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利改革發展的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新形勢下,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是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必然要求。文章首先對現階段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現狀進行了闡述,并分析了我國之所以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指出了我國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著意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應可操作性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農田水利建設;問題;對策
2010年12月21日至22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重點研究了加快水利改革發展問題。2011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以農村水利建設為主要內容,總結了我國水利改革發展的實踐經驗,分析了水利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明確了今后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對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1 現階段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基本情況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大多數江河處于無控制或控制程度很低的自然狀態,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低下,農田水利建設發展之后,江、河、湖、泊等水利工程殘破不全。我國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上世紀50-7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水利建設對農業經濟增長有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全國建設了8萬多座大中型水庫,并且大多數都有配套的渠系工程。改革開放以來,從國家層面看,政府過分重視“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在農田水利建設投入上明顯不足,由此導致原有的水利工程得不到維護,遭到了相當程度的破壞,水利設施淤塞,農田道路失修,導致農業抗災能力薄弱,影響了農業和農村的持續穩定發展。
2 我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的重要意義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搞好農田水利建設,是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形勢下,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迫切需要,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需要,也是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農田水利建設作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基礎工程來部署,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舉措來實施,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方面來推進。
2.1 農田水利建設關系社會的穩定
長期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改革發展與建設推進的根本問題。只有加大對“三農”問題的改革力度,才能為社會穩定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保證。農田水利建設在加強“三農”問題改革尤其應當首先實施的決策。只有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才能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而促進農業發展,這樣就確保了農產品供給,農民富裕,農村穩定,更進一步對保持整個社會的長期穩定有著積極而深遠的現實意義。
2.2 農田水利建設關系國家糧食生產安全
長期以來,我國的糧食生產過程中一直存在著耕地少、農業效益低、人口壓力大和水資源嚴重短缺等等諸多挑戰。因此必須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有效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產率,改進灌溉技術和條件,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穩定糧食的產量。從長遠來看,對于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意義重大。
2.3 農田水利建設關系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我國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包含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民收入穩定增加以及生活質量的提高等具體要求。可以說,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是“基礎的基礎”。農業的穩定有序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生產成本的降低、經濟效益的提高,以及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都離不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加強。因此,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十分有必要。
3 當前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農業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但是我國目前的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中卻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嚴重地影響了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主要表現如下:一是工程建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導致在工程技術、合理開發和社會經濟效益等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顧;二是工程重復建設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糾紛多,造成了規劃無序、施工無質、管理無度、科技含量低,存在很多工程隱患;三是管理粗放,建設標準低。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由于資金短缺或是工程建設單位的違規建設,導致部分水利設施建設標準低,建成后管理粗放,造成過早的失去其使用價值,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四是工程建設緩慢,老工程年久失修。老工程由于缺乏嚴格的過程管理機制,一些老工程年久失修,過早的失去了其功能,造成公共資源浪費;五是工程建設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工程規劃不合理,以及過程建設中的糾紛問題,導致建設進度緩慢甚至長期拖延,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我們在農田水利建設和管理存在的問題,將促使我們進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設和管理中加強監管、健全體制去解決這些問題,讓我們的水利建設變成真正的陽光工程、便民工程。
4 我國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對策
基于上述我國農田水利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近階段我國在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應當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開發利用與保護并重,建設與管理結合,由傳統的農田水利向現代農田水利、可持續發展農田水利、生態農田水利轉變,建設與新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相適應、與農業和農村經濟實力相協調的現代新型農田水利,實現農田水利建設的跨越發展。
4.1 健全完善水利政策法規,合理進行利用與保護
新形勢下,我國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應當加大建立和完善的水法規體系的力度,積極采用法律手段來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同時不斷加大水利行政執法力度,對于水事違法案件進行嚴肅查處和打擊,從而逐步規范水事活動,保障水事秩序,依法足額征收各項水利規費,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這樣就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4.2 建立完善的投資機制,提高農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
眾所周知,農業是低收益產業,而農村是落后地區,農民是弱勢群體。在農村稅費改革后,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就更應當得到公共財政的支持。因此,政府在農業建設改革方案的實踐中要建立完善的投資機制,不斷加大前期投入的引導資金,同時各地還應當用足用好財政的投入政策,確保上級水利項目補助資金和地方財政配套資金及時、足額到位,進而調動農民群眾的投入積極性,產生興修水利的熱情。
4.3 科學規劃,統一布局,發揮整體效益
針對上述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政府在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初期,應當以長遠、統一規整的思想進行設計,使得新建工程與原有工程相配套,并積極利用國內外新技術、新成果,探索多種有效的形式,充分發揮已在建工程的最大效益,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促進農田水利建設機制順利有效的運行。
4.4 加強水利宣傳教育,提高群眾保護水利工程的意識
政府在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過程中還應當利用各種形式進行大力宣傳,不斷提高農民的集體意識以及保護水利工程的意識,這樣可以形成良好的利用及保護氛圍,從而才能使農田水利建設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功能,更好地造福國家,造福社會,為人民服務。
作者簡介:支艷萍(1982,10-),女,陜西省渭南市,現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大專,研究方向:農田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