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礦產資源蘊含著大量的社會財富,因此我們需要加大力度保護礦山環境,減少礦山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本文將在對礦山環境保護問題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如何采取措施保護礦山環境,展開深入探討。
關鍵詞:礦山;礦產資源;環境保護
1 礦山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
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礦山存在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礦山的有效開采,而且對環境也具有污染性的影響:
1.1 現行的礦山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混亂,存在行政執法不明確的問題。盡管近幾年來,各個部門陸續制定了礦山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并結合環境保護部門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使得所指定的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無所適從,致使環境保護問題反而日益突出。
1.2 礦山環境保護的資金和技術投入不足。作為一項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社會,礦山開采歷來只重開發,而不注重保護,通常以粗放經營和管理的形式,沒有加強宣傳教育,再加上礦山從業人員環境保護管理意識薄弱,使得礦山遺留下很多環境問題,另外環境恢復治理的技術也十分落后。
1.3 礦山企業本身出于市場競爭當中,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這些企業通常會將重心放在生產和銷售方面,企業一般沒有建立環境保護機構,也缺乏專業的環境保護技術人員,使得環境保護能力和環境恢復治理能力薄弱。
2 礦山環境保護的具體措施
為了解決上文提到的礦山環境保護問題,本文將以水城縣小牛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礦山為例,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方法進行深入探討,從各個角度提煉具體的礦山環境保護措施:
2.1 地質災害防治。
在工業場地周圍設置擋土墻,阻止滑坡對工業場地內職工的傷害,并在邊坡上方設置截水溝。根據以上分析,現對各單項工程工程量進行計算。
2.1.1 地裂縫防治。礦山開采移動角范圍內以及礦山地下開采形成的后續采空區內,由于原有地質條件遭受破壞,該區域內有可能發生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對地裂縫進行填土夯實,避免地表水順裂縫深入井巷造成礦井涌水,預計共需回填土500m3。
2.2.2 攔渣墻工程。礦山開采產生煤矸石集中堆放在排矸場,為防止排矸場發生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排矸場下方應修建攔渣墻;針對工業場地后方較陡邊坡也設置攔渣墻進行阻擋,防治地質災害對職工的傷害。根據邊坡坡度及矸石場地形,設計攔渣墻高3.5m,頂寬1m,底寬2.8m,長約320.2m,地基挖深2m,需開挖土方2049.3m3,漿砌塊石2129.3m3,M10砂漿抹面1549.8m2。
2.2.3 截排水工程。為防止雨水對煤矸石堆場和工業場地后方邊坡的沖刷,在煤矸石堆場和陡坡進水坡面修建截水溝,設計截水溝規模為:寬0.32m,深0.28m,底厚0.2m,壁厚0.2m,總長約626.9m。需開挖土方219.6m3,漿砌片石163.0m3,M10砂漿抹面551.7m2。
2.2.4 居民搬遷。評估區范圍內牛場壩、箐腳寨、小寨、徐納蓋、壩子等村寨居民位于移動角范圍內,遭受地面塌陷、地裂縫以及崩塌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為了保證村寨居民安全,應對居民進行搬遷,根據現場調查,需搬遷居民132戶。
2.2.5 其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礦山開采期間,移動角范圍內發生塌陷、裂縫、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要對地質災害的治理設立專項治理資金,本設計考慮此項資金為500萬元。
2.2.6 地下水均衡恢復工程。當前條件下,要對廢棄井口等進行封閉,以保證安全,礦山開采過程中,對于礦坑涌水點進行封堵,以保護地下水資源,當礦坑開采完畢后,對礦山開采井口進行封堵,保護周圍村寨居民安全,并使地下水資源逐步得到恢復。根據現場調查井口數量及井口寬度,共需砌筑漿砌塊石160m3。
2.2.7 地形地貌景觀恢復工程方案。當前條件下,要對原有廢棄場地和新建工業場地進行地形地貌景觀恢復工程,需要治理面積為7.36hm2,礦山開采期間,礦山項目建設區以及塌陷區將對地形地貌景觀產生破壞,為了恢復受破壞的地形地貌景觀,必須對破壞區域進行植被恢復工程,根據本方案礦山地質環境預測評估結果,礦山開采完成后將毀壞原有地形地貌景觀面積為13.29hm2,預計共需治理面積為20.65hm2,共需種植喬木51625棵,種植灌木103250棵,種植草木20.65hm2。
2.2 礦山地質環境監測。
礦山開采活動是動態的,開采過程中應對采區適時進行監測,掌握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變化,是預測預防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通過監測,掌握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動態變化與發展趨勢,為決策部門隨時提供防治處理的決策依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方案應以內部監測與外部監測、普通監測與專業監測、經常監測與階段監測相結合,制定重點監測對象。
2.2.1 地質災害監測。礦山活動影響范圍內,主要對有地質災害隱患的范圍,進行監測、觀察并記錄在案。主要監測位移變化量、影響程度以及危害的可能性,通過位移變化分析,了解其動態變化規律、變化速度、變形量與變形特征,對于危害嚴重的隱患點應編制防災預案,做出災情預警安排,制定防范措施和治理措施。
2.2.2 水土保持監測點的布設。各建設區以巡查為主,擬采用一定數量的固定測點進行觀測(如對開挖坡面的監測、植被監測等)。對于施工過程中的各建設區、道路、臨時堆土區等變化比較快,定位困難的地區采用現場巡查法進行監測,可以及時采取措施,控制可能發生的水土流失。
2.2.3 監測點的布設。根據上述監測內容,本評估區共設立監測點5個,在工業場地和東風井場地內各設立一個地質災害監測點,主要對工業場地內矸石場穩定性以及排水情況進行監測;在徐納蓋、小寨和包包寨各設立一個地質災害監測點,此處村寨距離工業場地較近,近期內受礦山開采影響較大,監測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發現存在不安全隱患及時采取處理措施,監測點布設情況如下表所示:主井工業場地,監測矸石場穩定性及排水狀況,發現滑坡、泥石流隱患及時采取措施;東風井工業場地,監測矸石場穩定性及排水狀況,發現滑坡、泥石流隱患及時采取措施;徐納蓋村寨處、小寨村寨處、包包寨村寨處,監測塌陷、地裂縫發生情況,及時對房屋進行補救或者搬遷。
2.2.4 資金投入。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包括水土保持監測、地質災害監等,監測費用來源于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投資總費用,根據方案設計,礦山監測年限即方案適用年限,監測年限為33年。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礦山開采的過程中,礦山存在一系列的環境保護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影響礦山的有效開采,而且對環境產生污染性的影響,其中常見的問題包括礦山環境保護管理體制混亂、礦山環境保護資金和技術投入不足、環境保護能力和環境恢復治理能力薄弱。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以水城縣小牛煤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礦山為例,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恢復方法進行深入探討,從各個角度提煉具體的礦山環境保護措施,一方面是在工業場地周圍設置擋土墻,阻止滑坡對工業場地內職工的傷害,并在邊坡上方設置截水溝。另一方面是對采區適時進行監測,掌握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變化,為礦山開采,提供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雷琴霞.礦山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措施探討[J].綠色科技,2012(8):167-168.
[2]曹學兵.礦山存在的環境問題以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整治建議[J].科技創新導報,2012(13):147.
[3]曾祥友.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方案[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21):42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