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這個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便飽受非議,正面的觀點認為,建設“大學城”不僅能夠促進地區形象轉變,更重要的是能夠帶動區域的經濟社會轉型,而對此持反對態度的觀點認為,將分散的大學集中于一個區域,雖然能夠帶動當地投資,卻有可能造成新的投資浪費,正面效益并不明顯。
盡管對于“大學城”褒貶不一,但隨著北京一南一北兩個高教園區的逐步建成,并逐步釋放出對周邊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能量,高教園區已經事實上成為了帶動區域經濟優化升級的催化劑。
推進建設較為順利的房山良鄉高教園區的表現尤為明顯,長期以來,房山東北部的良鄉、長陽區域,曾一度是經濟欠發達的貧窮農村和荒地,而經過十余年良鄉高教園區的建設落成,該區域的整體形象得以極大扭轉,不僅成為房山對外展示形象的新名片,更是各路資本紛至沓來的高地,已經成為房山區實現轉型發展的經濟重心。
科教資源已轉變區域形象
2002年,房山良鄉高教園區項目正式啟動,歷經十余年,房山先后引進了6所全國知名的高水平大學,由此填補了房山區高水平院校的空白。
截至2012年底,良鄉高教園區入駐師生規模已達到2.7萬人,未來將突破10萬人,從房山區近幾年常駐人口始終保持的96.7萬人左右規模的角度分析,良鄉高教園區內的高學歷人才,有望于未來幾年達到房山區總人口10%的比重,若再加上園區對周邊人口素質的關聯影響,房山區的人口文化結構已經因為高教園區建設得到徹底改觀,整體人口素質顯著提升。
目前,入駐良鄉高教園區的2.7萬師生已經構成穩定的消費群體,也為周邊區域創造著巨大商機,由此促進了餐飲、生活服務、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并拉動了房地產、商貿業的迅速增值,正帶動這一區域上升為房山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考慮到高教園區入駐院校與原有校區密切聯系的現實需求,特別是北京市從整體上加快促進新城發展的需要,貫穿高教園區與房山新城的軌道交通房山線得以在2009年開工建設,并于2012年建成通車,這也滿足了房山新城與中心城區間交通出行的迫切需要,使高教園區與房山城區共同形成了帶動整個房山發展的經濟軸帶,隨著房山區與北京市區的經濟往來日益加深,沿線土地價值大幅提升,進而帶動了北京中心城區先進的技術和豐富資源以及成功的經驗向房山傳遞。
特別是,隨著良鄉高教園區品牌影響力的逐漸擴大,良鄉以及周邊長陽的商業地塊大幅升值,首開集團、萬科地產、時代今典集團、遠洋地產、中糧地產、首創集團、中房地產、百達行等多家房地產和相關企業紛紛布局,房地產市場空前繁榮,鴻順園、陽光邑上、金地朗悅、京投萬科新里程、昊天之都、瑞雪春堂、華恒國際中心等大批高端住宅和商業地產紛紛投入使用,良鄉及長陽的城市形象和面貌發生了巨變。
在城市形象改變的同時,房山區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初步建立起了高技術產業的研發高地。入駐良鄉高教園區的六所高等院校,匯集了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軍事學和管理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在園院士達23名院士,長江學者26名,在這些高端科研人才的帶動下,大量的科研成果迅速就近就地在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產業基地、竇店高端現代制造業產業基地、房山工業園區等產業園區得以轉化,房山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而與此同時,房山多年缺乏的基礎科學創新也由于高教園區的建設發生根本性轉變。特別是北京理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工科院校科研工作與房山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有效促進了房山傳統工業向智力產業的轉型升級。
不僅如此,良鄉高教園區的建設為周邊經濟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市場空間,有力提振了周邊消費市場。隨著大學師生、科研人員等高消費群體不斷增加,周邊地區的消費結構得以優化,有力地推動了商貿、餐飲、物流、通訊、文娛等行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房山第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對比房山近八年的統計數據發現,近八年來房山三大產業的就業人數總體來說呈上升趨勢,而從2007年起,一產基本保持平穩發展態勢,三產的就業增長明顯高于二產和一產,且呈現逐年增大的趨勢。
不可否認,隨著入駐高校的建成,以傳統郊區形象示人的房山具有了其它區域不可比擬的鮮明特色和優勢,獲得了可依托利用的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源泉。
創新能力正促進區域轉型
2012年,良鄉高教園區建設進入第十個年頭,“北京良鄉智匯城科技創業園”和“中關村房山園北京良鄉高新技術產業區”正式在良鄉高教園區揭牌,標志著北京良鄉高教園區從建設階段正式轉入發展階段,主要任務也從最初的征地拆遷轉入管理運營,政府職能也由協調管理轉為行政服務,而能否切實體現其對區域經濟的引領作用,關鍵在于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高度集聚的智力資源如何推動房山的傳統產業升級轉型,一方面是其發展的自然屬性,隨著高校這種特有的空間氛圍成為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不斷增添城市的文化資本含量。另一方面,高教園區不僅是高校集中的場所,其發展所形成的潛在品牌效應對周圍區域帶來正效應,不僅能夠成為周邊項目開發的吸引點,甚至可以成為城市開發策劃的有效手段。
當前,借助高校的集聚,良鄉和長陽已經吸引了眾多社會投資,增加了良鄉組團東區的區域經濟實力和就業機會,僅四所院校的分期建設和投用,由此提供的建筑就業崗位近5000個,帶動其它服務性崗位達800余個,為房山區就業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綜合國內外成功的大學城,均無一例外地成為一個城市智慧型人才集聚高地,科技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區,以及青年創業的大舞臺,房山基于世界各地的成功經驗,提出打造中國首個合伙人制示范區的全新設想,勢必將推動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轉化和資本運營。
但結合房山區當下的產業升級,在發揮高教園區創新創業功能的同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在促進房山第三產業升級過程中,注重優化房山第三產業的內部結構。
據房山2012年的第三產業統計數據分析,2012年的房山第三產業發展,除批發與零售業、房地產業等實現了較快增長之外,其余行業門類的增長相對緩慢。其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組織、金融業共計占據房山第三產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二,而其他門類收入合計僅占第三產業增加值三分之一,內部結構還不夠合理。
若按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劃分,1-8月,房山現代服務業法人單位248家,實現收入合計94億元,占第三產業的15% ,同比增長22.7%;傳統服務業法人單位462家,實現收入合計533.2億元,占第三產業的85% ,同比增長6.6%,現代服務業在房山區所占比重依舊偏低,傳統服務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借助富集的科技智力資源,依托其釋放出的創新能力,加快引入實施房山區現代服務業投資項目,將成為房山區一段時間之內落實城市發展新區功能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此外,房山區規模以上第三產業企業中,外商及港澳臺法人單位僅有5家,資產總計2億元,雖然同比上年增長7.6%,但僅占第三產業資產的0.2%,其實現收入合計2.4億元,同比增長3.7%,占第三產業收入的0.4%,比重明顯偏低。
而外資企業數量的多少,以及總量的占比,也是一個地區開放程度以及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體現,亦是區域投資環境的重要表現,如何利用科教資源自身具有的開放性、國際化屬性,擴大房山利用外資的規模和質量,也是房山實現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
(作者單位: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