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對農民征地補償費的逐步提高,而地方政府又為了保護自己的征地項目,對補償費的提高沒有積極性,這樣就造成油田征地越來越困難,這直接關系到油田建設征用地的效率,文章就新疆吐魯番區域現行征地補償費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及形成原因,進行了初步剖析,并就如何改革和完善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土地征用;征地補償;征地標準
我國的農村土地征用補償制度雖幾經修改,但只是補償標準有所提高,仍存在諸多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土地征用補償標準低,農民在集體土地上享有的各種使用權的財產權性質沒有得到正確認識,征地后得不到相應補償,這個問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尤為突出,被征地農民的征地補償費截留現象嚴重,在2000年之后,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截留補償費的情況雖然得到了遏制,但補償標準過低的矛盾也不得不重新認識;二是新疆區域內對農民的安置手段單一,大多采用貨幣安置,失地農民往往又都希望貨幣安置,但貨幣安置的缺點就是,安置費被農民用光后,又去找當地政府和征地單位,形成社會不安定因素。
征地補償費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征地的節奏,大家都知道,油田的鉆井用地,在井位確定以后,需要盡快上鉆,才能達到最大的效益,在涉及耕地、葡萄地的征地中,能不能與農民在最短時間達成協議臨時用地,補償費的高低起到了關鍵作用,而作為油田,臨時用地面積大,長期征地面積只占臨時用地的四分之一,臨時用地涉及的農戶數量多,工作難度大,需要每家每戶都同意并簽字,才能將這塊地臨時征用下來,在實際的征地中,具體有以下情況,一是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油田來征地,就漫天要價,不切合實際,使得征地補償協議難以達成;二是對自治區下發的征地補償標準不予認可,自己有一套青苗補償費的算法,特別是對葡萄地的青苗補償費,對補償倍數5倍、6倍、7倍的想法都有;四是一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在遇到不滿意的補償標準時,經常采取擋車、堵路,影響油田的正常施工,既耽誤了自己的時間,也使油田遭受經濟損失,損人不利己。
新疆特殊地域內的主要經濟作物是葡萄和棉花,由于征地補償標準的調整,沒有達到期望的金額,原因是這幾年葡萄和棉花的價格一直在上漲,新品種葡萄干的價格更是達到了30元每公斤,這樣使得農民對征地沒有任何興趣,不愿提供臨時用地給油田鉆井及配套設施用地。
在2011年之前,吐魯番區域的葡萄地的征地標準一直沒有大幅度的調整,導致農民的安置補助費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農民供地意愿較低,2011年1月,頒布了《自治區統一年產值標準的通知》在文件中明確要求了上調補償費25%的要求,這是充分保障失地農民的好政策,也有利于油田征地工作。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綜合考慮被征地農用地類型、質量、等級、農民對土地的投入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農產品平均產量、價格為主要依據測算的綜合收益值。這是依法合理做好征地補償安置工作、維護被征地農民切身利益、保障經濟建設健康發展的前提。地方政府在執行后,根據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制定了相應的補償標準,以葡萄地的標準為例:農民的安置補償費比以前提高了21480元;棉花地的安置補償費比以前提高了7500元。雖然集體所有的土地補償費比以往略有下降,但這也符合國家的征地補償方針政策,傾向于失地農民,保障失地農民的生活水平。
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征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土地所有權歸屬只有兩種:一是由國家所有,二是農村集體所有。農村土地征用就是發生在國家與集體之間所有權的轉移。這種看起來簡單的所有權轉移,在實踐中卻發生了大量的問題。
(1)被征地農民的權益受到嚴重侵害,生活失去保障,社會秩序不穩定。土地是農民的重要生產資料,征地實際上讓農民失去了一項重要的資源的財產利益,同時也失去了與土地相關的一系列權利。而征地補償標準又偏低,補償還經常無法到位,勞動力安置難以得到解決,從而產生了許多糾紛,影響社會的穩定。因為失去土地耕作且沒有得到相應補償,大量的被征地農民成了失地又失業的人,生活極為困難。因此許多農民選擇進城打工,形成城市“邊緣人”,從而成為社會不穩定的因素之一。
(2)土地征用制度不合理,補償范圍狹窄、標準偏低。青苗補償一般由各省市自定,但普遍也不高。新疆自治區沒調整補償費之前,一等耕地每畝只有1200元。二等耕地800元,三等耕地500元,照這個標準來算,棉花地的青苗補償只有1800元,葡萄地的產值和倍數更是難以確定,究其緣由,只要是來源途徑不同的產值差距很大,農民報價、統計年報及農業部門的測算各不相同,造成農民供地意愿非常低。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征地補償費用標準不合理,再加上地方政府的違規操作,農民權益受損是無法避免的。
在我國現有法律框架下,除個別省份外,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只有被征用為國有土地,才可以進入市場參與開發建設。而正是在土地征用過程中,農民的財產權益容易遭受到損失。土地使用權是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的主要內容,是法律直接賦予農民的法定財產權。按照權利平等保護的理念,應當將被征地上的土地使用權納入征用對象,并與土地所有權共同受償。出于保持農民原有生活水平的考慮出發,應當完善補償標準的確定方式。另外,征用的強制性并不構成剝奪被征用人發言權的理由,正當法律程序對財產權的保護,就是要為權利人提供申述意見的場所與程序。
完善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及補償制度的建議:農村集體土地征用及補償制度存在著這么多缺陷,由此又引發如此多的問題,如何來解決問題如何來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顯然只能從根源上找答案才能解決上述這些問題。所以重新構建一個合理的征地及補償制度是勢在必行的艱巨任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擴大補償范圍,確定市場化的補償標準。確立合理的補償原則。世界各國的補償原則可分為三種模式,其一,完全補償原則,發達國家采用此法;其二,范圍僅限于被征用財產的價值的不完全補償原則,如我國;其三,相當補償原則,根據土地征用情況而定,一般采用完全補償原則,特殊時采用不完全補償原則。
其次細化補償項目,擴大補償范圍。在現有的補償種類上還應該再在加上殘余地的損失補償費。在吐魯番區域內,臨時征占用葡萄地就存在這種情況,在不能全部占用整塊土地時,剩余不占用的給予農民合理的補償,讓農民重新整理葡萄架、繃繩,付出了勞動力,理應得到了合理的補償,不僅要對直接損失進行補償還要把間接損失也納入補償范圍。同時提高征地補償費的倍數。將征地補償費用的相當部分直接發給被征地農民。這一舉措也有利于被征地農民積極配合土地征收工作,保證征收的順利進行。
(2)構建農用土地回轉機制。土地是極其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應該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由于我國的土地所有權是單向流轉的,土地的回轉。建設單位確定不被利用的可以復耕的土地,最后實行承包或者用做它用。
結束語
土地是國家的壟斷性資源,其商品化在不斷得到承認。因此農村土地征用補償費用問題的公平合理的解決,不僅涉及到憲法保障的財產權和土地資源,而且涉及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安定。對農村土地征用過程中的糾紛應加大司法審查力度,維護廣大農民的合法權益和是國家利益得到真正實現。
參考文獻
[1]潘明才.中國征地工作實務與探索[M].中國大地出版社.
[2]楊俊孝.新時期新疆油氣資源開發用地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