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日,因為融資困難,立足北京的生鮮電商優菜網尋求轉讓。創始人丁景濤表示,轉讓價格在150萬左右。不過,優菜網的困境并沒有擋住資本對生鮮電商的熱情。
近兩年,無數資本殺入這個領域——京東、蘇寧都宣布了生鮮頻道的上線;淘寶更是眾多農戶競相發力的平臺;順豐優選在2012年依托物流優勢殺入生鮮電商;而有著媒體基因的本來生活網,靠著炒作“諸橙”而一炮而火。生鮮電商在電子商務中究竟處于一種什么地位,未來將如何發展?
什么是生鮮電商
生鮮電商,簡單說就是網上賣菜,包括水果、蔬菜、肉類、海鮮等新鮮的農產品。過去,生鮮類產品主要通過傳統的菜場/超市進入市民菜籃子,分銷渠道主要通過大型批發市場批發中轉。從原產地到市民手中,會經歷三四個加價環節,而且長途運輸和保存的環節眾多,冷鏈缺失,使得市民往往吃不到最新鮮的食物。而有了電子商務,農產品就有可能從原產地直發送到市民家中,很多蔬菜水果都是綠色無公害產品,也不用任何化學試劑保存,全程冷鏈,可以放心并安全食用。有業界人士認為,生鮮電商有三大利好:其一,毛利率高,海鮮產品毛利50%以上,普通水果20%,凍肉也有30%的毛利;其二,生鮮是生活必需品,市場需求大;其三,復購率高。
但是,生鮮電商的問題也是難以避免的。
其一,生鮮難以保存,運輸中容易損耗。一般來說,生鮮產品的損耗率可以達到10%~30%,而普通商品損耗率不到1%。有句夸張的說法是,農民種出來3斤大白菜,拿到手里有1斤就不錯了。損耗的原因有很多種,除了運輸存儲,人為損耗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開過生鮮超市的廚易時代老板沈軍偉說,明明是好好的一顆大白菜,放在超市里顧客一定要把外面的葉子扒掉一點才買,這是長期形成的習慣。同樣做生鮮電商,優菜網也遇到過明明是原生態的黃瓜,但顧客認為品相不好而退貨造成損耗。所以,生鮮電商從業者,如果沒有降低損耗的辦法,虧損是一定的。
其二,生鮮商品的配送時間要求高。和普通快遞不同,生鮮商品如果配送時間不精確,家里沒人須隔一天再配送,就會使食品無法食用。
其三,物流成本高昂。生鮮商品物流成本占15%~20%,有的高達30%~40%。拿余姚楊梅為例,30元一斤的頂級楊梅,2斤裝,用泡沫塑料加冰袋包裝,用順豐快遞隔天配送,包裝和物流成本是45元,淘寶零售價128元,店主也就賺23元。但想想,中國有幾個老百姓能吃得起2斤128元的楊梅呢?
其四,產品標準化低,市民意識尚待提高。中國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較低,同樣是豬肉,肥或者瘦,什么部位,肉的價格、品相都差很多。電子商務無法讓市民看到實物,自然購買體驗就不會好。
生鮮O2O
要解決生鮮電商的問題,筆者推崇O2O(Online To Offline,將線下商務的機會與互聯網結合在了一起,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的方式。
道理很簡單,相比電子商務,O2O有兩大優點。其一,從分散配送到集中配送,在網上下訂單,線下取貨。對經營者來講,成本降低,采購的貨只需要集中配送到社區的一個地點,而不需要挨家挨戶配送增加成本(最后成本都是消費者買單)。另外,顧客上門取貨的時間也可以很靈活;其二,除了成本外,O2O另外一個好處是,線下店面提供了本地化服務的功能。比如,客戶如果對某商品不滿,可以當面向店內服務人員指出,而電商銷售的貨品因搞不清是快遞還是發貨的問題,最后只能是消費者受損。
目前生鮮O2O領域,有些公司試圖和線下的便利店合作,在便利店設立冷柜,把用戶網上下單的商品放進去,消費者線上下單,線下便利店提貨。
另一個更激進的模式是,直接在線下開店。上海的廚易時代,在公司周邊開了七家線下店。老百姓只要線上下單,就可以在線下取貨。而價格比超市和菜場都便宜,沒有任何物流費用。
每天下午3點前,廚易時代的配送中心就會把當日的各類訂單處理好,然后由配送車統一送到七家網點。其中有些商品是半成品,比如一條魚,標價10元,等消費者拿到手上時,這條魚是下午剛殺的,而且去鱗、去內臟——這是大部分電商目前做不到的。
因為每個廚易配送站都輻射一個社區,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菜場的功能。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拿到菜品。廚易時代的店面和一個普通便利店無異,里面都是冷庫。老百姓拿到手的貨品都是從冷鏈到冷庫,這也增強了老百姓的消費信心。
廚易時代對門店的管理都用IT系統進行管理,每天的訂單,第一時間就可以在各廚易站看到。顧客只要報上自己在廚易時代的卡號,就可以從冷庫貨架上找到相應的貨物。這是目前為止比較先進的購菜方式,既解決了線上訂單提貨,又滿足了一些有買菜習慣顧客的需求。經過幾年的試運行,廚易時代以每月開2~3家門店的速度推進。
有人會問,這和一個迷你菜場有什么區別?真有區別。這些門店線下是不收任何現金的。所有要在廚易時代買生鮮的顧客必須買卡,線下提貨后,金額自然會被扣除,如果余額不夠會通知用戶充值。這是一個完完全全的O2O模式。
在我看來,O2O是既解決市民需求,又降低交易和配送成本的一個極佳模式。另外,廚易模式還有一個優點是本地服務——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區域對生鮮的喜好、購買力都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家公司能通吃全中國。誰能做好本地服務,誰就能服務好中國的廣大消費者。
Tips
我對生鮮行業的觀察
1.事實證明,只有屌絲買得起的產品,才有機會做成大市場。
2.做生鮮電商別指望做全品類,全品類是死路一條。
3.生鮮電商的發展,實際上是農產品規范化、系統化、互聯網化的一個長期過程。
4.對生鮮電商經營者來講,要搞清楚一個基本道理:你的成本結構和農民的成本結構是完全不同的。同樣養雞,農民幾百只往山里面一放,這叫閑置資源利用。電商經營者如果去收購土雞,則是硬生生要出錢。如果搞不清你和農民的成本結構,生鮮電商從業者會死得很慘。
5.長遠來說,線上和線下將成為一個整體,線下不會被完全替代,特別在本地化經營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