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戈壁大風地區高速鐵路路基施工技術進行了不斷的探索、研究和改進,通過對填料進行二次篩分、充分燜濕以及調整填料分層厚度、選取適宜壓實機械等措施,成功解決了在缺水、大風條件下利用粗顆粒、低含水量填料作為路基填料而帶來的壓實質量不達標、工后沉降難以控制的施工難題,對于項目的順利實施以及建成后鐵路的運輸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可為今后類似地區的高速鐵路路基施工提供指導依據。
關鍵詞:戈壁;高速鐵路;路基填筑技術
新建蘭新鐵路第二雙線(新疆段)LXTJ1標段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境內,線路所經區域均位于戈壁深處,隸屬煙墩風區,主要特征為大風頻繁,風力強勁,氣候干燥,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夏季短促而炎熱,冬季嚴寒。沿線內人煙稀少,地表荒蕪,大部分地段基巖裸露,多呈礫漠、巖漠地貌景觀,地表片狀分布厚度不大的粗、細圓礫土,天然含水率為0.4%。
根據總體施工組織安排,要在6個月之內完成本標段約590萬m3的路基填筑施工任務,在面對工期緊、填料加工困難、干旱缺水等困難的同時,更要面對戈壁干旱地區利用粗礫土作為路基填料,壓實質量和工后沉降難以控制的技術難題。本項目通過路基進行填筑工藝的實踐探索,總結出了一套大風戈壁地區高速鐵路路基施工技術。
1 關鍵技術施工工藝及要點
路基填筑采用常規的分層填筑、分層攤鋪、分層碾壓、逐層檢測壓實質量的三階段、四區段、八流程施工工藝,以機械施工為主,人工施工為輔的作業方法進行施工。但鑒于本地區填料及氣候的特殊性,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進:
1.1 填料選擇及粒徑控制
本線路基按350km/h的高速鐵路標準設計和施工,要求基床底層填料為A、B組填料,最大粒徑不超過60mm;基床以下路堤為A、B或C組填料最大粒徑不超過75mm。
經過沿線取土場調查,填料構成主要為粗圓礫土,最優含水率6.35%,最大干密度2.23g/cm3,天然含水率為0.4%,填料粒徑小于60mm占試樣總質量的73%,小于75mm的占80%。
為確保路基填料粒徑滿足設計要求,采取以篩分為主,人工揀選為輔的方式進行嚴格控制。篩分分兩次進行:首先在取土場設置固定臺篩進行第一道篩分;其次在車廂上加“人”字型車背篩,進行第二道篩分。取土場固定臺篩篩孔對角線尺寸75mm和60mm,在篩網下設置彈簧,一方面可以加大篩分數量,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填料篩分時對篩網的沖擊破壞和磨損。車背篩采用“人”字型布設,在“人”字型車背篩兩端設置擋板,防止篩余廢料損傷車輛或掉入車廂內。臺篩和車背篩均采用型鋼做骨架,鋼筋焊接成篩網。填料運至現場攤鋪過程中,人工對長、扁狀的大粒徑礫石進行最后剔除。
1.2 填料含水量控制
針對戈壁地區填料天然含水率低、滲透慢、水分蒸發快的特點,實際施工中采取了取土場燜料和填筑現場灑水的解決方案。
