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源已經逐漸成為了社會發展中要急切解決的問題,能源的消耗量大,可重復使用率低,而且能源再生的速度是非常的慢,其中有些能源更加是不可再生,這就使得在能源使用方面一定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建筑業能源的消耗是非常的大,所以可以在建筑行業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建筑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在進行建筑設計的時候,將生態學的理論運用到建筑的建設中,對于生態建筑系統的建設是非常有利的,同時也可以改變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學;生態建筑;節能;環保
1 生態學及生態建筑
生態學是一門研究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主要是研究生命系統和其周圍環境的關系,將生態學的理論引入到建筑建設中,就是指建筑與其周圍環境的關系。在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時,人和環境的關系應該是共存的,并且是相互不可分離的。但是,在自然界中物質資源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是無限擁有的,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資源的利用給予重視。根據生態學的觀點,建筑也要考慮與自然界的依存關系,這其中反映的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筑在建成以后要做到和周圍的環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是整個整體中的組成部分,建筑對于這個整體的環境是能夠起到影響作用的,為了使建筑具備這樣的作用,實施生態建筑是唯一的方法。這樣可以使建筑和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生態建筑的設計要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來進行最后的確定,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和現代的施工技術,將建筑和環境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建筑可以更好的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2 生態建筑的基本特征
在進行生態建筑的建設時,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建筑和周圍的環境能夠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建筑物的周圍可以種植一些樹木,樹木對空氣的質量有很好的調節作用,種植樹木可以起到防風的目的,而且可以改善建筑物周圍的景觀,對于保持生態平衡也有很好的作用,是一件一舉多得的事。在進行建筑物的設計的時候,也要重視室內空氣的質量問題,要使得空氣可以在室內保持流動。在進行建筑施工的時候,如果碰到建筑施工附近有古代的建筑應該予以保護。建筑物應該在能源消耗方面降低消耗,要充分的使用水、能源以及其他的資源。并且在能源消耗方面要盡量使用清潔的能源,例如太陽能、水能、風能或者是生物能。這些能源的使用是對環境沒有污染的,有利于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建筑在設計的時候,要合理的選擇建筑的朝向,好的朝向對于利用太陽能是十分的有利的。建筑在設計的時候應該盡量做到小巧,這樣對于采暖和制冷方面的能源消耗是十分有利的。在建筑物選擇朝向的問題上也要最大程度的選擇利用程度大的角度進行建設,在室內房間的設置上,在滿足人們舒適度的前提下,要做到節能的效果。在進行建筑施工的時候,可以使用一些從舊的建筑中拆除的建筑材料進行施工,有很多建筑材料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這樣對于資源的利用情況是十分的有利的,使得建筑材料可以進行良性的循環,這樣對于節能方面也是很有幫助的。
3 生態建筑的設計原則
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要遵循一些原則,這些原則可以使得設計出來的建筑更加具有節能的效果。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與自然環境的結合,人和建筑都是存在于整個環境中的,人的活動是離不開這個環境的,所以,人要和自然建立起來一種和諧的關系,并且人要尊重自然,保護好自然環境,并且要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人的因素,進行建筑的施工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人使用,所以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做到以人為本,在設計中要充分的考慮人的使用效果和舒適性。在進行設計的時候還要做到能源的合理使用和節約。在建筑使用的過程中要減少能源的消耗,并且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在利用能源方面,可以利用可再生的能源,例如太陽能和風能。在設計的時候還要結合當地的氣候條件,充分利用太陽的照射來進行能源的利用。
4 生態建筑設計方法
4.1 建筑與人和諧共生
在進行生態建筑設計的時候強調以人作為根本,并不是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的進行設計會給生態建筑帶來一定的影響。人們進行建筑的施工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為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的活動。在進行設計的時候要實現高效和節約的目的,但是也不能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的舒適性。這并不是說,只要滿足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舒適性就行,在進行設計的時候不能以破壞環境為前提,對于建筑的設計要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有效的利用周圍的自然環境,使得建筑可以融合到自然環境中。
4.2 建筑與自然環境共生
在對建筑物進行規劃設計時,首先要遵循這一原則,即盡可能尊重和保留有價值的生態要素,盡量少地干擾和破壞自然環境,使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和共生。為此,在設計時必須對場地周圍的地形、地貌、植被、水文、土壤、日照、風力與風向等因素進行深入研究,設計時,必須尊重這些自然因素,必須考慮建筑物對這些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根據這些因素的本質特性,科學地確定建筑面積,因地制宜,設計合理的建筑類型,選用對周圍生態環境干擾少的建筑材料,減少對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全方位考慮建筑綠化。
4.3 建筑與社會環境和諧
建筑物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同時,還必須與社會環境和諧,因此,在建筑方案設計之前,必須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地域景觀、審美品位進行詳細的調查,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的建筑語言,設計恰當的空間形態,使建筑物在其全壽周期內,對當地的地域景觀、傳統建筑能夠起到保護和發展的作用,對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能夠起到保持作用,對土地、能源、交通不形成壓力作用,能夠讓居民參與建筑設計與街區更新過程,保持地域的恒久魅力與活力等。
4.4 減少建筑物的能量消耗
高效無污染首先考慮的便是如何降低建筑物的能量消耗。為此,設計人員應當以當地的氣候條件為依據,設計合理的建筑方案。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體型的選擇要能充分利用當地的氣候條件,并且營造良好的建筑群的微型氣候。就建筑群的朝向而言,一般以朝南或偏南為主,但設計師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朝向;就布局而言,考慮到建筑物內的風壓對空氣流通的作用,建筑群的平面布局應當錯落有致,同時考慮到夏季季風的滲透,豎向布局宜將較低的建筑布置在夏季迎風面的前端。同時,由于建筑物本身的能耗是由墻、門窗等圍護結構的熱傳導造成,維護結構材質的熱傳導系數高,會增加建筑物的制冷以及制熱負荷,因此在設計的時候,應當控制維護結構的傳熱性能,盡可能采用合適的結構以及熱傳導系數小的材料來降低維護結構的傳熱性能。
5 結束語
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經濟的發展幾乎都是以環境破壞為前提的,現在能源的消耗問題也是非常的嚴重的。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之一,應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現代建筑應從空間角度去關注人們的生活,生態建筑更應如此,要在現代建筑的基礎上從更加宏觀的環境與資源角度關注人類生活,它將建筑與環境資源及人類活動更加緊密地融為一體,它在注重空間使用效率的同時,更強調發揮環境和資源的效益,實現人、自然與建筑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曹偉.生態建筑·生態建材·發展戰略[J].新建筑,2005(5).
[2]鄒永華,宋家峰.關于生態建筑的哲學思考[J].建筑學報,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