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黑海北金礦體賦存于蝕變花崗巖體中,M6金礦體呈近東西向展布,巖性組合為米黃色或淺黃色蝕變花崗巖,賦礦巖體普遍具有、硅化、褐鐵礦化、云英巖化。礦(化)體呈似層狀、透鏡狀、脈狀產出。M6金礦體品位高、規模較大,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關鍵詞:黑海北;金礦體;找礦前景
1 概況
工作區位于青海省格爾木市開木棋陡里格地區,行政區歸屬青海省格爾木市管轄。2007-2012年進行勘查工作,通過化探、槽探、鉆探等勘查工程,M6礦體具有一定規模。
2 地質特征
黑海北金礦體所在區域大地構造位置屬秦祁昆晚加里東造山系(Ⅰ),東昆侖造山帶(Ⅰ2)的雪山峰-布爾漢布達造山亞帶(Ⅰ28)中西部,以地層發育、構造復雜、巖漿活動強烈為特點。成礦區帶劃分屬東昆侖成礦省(Ⅱ2),雪山峰-布爾漢布達華力西-印支期鈷、金、銅、玉石(稀有、稀土)成礦帶(Ⅲ13)中西段。
2.1 地層
2.1.1 金水口巖群(Pt1J)
為一套中深區域變質巖系,主要由各種類型的混合巖、片麻巖及變粒巖、片巖、石英巖、大理巖、透輝石巖和斜長角閃巖等組成。
2.1.2 奧陶系上統納赤臺群(O3N)
巖性主要為灰綠色長石砂巖、石英質長石砂巖,夾千枚巖、板巖、灰巖、及少量火山巖。近東西向延伸,并嚴格受斷裂控制,中三疊統洪水川組及巖體呈斷層接觸。
2.1.3 中下三疊統洪水川組(T1-2h)
廣泛分布于評價區的中部地區,呈近東西向條帶狀分布。傾角大多平緩。巖性組合:下部灰紫色、紫紅色粗碎屑礫巖,含礫不等粒石英砂巖、石英長石砂巖、雜砂質長石砂巖、粉砂巖;上部灰綠色、灰黃色細砂巖、粉砂巖、雜砂質長石砂巖夾中酸性角礫熔巖、安山巖、英安巖、凝灰巖,頂部灰巖。
2.1.4 第四系(Q4lal-pl)
主要出露于區內北部,主要為沖積、洪積砂礫層。
2.2 構造
2.2.1 F1斷裂
該斷裂為區內控礦、控巖斷裂。斷裂位于測區南部昆侖山主脊北側。區域上呈北西西向延伸,規模宏偉、切割深、活動期長、連續性好、斷層標志明顯。區內為近東西向,西起拉陵灶火河上游,向東橫貫全區。東、西兩端分別外延出圖,區內長約18km。沿斷裂巖石異常破碎,形成寬約數十米-百余米的擠壓破碎帶。帶內常見碎裂巖、壓碎巖、糜棱巖化巖石及斷層泥。總體北傾,傾角60-82°不等。
2.2.2 F2斷裂
區域上該斷裂為走向北西西向的逆斷層,傾向北,傾角42°,長度約17km,衛片線性形跡清楚,兩側地貌反差明顯,破碎帶寬10-50m,碎裂巖、壓碎巖、斷層角礫巖發育,并見斷層泥及花崗巖脈、石英脈。
2.2.3 F3斷裂
該斷裂位于拉陵灶火溝腦昆侖山主脊一帶。為總體走向北西西的逆斷層,西端延入鄰幅,東端被第四系掩蓋。區內屬該斷裂的東段,傾向北,傾角60°,破碎帶寬10-50m,碎裂巖、壓碎巖發育,并見斷層泥及花崗斑巖脈、石英脈。
2.3 巖漿巖
2.3.1 侵入巖
華力西期侵入巖(γδ4b):廣布于勘查區的北部地區,為大山巖體在區內的出露部分。巖石類型主要為灰白色花崗閃長巖。
肉紅色花崗二長巖(ηγ5):分布于區內中南部。
2.3.2 火山巖
近東西向分布于工區中部地區,為納赤臺群(O3nc)火山巖,其噴發類型以基性熔巖的海底裂隙式噴溢為主,厚度變化大,巖性以基性熔巖和火山碎屑巖為主,巖石普遍發生綠簾石化、綠泥石化和次閃石化蝕變;主要巖石類型為玄武巖。
2.3.3 巖脈
區內巖脈較發育,主要有石英脈、花崗巖脈、花崗偉晶巖脈等,以花崗巖脈和石英脈為主,規模較小,分布嚴格受斷裂構造的控制。
3 礦體特征
M6金礦體產出與AS01水系異常區的AP4異常內,總長230m,礦體厚度6.30m,礦體加權平均品位為12.95g/t,主要由12HTC02、12HTC03、12HAS01ZK001控制。礦體產狀不詳。其形態為層狀,展布方向近東西向,與圍巖界限不甚清楚。含礦巖性主要為碎裂巖化蝕變花崗巖,蝕變類型主要為碎裂巖化、云英巖化、硅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等礦化。
