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政治、文化領域空前繁榮,互聯網、電視、廣播等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讓我們每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知曉天下最新發生的大事小情。
清早起床,隨手打開電視,頻道定位在《第一時間》、《朝聞天下》;乘車上班的途中,旋開調頻廣播的按鈕,聽聽每日新聞;在辦公室,閑暇時打開電腦,瀏覽新聞網頁……這些是我們每天都要經歷的事情,通過各種媒體,了解世界及國內新近發生的重大事件,已成為現代生活中每個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每天面對的各種新聞媒體,其中鋪天蓋地的新聞事件,絕大多數是真實的,積極向上的,起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
在非典面前,我們的新聞記者勇敢無畏,及時報道非典疫情的最新進展、防控現狀,讓恐慌不再蔓延,讓廣大人民群眾吃下“定心丸”,真正體現了新聞媒體輿論的正確導向作用;在汶川大地震面前,我們的新聞記者,第一時間深入采訪現場,讓心系災區的人們及時了解災情進展及救助情況,也讓全世界了解到中國人民在災難面前眾志成城的民族氣概和敢于抗爭的勇氣、決心和力量,當代記者不懼艱險,沖鋒在前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讓人肅然起敬;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加大反腐糾風力度,一些嚴重違法違紀,腐敗墮落的官員相繼被免職或接受調查,通過各個新聞媒體,我們欣喜地看到,公款吃喝、鋪張浪費,自由散漫、松垮拖拉,推諉扯皮、形式主義等一系列百姓反響強烈,嚴重影響黨群、干群關系的問題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眾對黨懲治腐敗充滿期待。樹立了公共媒體在人民心中敢于說真話,敢于報道的正面形象。
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市場經濟時代,越來越多的人把經濟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我們的一些新聞記者也不例外,在名利面前,虛假新聞、有償新聞、有償不新聞、惡炒新聞、低俗新聞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媒體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為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危害,例如,2008年,山西臨汾霍寶干河煤礦為瞞報一人死亡事故,向前區采訪的記者分發“封口費”,28人拿走12萬。采訪者的良知被金錢泯滅,也讓自己的記者職業生涯毀于一旦。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內有明文規定,新聞工作者不得以任何名義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訪報道對體外象的錢,物,有價證券,信用卡等。作為記者,鮮有不知此條例,不明白個中道理的,但是在他們心中金錢和個人利益至上的原則下,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早已拋諸腦后。
無可否認,新型媒體數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媒體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吃新聞這碗飯的人趨之若鶩,以各種正當或不正當手段搶占新聞源的現象非常突出,為了爭奪觀眾(聽眾),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新聞記者往往不擇手段,為制造“獨家新聞”,并產生“一鳴驚人”的效果,憑自己的主觀臆斷對新聞事件添油加醋,牽強附會,這是新聞人的致命誤區。例如,2006年廣州某報記者憑借自己的想當然,對“注水西瓜事件”進行報道,這篇報道里關于西瓜內注射了紅藥水的假消息讓瓜農蒙受了巨大損失,瓜農們欲哭無淚,僅海南一省就損失了三千萬。
記得20多年前我剛剛走上新聞記者這個工作崗位時,在新聞寫作方面印象最深的就是新聞的真實性原則,當時是從大學校門剛剛出來,學的又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可以說是新聞專業的門外漢,于是就加緊學習,無論是翻閱新聞書籍,還是聽專業老師授課,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都是“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另外,我從小就喜歡文學,大學畢業時正趕上市電視臺面向社會公開招錄記者,以為記者寫作和文學很接近,都是寫東西嘛,于是就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等到真正接觸到了新聞采寫,才明白新聞和文學根本就是兩回事,新聞不像文學寫作,可以杜撰、想象、渲染、夸張,所以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就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里。
2012年1月,《溫州商報》、《溫州日報》相繼刊登溫州商人林春平收購美國大西洋銀行這則新聞,此后幾天,全國各地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媒體也紛紛介入,輿論將林春平視為消除“溫州金融風波”造成的負面影響的典型和溫州民間資本突圍的標桿式人物,一頂頂“桂冠”落在他頭上:“敢吃第一口螃蟹的人”、“溫州民間資本在金融業左沖右突的破冰之旅”不一而足。憑借此舉,林春平當選為溫州市九屆政協委員,并任溫州市甌海區慈善總會副會長等。3月初,網絡上開始有人質疑林春平收購美國銀行一事。《瀟湘晨報》報道稱,在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和特拉華州政府網站上根本查不到林春平所收購的“銀行”。《溫州都市報》等媒體也開始大篇幅報道林春平收購銀行鬧劇的真相,所謂收購美國大西洋銀行一事純屬子虛烏有,于是,林春平的一切又都被打回原形。
在新聞實踐中,記者通過采訪各個消息來源完成新聞報道,并形成了一系列的新聞常規以保證新聞的真實和準確。而這則假新聞的流傳過程,主要信息都來自林春平本人,除此之外,能夠證實其收購銀行事件的直接證據一個也沒有。媒體主動放棄了查實這些內容真偽的責任,從而為虛假新聞打開了方便之門。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明文規定,新聞工作者要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準確;報道新聞不夸大不縮小不歪曲事實,禁止虛構或制造新聞。而相當一部分新聞工作者恰恰忽視了這一點。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新聞工作者要堅持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深入基層,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報實情,講真活,不得弄虛作假,不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捏造、歪曲真實。
新聞記者隊伍魚龍混雜也是目前記者職業道德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的媒體職業構成和行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導致記者職業素質良莠不齊。就拿一些地方媒體來說,有專業對口的,有領導塞進來的,有為照顧本單位職工家屬安排進來到……從業人員結構也是五花八門,有正式編制的、自收自支的、合同制的、聘用制的、承攬廣告的,無限膨脹的人力資源在有限的新聞資源里游弋,為保住飯碗而制造“虛假新聞”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新聞采寫過程中,部分記者在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和社會責任等方面出現了偏差和缺失,敗壞了記者的公眾形象,引發了社會公眾對記者隊伍的“信任危機”,也給社會帶來了諸多危害,因此,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已刻不容緩。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加強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呢?我認為,首先要提高從業人員的準入門檻,應任人唯賢,只有德才兼備,才能勝任記者這一神圣職責。第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的提高,既要依賴新聞記者和媒體的職業道德自律、新聞行業從業規范的約束,更需要國家法律的約束與監管。因此,加強立法,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對違反《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者進行懲處,利用法制來約束行業不正之風,使中國的新聞事業走上符合新聞傳播規律的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勢在必行。第三,建立健全新聞機構內部約束機制,并加強社會監督功能,動員全社會力量對媒體進行監督和評價,端正行業作風。
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在現如今新聞媒體的監督及導向作用越來越受到世人關注的新形勢下,新聞記者要堅持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的工作作風,自覺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思想的侵蝕,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
作者簡介:杜昧(1970—),女,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電視臺社教部編導,從事的主要工作是專題片的采寫,研究方向:新聞、專題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