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實驗研究了DNA分子在金薄膜表面的拉直方法。結果表明,將10ng/μlDNA拉直在APS-金膜上,DNA在Au薄膜表面的AFM圖像顯示DNA條數極為稀少,但是舒展的很直,采用高濃度的DNA溶液,發現DNA的概率幾乎沒有提高;將DNA在Au薄膜表面直接拉直沉積,其濃度在0.1-0.2ng/μl之間較為合適。
關鍵詞:DNA;金薄膜;APS;拉直
需要拉直DNA的原因有許多。用拉直反轉錄DNA制備芯片標記,可以增強吸附序列的接近和提高它們的密度。在基因組分析中,將DNA樣品拉直在固體表面后,由于可以準確的獲知探針結合的空間位置,己經被廣泛地應用于限制性內切酶圖譜的光學繪圖[1]和各種雜交研究[2],在DNA復制與轉錄、基因組的缺失與重排、疾病基因的定位等方面顯示了巨大的應用價值[3]。拉直的DNA還可以用于單分子測序,一種策略是用外切酶從拉直的DNA分子一端依次切下單個堿基[4],另一種設想就是用掃描探針技術,AFM或STM來直接讀取測序[5],這樣就需要將DNA梳直在薄膜電極的表面,金薄膜就是很好的導電電極,本文主要研究了將DNA拉直在金薄膜電極上的實驗方法,為用掃描探針技術進行DNA單分子測序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實驗材料和儀器
小牛胸腺DNA纖維、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aminopropyl trie th oxy silane, APS)購自SIGMA公司;云母為國產褐云母;Parafilm 膜購自美國American National Can 公司;實驗用水為四次蒸餾水;TE緩沖液為40mMol/L Tris-Hcl和5mMol/L EDTA混合溶液其PH值為8.0。
AFM為俄羅斯NT-MDT公司產品(P47-Ⅲ);針尖購自俄羅斯Silicon MDT公司。
利用沈陽科儀公司生產的激光分子束外延(L-MBE)系統,使用KrF準分子激光,脈沖能量為110mJ,頻率為8Hz,制備了金薄膜,其AFM形貌如圖1所示。實驗所用靶材為99.999%的Au靶,真空為1.2×10-7Pa。為了保證薄膜的均勻性,在制備過程中襯底與靶材保持同速旋轉。為了得到粗糙度較小薄膜,薄膜襯底選用新解理的云母片,薄膜厚度約為70nm。
2 實驗結果與分析
2.1 在APS-Au膜上拉直DNA
Au膜本身不能吸附DNA分子。新鮮的云母表面也不能吸附DNA,但用APS處理后,云母表面可以吸附DNA。我們用類似的方法處理Au膜。Au膜用10%的APS溶液浸泡3分鐘,用四次蒸餾水充分沖洗后,吹干形成APS-金膜。處理后的Au膜表面可以吸附個別的DNA分子。將10ng/μlDNA按照“動態分子梳”Dynamic MolecularC ombing,D MC)方法[6]的方法鋪在APS-金膜上,圖2為吸附了DNA的Au表面的AFM圖像,可見DNA極為稀少,但是舒展的很直。
APS處理的Au表面之所以能夠吸附DNA分子,事實上仍然是APS本身的作用。APS不能和Au結合,Au膜是由納米顆粒組成的疏松薄膜,當Au薄膜上的APS溶液被洗凈吹干后,最表層的APS雖然被去除,但在由于APS溶液的表面張力較水要小,顆??p隙之間仍然殘留少量APS。對于粗糙的表面,縫隙中的APS離表面較遠,DNA分子與表面接觸時,不能與APS接觸,因而不能被吸附。但表面較平整的Au膜上,APS可以與溶液中的DNA分子接觸,因而可以吸附DNA。實驗發現這種方法雖然能拉直DNA,但是不同Au薄膜的粗糙度不同,就是同一薄膜不同宏觀點粗糙度也不同,因此掃描到DNA的概率小于10%;若采用高濃度的DNA溶液,發現DNA的概率幾乎沒有提高。
2.2 直接拉直沉積
基于以上的分析,嘗試將DNA在Au薄膜表面直接拉直沉積。根據分子梳方法的原理[6],只要將DNA溶液降低到合適的濃度,然后將10μl DNA溶液滴在Au薄膜表面則隨著液滴的干燥,DNA就被自然拉直在Au薄膜表面。實驗發現DNA濃度在0.1 -0.2 ng/μl之間較為合適,其AFM形貌圖如圖3所示。
3 結束語
實驗研究了DNA分子在金薄膜表面的拉直方法。結果表明,將10ng/μlDNA拉直在APS-金膜上,DNA條數極為稀少,若采用高濃度的DNA溶液,但發現DNA的概率幾乎沒有提高;將DNA在Au薄膜表面直接拉直沉積,其濃度在0.1 -0.2 ng/μl之間較為合適。此結果為用掃描探針技術進行DNA單分子測序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Schwartz D C, Li X, H ernandezL I, etc. Ordered restriction maps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chromosomes Constructed by optical mapping[J]. Science, 1993, 262:110-114.
[2]Schena M, Shalon D, Davis R W, etc. Quantitative monitoring of gene expression paterns with acomplementary DNA microarray[J]. Science, 1995, 270: 467-470.
[3]Hdrrick J, Michalet X, Conti C, ect. Quantifying single gene copy number by measuring fluoerscent probe lengths on combed genomic DNA[J]. Proc Nad Acad Sci, USA 2000, 97: 222-227.
[4]Brakmann S, Lobermann S. A further step towards single-molecule sequencing: Escherichia coli exonuclease III degrades DNA that is fluorescently labeled at each base pair[J]. Angew Chem Int Ed., 2002, 41: 3215-3217.
[5]Michalet X. Stretching single-stranded DNA on a surface[J]. Nano Leters 2001,1: 341- 343.
[6]Lamb J R. Straightening out DNA replication-molecular combing[J]. DDT, 2001, 6: 98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