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一定的地域內栽種花草樹木以及園林建筑、養殖水體稱為園林地形。園林微地形就是在既定的地域內栽種植物的起伏情況。在進行建造綠地的過程中,采取適合的辦法料理微地形,可以使微地形范圍內的種植種類繁多,分出層次感,以便能夠增加園林的藝術感以及改進周邊環境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園林;微地形;施工
1 園林綠地微地形處理原則
園林綠地可分自然式、平板式、臺階式、混合式等幾種微地形模式。根據作者多年研究,根據其功能對不同微地形模式提出以下處理原則。
1.1 根據所要造林地的天然地貌、按照地貌進行造林能夠充分的展示出氣自然風景,綜合園林天然地貌進行造林,能夠展示出地區的地表以及鄉土特征,實實在在的按照地貌建設,因地制宜,追求自然。
1.2 按照園林的自然地貌大小、高低、尺寸、比例、外形等選擇適宜的樹種,建造出層次不同的園地。在地域比較廣闊的地域內種植大片的綠草或者疏林,能夠彰顯出其宏偉壯觀的局面;在比較小的地域內可以進行豎直和橫向兩個方向的種植,展現出層次感。對于不同的地域范圍進行不同的處理,能夠建造出更多有藝術感的園林。
1.3 按照景色選擇適宜的方法,結合附近建筑物的形狀建造園林,促進兩者的協調,消除環境和建筑物之間明顯的界線,把建筑物融合在園林中,把園林融合在建筑物中,展現出本質狀態、追逐自然、仰慕自然的想法。
2 微地形應用處理的技巧
不同的綠地有不同的微地形處理技巧。就筆者多年的研究,特以公共綠地和居住區綠地為例探討園林綠地微地形處理技巧。
2.1 公共綠地
2.1.1 水和綠地是通過路堤聯系在一起的,在現代化城市園林綠地中大多都有濱水綠地的建造。路堤的建造有兩種方式:①建造成傾斜樣式種植上綠草或者采用砂礫鋪設慢慢斜向水面,消除水和綠地的界線;②建造成臺階樣式,同時把臺階慢慢的遞減到水面,可以讓人們親密的水進行接觸,體驗自然樂趣。
2.1.2 人工水系園林綠地的人工水系一般分為規則式、自然式、混合式。規則式水體如噴泉等,其輪廓可處理成幾何式,水岸整齊;駁岸常采用條石或瓷磚砌成規則式,垂直于池底,此形式多見于噴泉水景中。
自然式水體講究“疏水之去由,察源之來歷”,需要設計者對天然水體觀察提煉,求得“神似”而非“形似”,以人工水面創造出近似于自然水系的效果。為避免水出無源,通常將水的輪廓處理成自然曲折、時隱時露、水岸為自然曲折的傾斜坡地。如果建造設計的是草地或者人工建筑的沙灘慢慢斜向水體中,大多使用石磯或者鵝卵石對岸邊進行裝飾。如果水域夠寬闊,還能建造出灘、洲、渚等樣式;水域范圍不大的話可以建造出地泉、瀑布、跌水等樣式,把水域景色發揮到極致。
混合式水系的處理要因地制宜或根據造景需要,如在建筑附近,可用條石砌成直線或折線駁岸,而稍偏遠的地方可處理成自然式以增加野趣,提高水體的欣賞性和藝術性。
2.1.3 廣場綠地廣場是城市空間環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藝術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開放空間,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廳”的美譽。
在建造廣場中的綠地時,一般的設計方案都是使用升高以及下降搭配,能夠展現出不一樣的景色。建筑的園林是紀念意義性質的,一般都會使用抬升的方式,會把紀念碑或者紀念塔或者雕塑抬升,展現出其雄偉壯觀以及嚴肅感,讓觀看的人敬畏。布置水景就沒什么特殊的限制,建造噴泉的話最好是提升或者和地面平行,旱地地區最好是下降,提升能夠展現出高大壯觀,平行展現親近,下降展現生活。對沒有主打景色的休閑類廣場的建造,最好是做成下降形式,建造成中心點比較低,四周是臺階的樣式,可供群眾休閑乘涼等。