M7金礦體產出與AS01水系異常區的AP4異常內,總長73m,礦體厚度1.77m,礦體加權平均品位為6.42g/t,主要由12HTC03控制。礦體產狀不詳。其形態為透鏡狀,展布方向近東西向,與圍巖界限不甚清楚。含礦巖性主要為碎裂巖化蝕變花崗巖,蝕變類型主要為碎裂巖化、云英巖化、硅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等礦化。
M8金礦體產出與AS01水系異常區的AP4異常內,總長73m,礦體厚度3.62m,礦體加權平均品位為1.32g/t,主要由12HTC03控制。礦體產狀不詳。其形態為透鏡狀,展布方向近東西向,與圍巖界限不甚清楚。含礦巖性主要為碎裂巖化蝕變花崗巖,蝕變類型主要為碎裂巖化、云英巖化、硅化、高嶺土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等礦化。
4 圍巖蝕變
4.1 硅化:特征極為明顯,表現為石英脈呈脈狀、細脈狀、局部網脈狀或團塊狀沿巖石的裂隙和微節理分布,規模多在1~5mm×50~300mm間,密度為1~2條/dm2,密集段可達3~4條/dm2。
4.2 褐鐵礦化:呈細脈狀、脈狀分布于石英脈的周邊。局部可見稀疏星點狀分布,以立方體為主,粒徑多在1~2mm,部分為3~5mm;在巖石的裂隙或微節理面及其周圍多形成氧化薄膜。
4.3 云英巖化:巖石云英巖化強烈,局部地段巖石經云英巖化后,只剩有石英顆粒,石英顆粒大小約5~10mm。
5 找礦遠景淺析
5.1 黑海北蝕變巖型金礦位于雪山峰-布爾汗布達華力西-印支期成礦帶內,成礦環境為華里西期造山作用造就的構造-巖漿帶成礦地質環境。區內成礦作用與同造山期中酸性侵入巖關系密切,成礦元素以金及多金屬為主,礦床類型為接觸交代型、熱液型及石英脈-構造蝕變巖型(金礦)。較重要的礦床有開荒北金礦床、五龍溝金礦床、西藏大溝金礦床、小干溝金礦床等。區內華里西-印支期構造及巖漿活動頻繁,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
5.2 從區域地球化學特征看,工作區區域范圍內Au、Cu、Co、V、Ni等元素具有高背景值、高含量的特點,其中Au元素具有含量高、變化系數大的特點,對成礦較為有利。評價區通過前人化探工作(1:20萬水系、重砂測量、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及1:1萬土壤測量),已圈定出多處以Au元素為主的化探異常,這些異常大多沿巖體與地層接觸帶、蝕變構造破碎帶、韌性剪切帶等成礦有利部位展布,且部分異常已證實為礦致異常,但由于投入的工作量較少,異常查證力度不夠,大部分異常性質及礦(化)體規模尚未查清。
5.3 工作區內成礦事實清楚。前人2007-2012年度針對區內AS01、AS03水系綜合異常區開展的地質工作共圈定金銅礦(化)體24條,其中金礦體8條,金礦化體19條,銅礦體1條。
5.4 受各種因素制約,投入的工作量較少,工作程度較低,存在部分化探異常未進行查證、已發現的含礦蝕變破碎帶地表控制程度不夠、圈定的礦體未進行深部驗證等不足。結合該區域良好的成礦地質環境、地球化學異常及礦(化)體存在的事實不難看出:工作內在尋找金及多金屬礦方面潛力較大,如能結合實際情況選擇行之有效的手段開展工作,取得找礦突破的可能性較大。
參考文獻
[1]青海省第三輪成礦遠景區劃及找礦靶區預測[D].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2]格爾木開木棋陡里格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D].青海省地質礦產局,1985.
[3]青海省格爾木市黑海北銅金礦調查評價2013年度工作方案[D].青海省地質礦產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