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奧·巴納德的處女作《樹蔭》(The Arbor,2010)講述的是陷入困境的劇作家安德里亞·鄧巴爾(Andrea Dunbar)的故事。那部精彩而怪誕、夢幻般的電影剛一推出,就贏得了很多人的由衷贊賞。他備受期待的第二部影片改編自奧斯卡·王爾德的同名童話作品,背景則換成了現代世俗社會。影片促使觀眾去思考,如何在一個沒有上帝的世界里獲得拯救,片名所指實際正是耶穌基督。
本片或許不像《樹蔭》那么復雜,而是一部更加直白的社會現實主義情節劇,展現出安德里亞·阿諾德(Andrea Arnold)或是萊恩·拉姆賽(Lynne Ramsay)那種經過高度改進的肯·洛奇(Ken Loach)式的風格:攝影很講究,劇情構思和掌控也很嚴密,匱乏而荒寂的都市空地轉變為一種特殊的美景。
巴納德講述故事的方式衷心而充滿熱忱,流暢且高度自信,最終成就了這部有著極好細節的令人心碎的電影。片中的阿博和斯威夫特分別由康納·查普曼和肖恩·托馬斯扮演。這是兩個缺少父愛也不能適應學校生活的少年。阿博正在矯治他的多動癥和暴力傾向——這一治療同時也表明社會機構完全不能理解他不開心的原因——而他則對他的伙伴斯威夫特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后者對馬有著發自內心的愛。這兩個孩子發現,他們偷鐵去賣,可以弄到數額可觀的錢。買家是個殘暴的大塊頭,名叫基騰(由西恩·吉爾德扮演)。基騰整天待在他的廢品堆里,這個廢料場永遠充斥著冬天般的丑陋。基騰既愛捉弄人,又很貪婪。他接受孩子們送來的贓物,完全不在乎他們是通過什么樣的骯臟手段弄到的。然而,當基騰表示想要讓斯威夫特在他經營的非法馬拉車比賽中充當騎手的時候,阿博感到非常沮喪。

比賽場景本身和在《雙車道柏油路》(Two Lane Blacktop, 1 971)里一樣扣人心弦,由馬和車組成的高速運動場景以其絕望和殘酷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黑色連環畫。阿博和斯威夫特努力說服當地的其他孩子幫他們把一輛燒毀的汽車抬上馬拉的車廂,沿著公路走向廢料場——把交通事故拋在身后——的時刻,簡直就是一幅精彩的黑色喜劇畫面。
當然,故事結局還是悲劇性的,而且是那種給人刺痛的悲劇。在王爾德的故事里,轉折點在于人物身體上的恥辱標記被發現。我不確定巴納德是不是故意將片子的高潮特別指向這個轉折點,也不確定這一點對于影片而言是否重要。但我確實覺得它和王爾德的故事打動人的方式如出一轍。片中沒有明顯的犧牲和救贖,抽離了基督教主題之后,巴納德創造了一個有著宗教外觀的鴻溝,這令結尾顯得更加殘酷。在這樣一個沒有宗教的虛空中,塞滿了塵世的痛苦,但同時也蘊含著人們必須從愛與失落之中學會的那種屬于人間的感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