除私下交易,碑帖買賣多通過文物商店、古籍書店,規模極小。1993年9月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辦的“北京首屆稀見圖書拍賣會”的拍品中就開始有碑帖。1994年后中國嘉德、北京瀚海、中國書店、杭州西泠、上海朵云軒、上海書店等的拍賣場上碑帖時有所見,雖偶有表現,但總體行情卻一直波瀾不興。
2 碑帖收藏者在減少
(1)“意與古會”的傳統文人收藏。碑帖收藏是“小收藏大學問”。即便在北宋、清康雍乾、清末民國初的三次大收藏熱中,碑帖收藏也只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睞,多和歐陽修、趙明誠(李清照)夫婦、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顧炎武、安歧、翁方綱、阮元、王懿榮、吳昌碩、康有為、梁啟超、于右任、王國維、羅振玉和魯迅等宏儒巨擘聯系在一起。研究碑帖,除了金石學,還需要涉足書法、歷史、考古、文學等學科。不少文人浸淫其中,并有專門著述,如歐陽修《集古錄跋尾》、趙明誠《金石錄》、顧炎武《金石文字記》、阮元《山左金石志》等。可見,碑帖收藏者要達到“意與古會”的境界,文化修養必然不凡。(2)現代碑帖收藏者更少。現代社會環境已巨變,人們心態又普遍較浮躁,傳統文人愈少,且此種傾向呈單邊趨勢。碑帖研究似乎僅限于書畫愛好者,或是文博機構及大學中少數人的工作而已。另外,碑帖收藏地域性又較強,發現碑志、青銅器、甲骨等較多的地方大多在山東、陜西、河南等地,這些地方碑帖文化氛圍比其他地區稍好些,但經濟較弱;經濟發達地區碑帖文化氛圍卻大多淡薄,能對碑帖價值有相當了解的收藏者很少。
3 碑帖價值有望適度回歸
碑帖價值被低估,并非其自身價值不高。存世碑帖中能達文物級的眾多,僅上海圖書館收藏的碑帖中就有國家一、二級文物200余種,如宋拓《爭座位帖》、《瘞鶴銘》、《崔敬邕墓志》、《十七帖》等。除了周知的文化藝術價值外,碑帖還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其內容包羅萬象,常能通過碑帖獲得第一手文獻資料。如《全唐文補遺》至今還在不停增補,此數千種唐人文獻大多源于碑志,因為不是每個相關學者都有機會接觸實物的,其研究媒介通常就是碑帖拓片,而拓片抗光線干擾能力又遠強于照片,在研究中一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碑帖收藏曾經的輝煌。當代秦公《秦說碑帖》:“善本碑帖是首選藏品,之后是宋版古籍,再次才是書畫。”金石學特別興盛的宋代和清末民國初,尤其乾嘉學派阮元的治學之道更為:“以金證經”;梁啟超:“金石學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學也。”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碑帖價值獲得極大認可,自然出現了天價,甚至一度超過同級別的書畫。如宋徽宗時期的《大觀帖》,刻工精良程度甚至超過《淳化閣帖》,當時宋人花百萬都不可得,1931年美國人福開森從南京夫子廟“博古軒”以7200銀元購得宋拓《大觀帖》卷六。又如清末民國初朱文鈞為獲得一件北宋拓本《九成宮醴泉銘》,將沈周《吳江圖》和文徵明《云山圖》,外加房產才換得,按當時的價格計算,這件《九成宮醴泉銘》的成交價約為5000銀元。再如羅振玉在1920年出售其藏品時,宋拓孤本《沈傳師柳州羅池廟碑》標價6000銀元;宋拓孤本《慈恩雁塔唐賢題名》標價3000銀元;宋拓珍本《三段碑》標價2000銀元,而五代董源《三居圖》標價3500銀元;北宋郭熙《寒鴉秋水圖》標價1200銀元;明唐寅《品茶圖》則只標價650銀元,而現在唐寅畫作的價位幾乎均在頂級碑帖之上。(2)碑帖價值在國際上認可度高。大量善本被日本、韓國、美國等國的藏家購走。即便同樣一件碑帖,國外的價格常超過國內。1992年紐約佳士得拍出一件宋拓《懷素草書千字文》,估價5~7萬美元,以31.9萬美元成交。16年后,香港佳士得2008年拍出一件宋拓《王羲之蘭亭序》,估價300~400萬港幣,以480.75萬港幣成交。但如果扣除通貨膨脹等因素,《懷素草書千字文》反比《王羲之蘭亭序》貴得多,而這本《王羲之蘭亭序》珍稀程度在《懷素草書千字文》之上。2003年上海博物館從美國人安思遠處購入了目前發現的最早官刻叢帖《淳化閣帖》(992年——北宋淳化3年刻制)第四、六、七、八卷,花費的450萬美元還是友情價,曾掀起了上博開館來的一次參觀小高潮。這無疑也給了國人一次啟示。(3)須理性看待碑帖價值的回歸。任何被嚴重低估的事物均會走上價值回歸之路,中國古書畫就是很好的例證。古書畫收藏與投資冷的時候,“贗品泛濫論”、“審美改變論”等大行其道,而現在古書畫市場不僅熱了,還進入了億元時代,連備受爭議的所謂黃庭堅書法《砥柱銘》,在2010年亦拍出了4.368億元。雖然碑帖收藏不能完全與古書畫相比,可價值回歸卻是趨勢。但必須理性看到,現代信息傳播方式改變了,碑帖功能性在急劇減弱,加之裝飾性不如書畫、陶瓷和雕塑等藝術品種。因此,碑帖價值回歸的期望值不能過高。值得注意的是,與碑帖同列為古籍系列的刻書,也一直被認為曲高和寡,但從2009年開始在拍賣市場上表現上佳,一頁品相較好的宋版書市場價已達到3~5萬,明清刻書價格亦扶搖直上,實際上這更多的也是“資本運作”的結果。當大家都看淡碑帖收藏的時候,也許便是進入碑帖市場的絕佳機會,可進入此領域亦是必須講究技巧的。
