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路基試驗段的施工,可以使施工人員熟悉土石路堤的施工工藝,確定施工機械的選型,完善各種機械的配套組合及施工人員的配備,完成施工中各種參數的選定,為后續大規模土石路堤的施工積累經驗。
關鍵詞:試驗段;工藝流程;工藝參數
1 試驗準備
試驗段在路基填前碾壓及填筑過程中,嚴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F10-2006要求進行施工。
2 試驗目的
2.1 確定采用K23+000右側1000米料場填料進行路基施工的松鋪厚度。
2.2 確定適合該填料的壓實機械及組合、壓實速度及壓實遍數、沉降差等參數。
3 施工機械配置情況
日立330-3挖掘機1臺;ZL-50C裝載機1臺;彭浦140推土機1臺;XG31651平地機1臺;YZ18振動壓路機1臺;8m3灑水車1輛;15t自卸汽車7輛。
4 施工人員配置情況
管理人員2人;機械司機13人;修理工2人;普通工6人;測試人員3人。
5 測試儀器配置情況(見下表)
DSZ2水準儀1臺;GTS-330W全站儀1臺;5米塔尺2把;5米花桿2套;灌水試驗設備1套。
6 工藝流程
填筑施工過程中,所采用的流水作業施工方式為:填料采取反鏟挖掘機挖裝,自卸汽車運輸,彭浦140推土機粗平,XG31651平地機精平,YZ-18振動壓路機碾壓,灌水法檢測壓實度,水準儀檢測壓實沉降差。具體如下:
(1)原材料要求。在取料場K23+000右側1000米處取代表性土樣,在試驗室進行相關試驗,土料的各項試驗結果經過監理工程師復核批準,作為試驗段施工的依據。
(2)測量放線。根據路面高程,放出路基填筑邊線,為保證路基邊角的壓實,在放線時將路基填筑邊線加寬30cm,同時沿線路縱向每20m 設一對標高指示樁,以控制每層松鋪厚度,在兩標高指示樁之間掛線,以保證邊坡的圓順。
(3)布料。根據自卸汽車每車裝土12.25m3,擬按松鋪厚度35cm計算,每車卸料面積為35m2,在填土范圍內按5m×7m方格灑灰線,施工現場由專人指揮車輛按網格卸土。
(4)整平。首先用彭浦140推土機將填料就地推平,XG31651平地機精平,然后人工配合機械根據標高指示樁拉線精確整平,使表面平整,無大面積坑洼現象,路基表面設置2%的橫坡,保證排水良好。
(5)碾壓。采用YZ-18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先靜壓一遍,然后再振壓至壓實度達到規范要求為止。碾壓時,壓路機車速控制在4Km/h左右,振動頻率在25-30Hz(1500-1800次/s),振幅一般在1.5-2.0mm范圍內,輾壓時先慢后快、先輕后重、由兩側至中間、輪跡重疊1/3-1/2,輾壓均勻、無漏壓、無死角、無明顯輪跡。
(6)壓實標準。該段取土場砂礫天然含水量為2.4%,輾壓時,采用振動壓路機先靜壓一遍,然后再振壓至壓實度達到規范要求為止,最后一遍壓實度不小于96%,路基表面平整、無明顯輪跡,測得此時的壓實沉降差。
7 試驗結果
K23+000右側1000米料場填料,在K23+600-K23+700做土石路堤試驗段時的松鋪厚度為35cm,松鋪系數為1.13,壓路機車速控制在4Km/h左右,振動頻率在25-30Hz(1500-1800次/s),碾壓痕跡重疊寬度為1/3-1/2,振壓五遍后的壓實度平均值為98%,每個測點壓實度均能滿足設計及規范要求,壓實沉降差平均值為1.5mm。具體為:
第一遍使用重型壓路機靜壓一遍,然后再強振動碾壓一遍;第二遍振壓后壓實度檢查結果平均值為91%,壓實度不能滿足設計要求,振壓第二遍高程與振壓第一遍高程之差為8mm(沉降差平均值);第三遍振壓后壓實度檢查結果平均值為92.9%,振壓第三遍與振壓第二遍高程之差為5.2mm(沉降差平均值);第四遍振壓后壓實度檢查結果平均值為94.9%,檢測點的壓實度均能滿足上下路堤壓實度要求,但不滿足上下路床壓實度要求,壓實表層3~5cm砂礫由于失水太快而松散,下部碾壓密實,對表層松散部分采取灑水補充碾壓,振壓第四遍與振壓第三遍高程之差為3.3mm(沉降差為平均值);第五遍振壓后壓實度檢查結果平均值為98%,壓實度全部滿足上下路床壓實度要求,振壓第五遍與振壓第四遍高程之差為1.5mm(沉降差平均值)。
8 施工建議
根據試驗段的試驗結果,結合設計文件及《公路路基施工技術規范》JTG F10-2006的相關規定,建議:(1)該填料(K23+000右側1000米料場填料)填筑于K22+000-K26+000段土石路堤施工的松鋪厚度為35cm,松鋪系數為1.13,填料含水量控制在4+2%以內。(2)壓實機械及組合,采用ZL-50C裝載機1臺,彭浦140推土機1臺,XG31651平地機1臺,YZ18振動壓路機1臺,8m3灑水車1輛。(3)壓路機壓實速度控制在4Km/h左右。(4)壓實遍數,上下路堤靜壓1遍、振壓4遍、靜壓收光1遍;上下路床靜壓1遍、振壓5遍、靜壓收光1遍。(5)壓實沉降差,上下路堤為3.3mm;上下路床為1.5mm。
作者簡介:孫芳琳(1973,3-),女,漢族,大學本科畢業,蘭州城市建設學校講師,主要從事公路施工技術、市政工程定額與預算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