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火是森林生態系統的克星,會威脅到生態系統的穩定與長久存在,大面積的火災會對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植被結構,影響生態系統的更替演化,本文就火燒跡地的研究現狀與研究意義著手,探索火燒跡地造林更新的技術措施。
關鍵詞:火燒跡地;造林更新;技術措施
火燒后的植被恢復是人們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需要更高的造林更新技術做支撐,恢復植被的多樣性,保證森林生態系統可以穩定的生存下去,研究森林火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1 對火燒跡地的現狀研究
火燒跡地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是林火生態及恢復生態學的重點研究方向,國外林火生態研究的重點是火災對整個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他們在研究火災對植被恢復的同時也很重視對林火的生態作用研究,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林火在破壞和維持生態平衡中的作用上。曾有研究表明,強烈火燒后的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需要有適宜的氣候條件輔助?;馂牡拇笮『涂臻g格局對植被的恢復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持續作用的。火災從另一角度分析又是有益的,它促進森林生態系統的進化和演替過程,使那些本應該被淘汰的樹種提前退化,促使新的適應性樹種的生長發育,對生態系統的更新換代同樣具有深遠意義。
相對國外來講,我國對火燒跡地的重視比較晚,自從大興安嶺的特大森林火災發生后,才引起了國內的高度重視,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了火燒跡地的實地考察,從火燒程度、森林類型、立地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索出很多植被恢復的技術措施和手段,推動了火燒跡地造林更新的發展。
2 火燒跡地造林更新的意義
火災是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影響因素,大面積的林火會對森林環境造成負面作用,體現在大氣、水域、土壤等領域內的森林生態因子之間的生態平衡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受到影響,從而導致森林生態系統的失衡。另一方面,火又會起到積極的作用,一定頻率和強度的火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保持植被的多樣性,火燒后的林火跡地都需要修復和改善,如何進行造林更新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跡地更新是依法治林的重要內容,《森林法》等法律法規不僅將跡地更新的管理職責賦予了各級政府和林業部門,而且對跡地更新作了明確的規定。健全和完善跡地更新監督管理的長效機制,構建森林生態安全保障體系是造林更新的前提保障?;馃E地的造林更新在森林生態系統的長久發展和演替更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研究火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對于森林生態環境的改善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對其更新和發展同樣存在積極的作用。
3 火燒跡地造林更新技術措施
3.1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因地制宜、科學更新是跡地更新工作的核心內容,各地要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分類指導,確保成效的工作要求,緊密結合闊葉林改造工程,集中力量,嚴抓跡地更新工作。對具備封育條件的跡地更新可采取天然更新方式,并嚴格落實國家有關封山育林技術的標準和要求;對需要人工措施輔助封山育林的跡地,可采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式;對不具備上述兩種方式更新的跡地應采取人工造林更新方式。凡人工造林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的,一定要明確更新地點、更新面積、更新時間、更新樹種以及采用的人工促進措施等。人工造林還必須營造闊葉混交林,并達到闊葉林改造工程的技術標準。
3.2 明確職責、加強領導
為了使火燒跡地更新造林工作卓有成效的進行,應該設立責任小組,由專人帶頭負責,明確各小組成員的職責任務,嚴抓造林更新工作,由領導小組負責人牽頭協調,各成員單位積極配合,加強領導,全面落實跡地更新行政領導責任制,堅決杜絕跡地更新弄虛作假的現象,可以設立舉報電話,歡迎全社會的監督和舉報,共同完善造林更新工作。
3.3 保護幼生樹種,采用植生組的造林方式
在火燒跡地還存在一些幼生樹種,要對其進行特別的保護措施,為了讓幼生樹能夠穩定的成活下來,不受小氣候條件的影響,應在保留原有天然幼生樹種的基礎上,實行植生組造林方式。植生組造林方式可以形成人工和天然混交林的格局,符合自然的發展規律。
3.4 對火燒跡地的清理工作
前面也提到了火災對森林生態系統同樣具有積極的作用,可以去除那些本來就該退化的植被類型,在林火發生后要及時對林火跡地進行清理,主要清理那些對生態系統沒有多大價值的品種,同時也要清理那些火燒程度比較嚴重,無法恢復的樹種殘留物,清林工作要進行的徹底,減少病蟲害的肆虐,同時不要傷害原有的樹種,以為新生的植被類型創造全新的生長區域和生態環境。
3.5 火燒后的整地及土壤改良工作
清理完成后要對火燒跡地進行整地和土壤改良工作,以減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壤失衡現象,火燒跡地的土壤改良是一項關鍵的任務,要結合性的施有機肥料和一些土壤改良劑,按比例與土壤均勻混合,用以改善土壤的結構、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給新生樹種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3.6 造林樹種的選擇原則
火燒跡地的造林更新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選擇造林的樹種,考慮到火燒跡地的特殊性,應該選擇當地的鄉土樹種中矮壯的苗木進行移栽,還要考慮到樹種的耐火性,選擇那些耐火性和生長能力比較強的樹種,還要結合林種的結構調整,選擇適宜的闊葉樹種實現造林更新。
3.7 利用遙感技術研究造林更新問題
發生火災后,生態景觀的變化是各生態因子和地域組合體綜合作用的結果,體現在林木生長機能的恢復和生物量的逐漸增加,生長機能的恢復和生物量的增加和影像特征變化緊密聯系,遙感信息對生態的主導因子的空間分布特點和對森林生態的影響作用的綜合顯示具有準確、迅速的特點。綜上,利用遙感技術提取植被信息監測生態變化更加有優勢。根據LANDSAT TM可以分析出,跡地生態的恢復狀況與火燒強度具有明顯的相關性,火燒強度越高,恢復狀況則越差。
3.8 可行的發展動向研究
采用微觀與宏觀結合的方式,重點放在宏觀方向的研究上,研究的對象可以從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水平逐漸向景觀水平上發展,注重現代先進科學理論及計算機技術、遙感技術、雷達等技術的運用,充分發揮其在火燒跡地的造林更新工作中的作用,建立植被恢復的動態預測模型。
3.9 要根據各因素采取不同的更新方法
過火面積小、受害程度較輕的闊葉林地,可采用封育措施使其自然恢復,林中空地可采取補植措施;過火面積大,受害程度深,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火燒跡地,規劃為速生豐產林。其中:無林地、荒山以及其它不需要采伐林木的火燒跡地要必須在當年清明節前完成造林更新;需采伐林木的火燒跡地安排在下年度造林更新。造林樹種以闊葉樹、針闊混交以及竹林、竹杉或竹松混交林為主;過火面積大、受害程度深、立地條件較差的,規劃為一般造林。可采用馬尾松與楓香等混交方式造林更新。高山、遠山可采用直播馬尾松種子的辦法。需采伐林木的,造林時間安排在下年度實施,不需采伐林木的必須在今年清明前完成造林。
4 結束語
火燒跡地的造林更新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技術人員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保證恢復后的植物群落可以彌補火燒給森林生態系統帶來的損失,確保植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董和利,等.大興安嶺火燒跡地主要目的樹種的天然更新[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6(1).
[2]王玉濤,侯廣維,馮元普.川西高山松林火燒跡地植被天然恢復過程中物種多樣性動態[J].四川林業科技,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