4 碑帖收藏的技巧
(1)善本是首選。碑帖一般分普通拓本和善本,在確保碑帖具有藝術性的前提下,這種區分主要根據碑帖的“存世量”與“年代”。普通拓本在市場上數量很多,作為藏家學習用和增加收藏品種是可以的,價位多在幾百至小幾千元,就算增值,絕對數很小,精力成本過高,投資尤不可取。如民國時陜西省政府曾大量拓制《顏勤禮碑》,作為禮物贈送給中外人士,雖為名碑佳拓,可數量的確有點泛濫,魯迅曾一次得到十件,現在亦常能見到這種拓本。善本分孤本、珍本和一般善本。1)孤本顧名思義,原刻很珍貴且已佚失,拓本就此一件,如巴黎圖書館藏唐拓《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及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拓《涼州刺史魏元丕碑》等。2)珍本存世量會稍多,但留存一般亦不會超過10件,珍本的原刻通常也已佚失,有的原刻雖在,但損壞得厲害。如東漢《西岳華山廟碑》原石已于嘉靖三十四年因地震而毀壞,拓本僅見宋拓“四明本”、“長垣本”、“華陰本”和“順德本”四件。3)市場上多見一般善本,這種拓本亦是有些亮點的,但由于種種原因,拓本存世量較多,算不得珍稀。有時拓本存世量雖不多,卻因為原刻自身的意義不算大,哪怕原刻已佚失,這種拓本也只能算一般善本。碑帖還特別講究拓本的年代。拓本實物最早見于唐代,唐拓本連專業人士亦可遇不可求,黃庭堅:“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可見,北宋時唐拓本已罕見。宋元拓本迄今也不可多得。如果是明代的整張拓片、初拓精本、多字本和罕見拓本,那亦是非常珍貴的。就是清代的拓本,只要不過于濫拓,許多都能達到一般善本的級別。拓本年代越早,往往越清晰完整。如位列“漢三頌”之一的東漢《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橋郙閣頌》的摩崖石刻雖還在(已從陜西略陽徐家坪街口村郭家地遷至靈崖寺),因摩崖石刻原址過于靠近江邊,風吹雨淋侵蝕得厲害,再加上人為破壞,《郙閣頌》原有四百七十二字,宋時已有所損壞,至清道光時僅余約二百四十字較清晰,現存只有二百二十字,早期拓本就顯得極為難得了。碑帖是否精拓,裝裱是否原裝,品相是否完好(孤本、珍本常不限),內容是否合適(墓志銘市場接受程度低),亦是碑帖收藏與投資須要考慮的因素。(2)規避存疑碑帖。民國及其以前,善本價格高,作偽就多,現代這方面作偽能力強者罕見,高水平贗品反而少了。常見作偽手法有晚拓充早拓、翻刻充原刻、重刻充原刻、偽刻等。因其鑒定難度高,加之顏色多黑(偶有朱拓),更被稱為“黑老虎”。稍不慎,就會被其所噬。現今,能對碑帖進行精準鑒定并了解市場的專家就更少了,要規避存疑碑帖,買家應盡量收藏流傳有序的碑帖。碑帖上最好有前人題跋、收藏印,業內名人收藏過尤佳,如明拓《漠合陽令曹全碑》曾是清末民國初張祖翼的舊藏,拓本上有張的題跋,還被業內口碑較好的“有正書局”出版過,此拓本就不同凡響了。被公認的權威文獻著錄過的碑帖,贗品風險亦是很小的,不過價位通常相對較高,如2010年12月北京瀚海以1680萬元拍出的那件清宮舊藏宋拓《蘭亭序》,曾被《石渠寶笈》收錄。
目前碑帖市場上以民國及明清善本較多見,元拓本極少,偶有宋拓本,出現過一件唐拓本為吳湖帆舊藏。因碑帖還未經大幅炒作,多數善本價位在大幾千至幾十萬元間,極少數頂級孤本和珍本才能達到百萬價位,千萬級只偶爾出現,資金風險不大,至少是較穩妥的收藏與投資標的。碑帖市場盤子又很小,要是有一定資金流入,其價格就會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仲威.碑帖拓本面面觀[J].收藏,2010(2).
[2] 許長照.書法欣賞與碑帖鑒賞[J].藝術百家,2008(8).
[3] 文師華.從《論書絕句百首》及其自注看啟功先生的碑帖考辨方法[J].江西社會科學,2007(1).
[4] 沈蕙.國內圖書館藏碑帖整理現狀與對策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9(10).
作者簡介:黃蔚(1970—),男,江蘇蘇州人,碩士,上海商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商業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