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的快速發展,把人類帶入了一個全新的信息化時代。當代青年已不再依賴傳統的媒體方式來接受信息,而是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的支撐下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現在青年人的生活、行為、交流、凝聚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傳統的共青團工作方式已無法適應現在青年人思想和行為變化的需要,所以當代的共青團事業應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不斷創新自己的思路,從而達到更好的服務于青年人的目的。
關鍵詞:共青團;新媒體;青年大學生平臺
前言
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在信息技術服務上出現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的書信、電話、報刊、廣播、電影、電視等媒體的新媒體,也可稱之為“第五媒體”。其以數字、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為核心,內容豐富,具有較強的互動性,覆蓋率高,推廣方便,同時具有非常好的性價比,在現在的傳媒產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目前網絡電視、微信、虛擬社區、博客、播客、手機短信、IPTV、手機報紙等各種類型的新媒體隨著數字技術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這些新事物出現最先接受的即是當代的大學生,大學生思想比較超前,喜歡接受新鮮的事物,所以新媒體技術的使用在大學生中得到非常好的體現。高校負責大學生的教育工作,大學生廣泛的接受新媒體上的信息,所以新媒體對高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與大學生密切相關的共青團工作更是帶來了較大的挑戰。
1關于新媒體的認識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來接受信息和娛樂服務,但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技術為依托的新媒體發展起來,其利用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有線網絡、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其傳播形態和媒體形態與傳統媒體有著很大的區別,同時具有豐富的內容、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具有較強的互動性使其更易于被人們接受,越來越發展成為當代的主流媒體。新媒體是以一種新的傳播形態而存在的,而不會取代傳統的媒體,二者是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關系。新媒體是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媒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傳統媒體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到新媒體的優勢進行發展。
共青團工作是以全體青年群眾為基礎的,通過各項工作和活動不斷的鞏固黨執政的思想,從而使全體青年受到影響。當年青年的思想狀態和行業方式在互聯網和移動通訊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媒體已在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得以融入,所以共青團工作對象的環境已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因此需要在新媒體的環境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在自身的工作上充分的利用到信息化的工具,來保證工作強度和力度的提高,同時還要對新媒體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利用新媒體的優勢來充分調動起青年人的凝聚力和導向力,從而真正發揮出共青團對青年人的教育和引導的作用。
2新媒體的特點
2.1新媒體不同于傳媒的最主要一點即是其具有互動性,社會公眾不再被動的接受傳統媒體的信息,在新媒體上社會公眾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所以使社會公眾有了更多的發言權,可以積極的參于到公共事務的討論中來。
2.2網絡信息的開放性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可以在新媒體上進行文字的撰寫、音頻和視頻的發布以及對時事進行評論,具有非常好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同時還可以對某個關注的話題進行共同的討論,形成一個共同的觀點,從而發展起一個輿論氛圍。
2.3不受控性
傳統媒體對于信息的發布具有嚴格的審查機制,但新媒體卻是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布相關的信息,不受任何控制。
2.4傳播的迅速性
傳統媒體需要在特定場合借助到特定的工具進行信息的傳播,傳播的速度較慢,但對于新媒體來講,一個信息通過手機或是電子郵件進行傳播,一個小時內可能將這條信息傳播百萬甚至上億人次,所以其傳播的速度是驚人的。
2.5受者的年輕化
我國的手機用戶和網絡用戶加起來有十億人口之多,這么龐大的一個數字里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青年人,因而在手機和網絡的發展中,青年人是最大的參于主體,所以網絡上的一些消極因素對青年人的影響也較大,這是共青團工作中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3新媒體在高校共青團創新工作中的運用
3.1開辟網絡新陣地,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
高校共青團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加大主題宣傳教育力度,增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共青團網站可以開辟思想建設、動態信息、熱點專題等欄目。在網站內容建設上,應采用貼近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方式,提高宣傳內容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開通團委博客和微博,作為關注學生、與學生交流和服務學生的平臺,讓網絡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讓新媒體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新平臺。
3.2營造和諧校園文化氛圍,服務青年學生校園生活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利用新媒體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調動大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針對高校青年的身心特點,開展一系列的新媒體競賽活動,例如,在勞動節、青年節、教師節、國慶節、中秋節等喜慶節日舉辦“節日精彩短信作品競賽”、“微攝影競賽”等,在黨團組織生活中,舉辦“大學生博客競賽”、“微小說創作競賽”等,展示新時期青年的精神面貌和利用新媒體的技能,通過互聯網和手機等新載體,運用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新媒體學習和競賽活動,把同學們真正吸引到參與數字校園文化的進程中,開展適合當代大學生活,符合和諧校園建設要求的新穎活動,引導青年參加文明、健康、有益的新媒體文化活動。
3.3加強新媒體素質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健康發展
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既帶來機遇也帶來挑戰,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自身發展帶來既有利又有弊的雙重效應。高校共青團除了應重視和加強新媒體傳播的管理,更應注重正面教育和引導,趨利去弊,以“疏”代“堵”,因勢利導,利用新媒體的網絡和手機平臺,以網友和博友的身份與大學生交流,掌握青年學生的思想動態,運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語言加強對青年的道德教育,提高青年利用新媒體的責任意識和自律能力,遵守網絡規范,尊重公序良俗,不違背社會道德,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擾。通過教育引導,提高他們對新媒體的理性辨別能力和適應能力。
4結束語
新媒體在青年學生和共青團工作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青年教育工作者必須高度重視,充分認識新媒體技術與環境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影響,并努力尋求運用新媒體技術和高校共青團的工作的契合點,及時掌握青年思想動向,妥善處理網絡輿情,牢牢把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利用新媒體技術創造性的開展工作,開拓共青團工作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新媒體利用與共青團工作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