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礦產資源作為一種自然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的物質基礎,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在闡述了礦產資源開發及其走循環之路的重要性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目前礦產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礦產資源開發走循環之路的具體對策,希望能促進我國礦產資源開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充分發揮礦產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關鍵詞:礦產開發;循環之路;可持續發展
1 礦產開發及其走循環之路的必要性
礦產資源是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使埋藏于地下或露出在地表上,并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達到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集合體。礦產資源作為一種基礎的物質資源,為我國提供了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產原料。
礦產資源開發是指通過勘探、冶煉、制造等工程技術,使資源為人類生存和服務的一切活動。礦產資源開發是經濟鏈條的開端,它對國民經濟生產鏈條的其他部分產生著深切的聯動效應;礦產資源具有非再生性、不可替代性、應用廣泛性、與自然環境依存性等特點;近年來,隨著礦產開發的不斷深入,對生態系統破壞的日趨嚴重,這些原因決定了我們要想獲得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要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就要重視并合理地開發礦產資源,走循環發展之路。
2 礦產資源開發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礦產資源是一種非可再生的、稀缺的資源,雖然我國礦產資源豐富(資源總量世界排名第3),但是我國人均礦產資源擁有量少(人平均擁有量世界排名第58),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開發需求越來越大,在開發利用過程當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
2.1 粗放式礦產開發占據主導地位
粗放式開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接近一半的礦產資源儲量得不到及時利用;另一方面是,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程度低,我國礦產開發企業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開發設備比較落后,管理不善,原材料轉化為可用資源率比較低,浪費的水平要高于國外30%~90%;礦產企業對共伴生礦的開發利用不充分,采富棄貧,無形之中浪費了許多尾礦,且對其回收率(礦物的回收率是指回收礦中某金屬的重量與原礦中該金屬的重量之比的百分數。回收率越高表明對礦產的選治的越充分,礦物的利用率越高。)遠低于20%。在礦產開發實踐中,鐵礦和有色金屬采礦的回收率為50%~60%,非金屬礦產的回收率為20%~60%,煤礦的回收率30%~50%。總體來講,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只有30%~40%,比國際平均水平低10%~20%。
2.2 礦產資源的后備儲量不足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使礦產資源的耗費量遠超過資源的存儲量,已經出現資源枯竭的趨勢。截止2010年以來,我國的主要45類礦產,都面臨著供需嚴峻的形式,再經過20年,專家預測能夠滿足生產生活需要的將不到6種。原有的礦產已經幾乎被挖空,面臨著閉坑的現狀。另外,我國礦業的勘探投入不足,新發現的礦產急劇減少。還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我國能源礦產結構性矛盾突出,石油、天然氣資源家底不清,后備資源嚴重不足,石油已經連續多年凈進口,鐵、銅、錳、鉻等金屬礦產對外依存度不斷攀高,雖然鉀鹽儲量年均增長8.24%,但仍遠低于消費量的增長速度。
2.3 礦產開發嚴重影響生態系統
在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嚴重影響了生態系統,破壞了生態環境。一些企業違規在不可開發區域進行礦產開發,嚴重破壞自然保護區、名勝古跡等;在開采環節,破壞了地表,不重視修復地表工作,造成水土流失、破壞植被等環境問題,且這些問題的恢復需要很長的時間;據統計,全國礦山尾礦堆放量達到50~60億噸,采掘和剝離的廢石堆存量約達到140億噸;地下礦產開發,開發過度引起地面下沉、地下水位下降,同時也會引起山體開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在選治階段,“三廢”的排量占全國工業“三廢”排放總量的10%,且大多數企業達不到“工業排廢標準”,嚴重影響大氣環境、土壤以及水資源。
3 礦產開發走循環之路的對策
3.1 進行集約式開發礦產資源
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行集約化開發以走循環之路。首先,開礦企業應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根據需求礦產資源的數量、種類來進行礦產開發;其次,大力提高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程度。由于我國礦產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回收率低,一方面國家運用行政與法律手段,提高礦產資源開采企業的準入條件,只有采用先進的開采技術設備、管理較完善的企業,才可以進行礦產開發;企業要轉變“抓富棄貧”的觀念,充分提高礦石中主元素的回收率外,還要考慮伴生、共生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的綜合回收。如果回收某類元素的技術還不成熟,可以進行資源儲備,同時建立礦產資源利用的信息管理系統,把相關資料載入其中,等一些綜合利用的處理技術成熟后,再根據以前建立的信息進行回收處理,從而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3.2 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
面對我國礦產資源日趨緊張的現狀,除節約高效利用礦產資源外,關鍵是積極開發利用新能源。新能源包括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海洋能、地熱能等。開發利用新能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比如,我國海岸線海岸線長度為1.8萬公里,完全有條件大力發展波浪能源潮汐技術。國家要從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要加大對新能源開發,比如加大資金投入、人才培養等,同時,借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比如,荷蘭風能的開發技術),不斷加強學習和交流。
3.3 加強礦產開發中的生態系統保護
礦產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在特定區域內,嚴禁開發礦產資源,對于非法開采者,要根據立法嚴懲以待。第二方面是礦產資源開發與生態系統保護要同時進行:嚴格根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等法律法規,嚴把對礦山開發的準入條件,全面審核申請開發企業的資格和技術條件;通過強化礦山環境監督和管理,督促開礦企業及時修復地表,重新栽種已經被破壞的植被,及時處理廢棄的尾礦、廢石,選治階段“三廢”的排放要嚴格參照《全國企業“三廢”排放標準》,對于超標的排放,企業要自己擔當清理責任;企業要具有長遠的眼光,適度開發;國家要提高礦山環境治理技術的水平,通過不斷的深入研究以及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加強和完善礦山的環境保護工作,切實做到可持續發展。
4 結束語
礦產資源是國家經濟安全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我國礦產資源開發要走循環之路,必須直面我國礦產資源在開發過程中粗放式經營、資源日趨緊張、嚴重影響生態系統的現狀,在可循環經濟理念的指導下,實行集約式開發礦產資源、積極開發新能源、礦產開發與生態系統保護同時進行的對策,提高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保證我國的礦產資源能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影響下一代人的需求,以循環之路求得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育紅.我國循環經濟發展起步階段:問題與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研究,2004(11).
[2]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中國礦產資源主要礦種開發利用水平與政策建議[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2(9).
[3]王永生.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我國礦產可持續發展[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