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出了為什么要實行幼林撫育的管理措施,撫育管理分為松土、除草、灌溉、施肥、幼樹管理與保護等,得出以上過程的實施方法,確保造林的成活率與保存率。
關鍵詞:幼林撫育管理;重要性;措施
隨著林業的快速發展,林業也迎來了很好的發展機遇,逐漸被重視。據統計,全國歷年造林存活率在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工程造林的存活率在百分之九十左右。不過新的幼林在成林后前幾年內,一般都是因為樹體較小,沒有深根,成長較慢,就因受多種外界破壞因子的阻礙,使之不易成活與生長。在幼林培育期間,因幼樹對水、肥、氣、光、熱、植物、害蟲、人為破壞等因素的影響;由于樹種組成不合理,導致樹種群之間相互影響;由于造林后的撫育粗放,或長期不撫育,致使林地雜草叢生,使之單株的營養面積和生長空間都不能滿足林木正常生長的需要,缺少陽光水分的滋養,滋生害蟲、林地盤根交錯,土質變硬,不利于樹木的呼吸與保濕,嚴重惡化幼林生長的環境條件,導致幼林發育不良。
1 幼林撫育管理的重要性
按計劃實施造林工作后,幼林撫育管理便成了林木生長好壞以及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關鍵。幼林撫育是在更新造林后至幼樹成林這一期間,通過人為活動改善林木生長發育、鞏固造林成果、促進林木生長而采取的各種技術措施。它是更新造林采取的6項基本技術措施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加快林木生長的重要手段。幼林撫育從土壤管理、林木管護、補植等方面入手,為新造林創造優越的環境條件,促使林木健康生長,達到速生豐產的目的。幼林撫育的內容和方法,因造林地環境條件、造林樹種生物學特性和造林方法等的不同而異,目的是對造林地的土壤及其天然草被、灌木直接進行人為干涉,以改善幼樹成活和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及時進行合理的撫育管理,可清除林地的雜草灌木,減少和林木爭奪水、肥、光,改善土壤條件,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和有機質的分解,創造良好的水、肥、氣、熱狀況,保證造林成活,促使幼樹良好的生長和迅速達到郁蔽。因此,及時采取相應撫育措施,不斷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擾,對提高造林質量、鞏固造林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措施
2.1 松土除草
松土的作用在于疏松表土,切斷表層和底層土壤的毛細管聯系,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改善土壤的通氣性、透水性和保水性。除草的目的是排除雜草灌木的競爭,確保幼林的安全存活。不過在有些地方應該適當留下植穴附近的植物,這樣能夠起到遮陽的作用,保持幼林的水分與地表的溫度。松土除草時要做到不損壞植被的根部、表皮與樹梢;去除所有的雜草、去掉所有的石塊;把掘松的土培到樹根處覆蓋雜草,以減少表面水分蒸發、降低溫度和增加有機質以及避免雜草生長,這樣即使腐爛也能增加泥土的肥沃度。松土深度要適當,做到里淺外深,深度一般為5~10cm,干旱地區可加深至12~15cm,甚至30cm。除草松土應在幼樹生長旺盛期之前,一般從造林年度起連續3~5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長季的前半期進行。但植苗造林當年的第1次應盡量提早,并結合培土、扶正、踏實等工作進行。造林后,前1~2年的除草松土次數應多些,以后可減少為1~2次。松土方式可分為穴狀(塊狀)、帶狀和全面除草等,土壤比較干旱的陡坡和地表徑流比較嚴重的地塊,應采取魚鱗坑式的撫育方式。除草和松土的深度根據幼樹表層根系的分布情況確定,力求少傷根系,但對長期失管而根系再生能力強的樹種(如楊樹、杉木)可深些。造林地區越干旱,植被越茂密,撫育的年限應越長,氣候土壤條件良好的地方,當幼樹高度越過草層高不再受壓抑時,撫育即可停止,不必強求達到郁蔽。每年松土除草的次數可根據造林地區的氣候條件和造林樹種確定。除手工方式外,還可采用各種除草松土機械(如割灌機等)。化學除草也是一種頗有效的方法,但不能達到疏松土壤的目的。