2.1.4 街道綠地街道綠化是街道景觀的要素,要使相對狹長、單調、封閉的道路上具有上乘的景觀效果,立面空間至關重要。除了植物的高矮搭配,適當的地形處理也非常重要。整地時把地表做成“龜背狀”或楔狀,不僅可以增強道路的連續性、方向性,滿足排水、地下管線、管溝的布置需要,豐富立面上的景觀層次;又有利于阻止尾氣、粉塵、噪音等污染物的擴散,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
2.2 民用居住的建筑物建造的綠化帶屬于園林微地形,在民居小區域里面還裝置了各種健身設備,顯得綠地不多還很零亂。建筑長在四十二米,寬在十二米,其占地總面積在1527.5平方米的民用居住樓,其占用地面的面積是504平方米,這幢樓的散水會占88.96平方米,水電氣管道會占9.04平方米,化糞池會占18平方米,建筑物這三項附屬結構占地百分之七點五二,在這一塊附屬用地中進行合理綠化是很有好處的。如果全國的建筑中附屬用的都合理的利用建造成綠地,能夠解決城市占地面積百分之三十用來綠化的百分之二十五的任務。因此,對民用住宅區域微地形的綠化,是一項很有意義且具備潛力的事情,合理利用每一塊土地,建造環境優美的住宅環境。
2.2.1 窨井、化糞池、建筑散水的處理生硬的窨井、化類池蓋板和建筑散水常被認為是園中的一大敗景,因為無論從色彩上還是造型上都與周圍景觀格格不入。通過微地形處理可能有效改善景觀效果。
在園林中一般都是栽植花卉或者常綠植物,利用綠化把井蓋或者化糞池遮蓋住或者建筑散水遮蓋住。假如能在井蓋、建筑散水以及化糞池的地方使用架空手法或者布置上石塊,處理成微地形,那么這些附屬占地能夠和整體的綠化環境更相搭。
2.2.2 園路在居住區、動態交通、游路設計中常見。園路的微地形處理上,可造成適當的地形起伏,或形成步道臺階以緩沖平坦路面,調節游人的步伐、緩解疲勞。園路兩側的地勢呈起伏狀,既滿足了排水,又使道路具有流動性和方向性。采用不同材料點化路面,如用卵石或用卵石拼成不同圖案鋪地,可從色彩、造型上豐富園林景觀,且有利于健身;如用碎瓷磚鋪地,既可充分利用材料又可增加園林景觀色彩。
2.2.3 在樓梯的下面存在一些比較窄小的空間,陽光照射不到,也不好打掃,經常會被人們忽略。可以對這些窄小的空間進行微地形設置,展現出不一樣的景色。可以在樓梯下面用鵝卵石、石英砂或者塊石鋪設,再使用彩色的燈光,形成溪水的假象,也是很有藝術感的。也可以在樓梯下面建筑成臺階的樣式,種植一些耐陰的植物,構造出小巧精美的小型園林景色。
2.2.4 中庭、天井中庭、天井一般是視線比較集中的地方。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要使景觀豐富而又不顯得擁擠,可依不同的景觀設計作微地形處理。結合建筑戶型,在中庭、天井開挖規則式或自然式水池,營建噴泉、跌水、地泉、小溪流、水石等水體景觀,引水入戶,使人更加貼近自然。如將地面處理成自然起伏,配上植物,可呈現自然風貌,充滿野趣。
2.2.5 建筑物和建筑物之間土地面積比較小,可以進行一些微地形建筑,可以建造成小土坡,想山峰的縮小版;也可以建造兩個小山峰,互相呼應,山峰之間種植一些植物代表山谷,山谷就是山野的縮小版。這樣就算不出家門,也能夠欣賞到自然景色,把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
2.2.6 綠地邊沿,大多是建筑綠地形成斜坡形狀,慢慢的向地面傾斜,這種做法有兩點好處:有利于排水;綠地和路面間有一個緩沖地帶。綠地的建造可以使用小矮樹樁,也可以用石塊自然鑲邊,這樣建造不會太特意更能展現出自然風光,還把路面融合在綠地里,兩者相互協調,相互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