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利文獻具有內容新穎、時效性強;技術資料詳實、可靠;集技術、法律、經濟于一體;載體多樣、格式統一、形式規范,使用方便等特點,對高校的科研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作用。本文針對專利文獻資料的特點,探討了高校如何利用專利文獻資料服務科研活動。
關鍵詞:高校科技創新;專利文獻;高校科研活動
1 專利文獻的概念
專利文獻是實行專利制度的國家及國際性專利組織在審批過程中產生的官方文件及出版物的總稱[1]。
專利文獻是申請或批準專利的發明創造,即包含已經申請或被確認為發現、發明、實用新型和工業品外觀設計的研究、設計、開發和試驗成果的有關資料,以及保護發明人、專利所有人及工業品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注冊證書持有人權利的有關資料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文件(或其摘要)的總稱。這些資料是在專利審批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文件,有些是公開出版的,有些則僅為存檔或僅供復制使用。
我國自1985年4月1日實施專利法以來,也形成了自己的專利文獻體系,它主要由《發明專利公報》、《實用新型專利公報》、《外觀設計專利公報》以及與前二者相對應的專利說明書組成。專利文獻是記錄有關發明創造信息的文獻。廣義包括專利申請書、專利說明書、專利公報、專利檢索工具以及與專利有關的一切資料;狹義僅指各國(地區)專利局出版的專利說明書或發明說明書。由于專利可區分為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植物專利、再公告專利、防衛性公告、商標、技術訣竅等,專利文獻也可按內容作相應類型劃分。
2 專利文獻的特點
2.1 內容新穎、時效性強
《專利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授予專利權的條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的授權應當具備三性即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此外,各國專利法也規定申請專利的發明必須具有新穎性。特別是因為大多數國家采用了先申請原則,即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內容申請專利的,專利權將授予最先的申請者。這就促使發明人在完成發明構思之后盡快申請專利。事實上,一些重大發明常在專利文獻公開10余年后才出現在其他文獻中。近年來,一些國家相繼采用了早期公開制,發明說明書自申請專利之日起滿18個月即公布于眾,這更加快了發明內容公開化的進程。
2.2 技術資料詳實、可靠
現在很多申請專利文件地撰寫是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代理人會同發明人共同完成,且還須經過專利局審查員的嚴格審查才受理公開,因此專利文獻內容詳實、可靠。《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第十七條中要求發明或者實用新型的說明書應當包括:技術領域、背景技術、發明內容、附圖說明和具體的實施方式,經過審查后的專利文獻能夠系統、詳盡地反應該技術在本領域科技發展的全過程,內容詳實、可靠,具有很高的實用參考價值,這是其他科技文獻無法比擬的。
2.3 集技術、法律、經濟于一體
專利文獻記載技術解決方案,確定專利保護范圍,披露專利權及專利所有人權利變更等法律信息[2]。從專利文獻中可了解發明技術的實質、專利權的范圍和時限(專利法規定發明專利權的有效期限為20年,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的則為10年),還能根據專利申請和授權的技術范圍、領域分布,分析出專利技術的銷售規模、潛在的市場、經濟效益等等,洞察正在開拓的新技術市場以及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2.4 載體多樣、格式統一、形式規范,使用方便
現在登錄http://www.soopat.com/Home/Index網站,就可以利用表格檢索各單位各類專利信息,利用IPC分類搜索就可以按照國際專利分類號(IPC)檢索工具進行不同專業領域專利的檢索。世界專利可以通過高級檢索和IPC分類搜索包含99個國家和地區、超過8500萬專利文獻,時間跨度超過350年的中英文世界專利信息。各國專利說明書基本上都是按照國際統一的格式印刷出版,著錄項目都有統一的識別代碼,國家名稱也有統一的代號。這使得查閱者即便不懂原文也能識別該說明書的要點,給查找專利文獻提供了方便。
3 利用專利文獻服務高校科研活動
3.1 科研項目立項之初,進行專利檢索避免重復研究
研究課題開題立項之初,及時進行專利文獻檢索和科技查新,利用專利文獻內容新穎、時效性強和技術資料翔實可靠的特點,全面了解該技術領域的現有技術水平和同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做到知己知彼,發掘未被開發的技術領域,選擇高起點和新的科研領域,避免重復勞動和資金浪費。對于縱向課題而言,可提高課題的獲批概率,為以后進行課題研究節省研發時間和科研經費。就橫向課題而言,可為合作單位開發出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提供本技術領域最新的技術服務,達到雙方利益的最大化。
3.2 科研項目研究過程中,進行專利檢索可豐富研究內容,推動技術創新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進行專利檢索可了解該科研項目的發展歷史、現存的科技成果及相關技術解決方案,有利于科研人員開拓思路,啟發創造性的思維,豐富本課題的研究內容。課題組成員在研發過程中通過專利文獻的檢索,及時了解和掌握相關技術的最新發展狀況、行業的發展趨勢和當前的市場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少的資金投入研發出新技術、新產品,盡快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市場化,并進一步實現該技術的產業化。
3.3 科研項目完成后,進行專利檢索可適時申請專利,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成果
在研究課題臨近完成時,進行專利新穎性檢索可為科技成果的鑒定提供較科學的尺度[3],了解自己的科技成果處于國際和國內的同類技術的何等水平,為科技成果的鑒定提供確切的材料。在發表論文和鑒定會議召開前,先申請專利以免使專利申請失去新穎性。在科技發展的今天,一項新技術成果不僅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專利,而且要擁有該技術的專利群。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一些重要技術方案很多情況下僅僅申請一個專利是遠遠達不到技術保護效果和范圍的。為此,在申請專利保護時應該分別申請,在把主要技術申請核心專利的同時,還要把與此相關要保護的技術一并申請專利,以形成一個專利群。用一個專利群把該新技術進行大范圍保護,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專利技術,保證以后該技術在進行專利轉化和實施時,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專利糾紛。
3.4 科研成果轉化時,檢索專利的法律狀態,減少專利侵權和訴訟風險
專利的獨占性使得有效專利技術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就無法實施其技術,否則就構成專利侵權,產生法律糾紛。為此高校在科技成果轉化時要對該領域的專利技術進行法律狀態檢索,以避免專利侵權,減少訴訟風險。
綜上所述,專利文獻的特點決定了其在高校科研活動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因此高校只有有效、合理地利用專利文獻,才能為科研活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孫洪.專利檢索對科研開發及企業知識產權發展的作用[J].艦船科學技術,2007,29.
[2]賈志琦,邵曰劍.有效利用專利文獻,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J].山西科技,2008(1):91-92.
[3]王紅.高校、研發機構對專利文獻信息的利用[J].陰山學刊,2009(3).
作者簡介:李愛軍,山東科技大學科研處知識產權科科長,長期從事高校知識產權的管理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