填料進行第一道篩分后,用鏟車堆放到指定地點,中間挖坑儲水,燜土8~12小時后利用挖掘機就地攪拌均勻,然后裝車運至現場填筑。通過對填料含水率的檢測,在氣溫15℃左右、風力三級時,填料篩分過程中水分損耗約1.5%,填料運輸過程中水分損耗約0.1%,填料攤鋪過程中水分損耗0.9%,水分共計損耗2.5%。所以,取土場燜料用水量按大于最佳含水率+2~3%考慮,這樣可以防止裝、運、卸和攤鋪過程中水分蒸發后,碾壓前填料含水率無法滿足最佳含水率的現象出現。若填筑現場出現實測含水率小于最佳含水率的情況時,即可在已粗平的攤鋪層上利用灑水車進行灑水處理。通過取土場燜料和攤鋪層表面灑水的方法,不僅滿足了碾壓時對填料最佳含水率的要求,而且解決了填料滲透慢,影響施工效率的問題。
1.3 碾壓施工工藝研究
1.3.1 壓實機械的確定
高速鐵路的路基壓實標準比普通鐵路有了明顯提高,這相應對壓實機具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以往鐵路路基施工經驗的調研分析,要滿足高速鐵路的壓實標準,壓實機械必須選擇負荷大、功率高的重型壓實機械。
根據現有的機械資源,采用徐工20TXSM自行式單鋼輪振動壓路機、德國寶馬格26BW-226-DH-4振動壓路機進行工藝試驗,其性能參數分別見表1、表2。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碾壓總遍數相同的情況下,這種由26T和20T壓路機組合碾壓的質量比單獨一種壓路機碾壓的效果要好。
1.3.2 分層厚度控制
路基的分層壓實厚度是路基壓實的主要參數之一,它直接影響路基的壓實質量和功效,因此,在工藝試驗中,按45cm、35cm和30cm三種的虛鋪厚度和壓實機械進行了碾壓試驗。根據碾壓試驗檢測結果可知,當虛鋪厚度在30cm和35cm時,只要碾壓工藝合理,所有測試點位的檢測指標均滿足設計要求;當虛鋪厚度在45cm時, 20T和26T壓路機無論采用何種碾壓工藝,多數點位的檢測指標達不到設計要求。通過以上分析,得出粗礫土填料的壓實厚度按35cm控制較經濟合理。
1.3.3 碾壓速度控制
由表5可以看出,碾壓機械在碾壓過程中的行駛速度對壓實效果有較大的影響:碾壓速度越低,碾壓效果越好,反之,速度越高,壓實效果越差。在綜合考慮碾壓機械的性能、安全性、經濟性等各種因素的基礎上,實際填筑時,碾壓速度控制在2~4km/h為宜。
1.3.4 碾壓遍數確定
由表6、表7可以看出,靜壓1遍和強振3遍后,在碾壓總遍數相同的情況下,增加弱振和靜壓遍數的壓實效果比增加強振遍數的壓實效果要好,這是因為:強振是對深部土的壓實,而弱振是對中部土的壓實、靜壓是對表層土的壓實,采用1靜+3強+2弱+4靜的碾壓組合方式效果較好。
2 技術應用效果
通過采取篩分為主、人工揀選為輔的粒徑控制措施和取土場燜料含水率大于最佳含水率2~3%及攤鋪現場補灑水的含水率控制措施,按照2~4km/h的碾壓速度,采用(26T壓路機:1靜+3強+2弱+ 20T壓路機:4靜)組合式碾壓進行路基填筑施工,壓實檢測數據均能滿足設計要求;同時自開始填筑之日起,對該段路基進行了連續沉降觀測,實際沉降沉降量和回歸數據的曲線圖1。
根據回歸曲線圖可以看出,在路基填筑期間沉降量較大;在填筑完成10天左右沉降量明顯減少;在填筑完成15天左右,路基沉降量明顯趨于穩定,回歸曲線趨于水平。
3 結束語
經過不斷的探索、研究和改進,戈壁大風地區高速鐵路路基施工技術通過多次篩分、充分燜濕等填料改進工藝,在選取了適宜壓實機械,采用了合適的填料分層厚度、碾壓遍數等壓實措施,不僅可以提高路基填筑效率、確保路基填筑質量,而且解決了在缺水、大風條件下利用粗顆粒、低含水量填料作為路基填料而帶來的壓實質量不達標、工后沉降難以控制的施工難題,對于項目的順利實施以及建成后鐵路的運輸安全有著重要意義,可為今后類似地區的高速鐵路路基施工提供指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