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成讖,“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五年前在第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馬云這句狠話已變成現實。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還有P2P網貸、眾籌融資等網絡金融“神器”,正挑動著傳統銀行的神經,并將之推向變革的十字路口。
“亮寶”時代
10年前,互聯網用戶還是鳳毛鱗角,10年后,中國網民達到了5.64億人。在用戶與技術雙輪驅動下,互聯網金融逐漸成型。
互聯網金融依托IT技術,秉承互聯網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的精神,是搜索引擎、移動支付、云計算、社會化網絡和數據挖掘等IT元素高度結合的產物,具有幾乎為零的資金交易成本、迅速快捷的信息傳遞功能等特征。
眼下,互聯網金融正風生水起,繼支付寶之后,余額寶、易付寶、活期寶、現金寶、收益寶等網上各種理財“神器”紛紛出籠,互聯網金融進入“亮寶”時代。
由余額寶掀起的互聯網金融創新浪潮,在2013年最后一個季度,最有可能接近爆發點。近期,華夏基金和微信合作推出“微理財”;易方達聯手廣發銀行推出“智能金賬戶”;騰訊旗下的第三方在線支付平臺“財付通”,攜手四家基金公司將推出與余額寶類似的產品;淘寶網店將在10月推出首批基金產品;第三方平臺東方財富網等推出活期寶、定期寶等產品……其中,光是余額寶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力就令人驚怵——兩個月內為其基金合作方帶來百億級別的資金增量及百萬級活躍用戶,平均每月規模增長100億元左右。
一個疑似“灰姑娘”的神話,就這樣悄然闖入現實。
傳統銀行受沖擊
互聯網金融沖擊著銀行“嫌貧愛富”的理念。傳統銀行對小戶冷若冰霜,在VIP貴賓室里,只有所謂高端客戶才能成為座上賓。可是在互聯網金融里,大小戶一視同仁,無論錢多錢少,隨時可以交易,不用看銀行的臉色。銀行賣基金,動輒數萬元,最低也要上千元,而在淘寶店,1元錢就可以邁入基金門檻,這對于年輕的消費群體來說,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原本被傳統金融拒之門外的閑散資金,現在迅速向互聯網金融聚攏。
互聯網金融呼嘯而來,讓銀行“渠道為王”的桂冠頓失光澤。有人說,傳統銀行有著與生俱來的“罪惡胎記”——掌握放貸渠道,靠吃利差自肥,還有許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手續費,饕餮暴利,越吃越懶,靠國家政策保護生存。一項問卷調查顯示,銀行本身最不愿改變的就是“吃利差”現狀,而追求放貸規模是每家銀行的本能。現如今,互聯網金融開辟了借貸新渠道,網民繞開銀行就可以獲取小額貸款,還不用辦煩瑣的擔保手續。
互聯網金融使銀行供需脫節的矛盾更加突出。客戶接受銀行的產品宣傳單如讀天書,面對數頁密密麻麻的理財協議,如同霧里看花。因此,多數人望而卻步。而在互聯網金融中,單筆金額微小,客戶不怕上當受騙,眾多小散戶組成浩浩蕩蕩的長尾,力量巨大,顛覆著銀行的“二八定律”,也使銀行供需脫節的矛盾更加凸現。
事實上,銀行存貸轉三大傳統業務領域已瀕臨全面挑戰——對手雖然弱小,但正在一點點蠶食原本屬于銀行的地盤。
短期難撼銀行根基
雖然來者不善,不過,對于阿里及眾多互聯網企業來說,撼動銀行在金融界的地位絕非易事。有銀行界知名人士認為,眼下,銀行在穩定國家經濟、宏觀政策引導、風險管理、客戶資源、客戶信任度等方面有難以替代的優勢。某些大型銀行一家所容納的資金量,甚至超過整個互聯網行業,這是互聯網企業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互聯網金融改變現行貨幣發行、資金價格等一系列金融運行的機制,很有可能放大金融風險。無論是從行業自身可持續發展還是從國家經濟金融安全的角度,國家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一定是持謹慎樂觀態度,并要小心翼翼地監管。
還有人認為,在“拼爹時代”,在利率市場化改革尚未徹底完成之前,銀行壟斷金融市場的大概率不會改變,互聯網金融難撼銀行根基。
而從信貸市場來看,互聯網金融無論怎么做,有兩條底線是不能碰的,一是非法吸收公共存款,二是非法集資。目前,互聯網金融受經營牌照限制,只是打政策擦邊球,只要監管部門死盯著這兩條底線,互聯網金融神通再廣大,也難以顛覆傳統銀行的經營模式。
當然,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銀行的沖擊也是有目共睹。雖說銀行界蔑視余額寶這類“野蠻人”,但2013年中報顯示,五大行中除中行外,其他四家利潤增速較去年同期都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利潤增速下滑最快的是農行,今年上半年利潤增速14.7%,比去年同期減少6.1個百分點。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早在2001年,招行行長馬蔚華就提出電子商務對傳統銀行的挑戰。他認為,傳統銀行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并具有信息服務業的性質,“無論在發達地區,還是落后地區,銀行都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最早和最大的應用者,是最適應于網絡時代的產物之一”,而傳統銀行的性質、功能和地位,決定了其將受到電子商務發展的沖擊。
傳統銀行的反擊
事實已擺在各家銀行面前,于是,正面回擊是銀行的一致選擇。早在2012年6月,建行就建立了一個電商平臺——善融商務。截至今年6月末,注冊會員數突破150萬,交易額近百億元。另外,中行近期注冊了“中銀易商”品牌,推出網絡銀行方面的創新產品;工行也在發力,8月30日,該行推出了一款“逸貸”產品——只要是18至70周歲資信良好的工行代發工資客戶,持工行借記卡、存折或者是信用卡,在數十萬家工行特約商戶和合作網上商城進行網上購物或刷卡消費時,可以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短信銀行、POS等快捷渠道實時貸款。業界普通認為,工行這款產品算是對互聯網金融的一次反擊。阿里金融重視小額貸款,工行也要“拾芝麻湊斗”。
作為“準銀行”,銀聯與支付寶之間的互掐也已開始。8月27日,支付寶突然宣布停止線下POS(刷卡)業務。一個月前,中國銀聯召開董事會會議,提出將第三方支付線下(通過POS進行的支付方式)、線上(互聯網支付)交易全面接入銀聯的相關議案,企圖收編第三方支付。在支付業內,銀聯與支付寶之間的水火不容是眾所皆知的。而早在一年前,就有銀聯內部人士用“我們最大的敵人”來描述支付寶的存在。與銀聯有過合作的中小支付公司,大家心知肚明的一條潛規則是,要做二選一的作業,與銀聯合作,就不要與支付寶合作。
不遠的將來,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銀行將會貼身肉搏,誰能笑到最后,既要看雙方在創新路上能走多遠,還要看國家金融政策的走向。但有一種可能性是,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銀行相生相克,長期并存。有業界人士認為,即便是互聯網與金融都非常發達的美國,至今還沒有看到一家成功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也就是說,美國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能夠完全獨立于傳統金融,所有金融業務均能在網上完成的模式。
但不可否認的是,再過10年,互聯網金融不可能只是銀行的補充。龐大而驕橫的傳統銀行,亟需擁抱互聯網,因為互聯網技術在未來的銀行業中,如空氣一樣須臾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