2.2 水肥管理
灌溉是人為地改變造林地土壤水分狀況和林木空氣濕度,提高造林成活率,促進幼林生長的有效措施.,對某些水分不足及水分狀況不穩定地區的大面積林木栽培具有灌溉作用。灌溉的量與樹的種類、樹的年份、天氣、自然環境、土壤的濕度有關,使樹木根部長期處于濕潤的情況。林地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幼林營養狀況,也是促進林木結實的有效措施。對于臨武的施肥方式有基肥與追肥兩種。在造林之前對整塊地進行基肥步驟。一般以肥效持久的有機肥和不易流失損失的化肥作基肥,按照樹的種類,年齡以及土質與肥料種類定制的。追肥是化學肥料制成,特別注意的是氮、磷、鉀肥料的配合。以下是兩種追肥方式:(1)撒施把肥料均勻撒在地面,這種效果不明顯。(2)條施林木行間或行列附近開溝施入肥料然后覆土,一般深二十厘米、寬二十到二十五厘米。
2.3 林木撫育
除蘗。由于栽植后多發生萌條,叢狀并長,失去頂端優勢,嚴重影響主干生長。因此,進行幼林撫育時要及時除蘗,造林時,在造林后1-2年,必須進行除蘗,使每株只保留一個主干。還要進行培土程序,這樣萌芽就不會再生。間苗。采用播種造林及叢狀植苗等造林方法時,隨著幼林的成長,每個栽植點或一個植生組中,由于個體多,營養面積和營養空間不足,因而使得小樹苗生長不良,必須進行間苗。。間苗時應本著留優去劣并適當照顧距離的原則進行。一般在雨后與松土時。抹芽。為了改善樹干質量,培育無節良材,可進行摘芽,即當側芽尚未形成枝條前及時把離地面三分之二的芽抹去,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不傷樹干,切口愈合迅速,又能促進林木主干的生長。修枝。不同的種類進行人工修建枯枝與一些活枝,這樣做的好處是調節林木的營養。一般都在深秋或者初春樹木休眠的時候進行修剪,適當修枝是很有必要的,多修枝或者少修枝都會導致樹的表皮劈裂或者是切斷口不整齊,不利于樹木的生長。
2.4 幼林補植與保護
造林一到兩年內,按造林技術規程規定,除成活率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且分布均勻外,都要進行補植,而成活率低于百分之四十的則需要重造。一般來說達到百分之九十算合格,并且保存率高于百分之八十。補植必須按原來的株行距進行,要求用同樹種的苗木以便趕上已成活植株。此外,造林三到五年后,由于種種原因,也有部分生長不良,便形象地把它稱為“小老樹”或“小老頭”林,這就是低價值人工林。其特點是樹干不直、萌條眾多、葉、芽枯萎,甚至全株死亡。導致這樣結果的原因有:樹種組成不合理、撫育管理不善、選擇樹種違背了適地種樹的原則等。明白了原因之后才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大致可以分為松土、除草、灌溉、施肥、幼樹管理、林地間種和幼林保護等。幼林保護是人工林撫育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中包括:防火、防病、蟲、鼠、鳥、獸等危害。這里要說的是我國北方,由于冬春旱風吹襲,苗木地上部分失水太多,造成生理干旱,使得葉芽枯萎或者死亡。秋末冬初的時候必須草去埋土抗凍,另外,必須有專業的養護工作人員進行養護,提高林木的存活率。
參考文獻
[1]盧江婷,尉明.淺談幼林的撫育管護[J].陜西林業,2008(4):38.
[2]嚴玉新.提高山旱地造林成活率的綜合技術[J].農村科技,2009(7):98.
[3]李華鋒.黃土高原抗旱造林技術措施研究[C]∥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6.
[4]祖秉雙.幼林撫育應注意的問題[J].農民致富之友,2008(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