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世界關注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也成為我省甚至我國21世紀最突出的難題之一,給我省農村養老保障帶來了嚴峻挑戰。我省農村人口老齡化不僅關系到農村老年人的具體生活問題,也關系到我省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建立一個與我省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老年保障體系成了政府和社會的重要任務。
基金項目:此文為2013民政廳ZMZC2013077在人口老齡背景下浙江省新農村建設中的養
老保障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
21世紀中國人口發展的主要旋律是人口老齡化,這是人類社會經過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后的結果?!墩憬∪丝诎l展戰略研究》顯示,浙江省老齡化人口總量將繼續保持逐漸增長的狀態。2011年60歲及以上老人約占總人口的17%,2020年上升到21%,2044年將達到41%。與此同時,隨著城市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和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不斷地向城鎮遷移,農村的老齡人口會增加,老齡化問題會更加嚴峻。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以及在選擇在農村養老的老年人口問題必將是社會和政府關注的重點。
1我省農村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農村老年人口數量大,增長速度快。浙江省農村的老年人口增長較快,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全省65歲及以上的農村常住老年人口為254萬人,占農村常住人口的10.6%,到2012年達到了270萬人,占12.5%,年均增長10.4‰,并且55~64歲人口占農村人口的11.2%,達到了241萬,這些人口也將在5~10年后步入老齡人口行列。而同期農村常住人口則從2402萬人下降到2166萬人。
農村老齡化程度高于城鎮。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使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城鄉人口老齡化形勢逆轉。自90年代以來,農村人口老齡化明顯快于城鎮,城鄉差距擴大。1990年浙江省農村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為6.9%,城鎮相應的比重為6.6%,兩者僅相差0.3個百分點;2000年農村的比率為10.6%,城鎮為7.2%,兩者差距擴大到了3.4個百分點;到了2012年,農村的比率更是達到了12.5%,城鎮為8.9%,差距進一步擴大到3.6個百分點。
2、我省農村養老現狀分析
農村“五?!崩先说纳畋U系玫交窘鉀Q。五保供養是新中國第一項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目前針對“五?!崩先说墓B主要有三種方式:自養、分散供養、集中供養,其中,將五保老人在敬老院等集中場地養老的集中供養應是最適合“五保”老人的養老方式,也是政府幫困救助的重要體現。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將城鄉孤寡老人全面納入集中供養。
家庭養老仍是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在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從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城市化并不能消除社會保障在農村和城市地區之間的差距,農村養老問題仍然依靠傳統的養老模式,即家庭養老,以孩子們為老人提供經濟保障,生活護理和精神安慰。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農村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為農村家庭養老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家庭養老不僅可以提供養老的經濟支持,更能滿足老年人需要的道德情感。根據2012年在浙江省5‰抽樣調查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未工作的農村老年人口中, 83.9%是由其他家庭成員的支持的,只有7.9%靠退役金、養老金養老,4.2%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
3、完善我國農村養老保障體系的對策
加強農村杜會養老保障的法制建設。雖然中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已經有超過十年的努力探索我國基本法律的實踐經驗包括農村養老保障只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在憲馮、勞動法。我們應該借鑒經驗日本和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財政、金融和稅收體制改革,盡快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法律法規,使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措施法律,易于操作,提高系統的穩定性。
強化政府責任,加大扶持力度。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正常運行,根本問題是養老資源供給的問題。目前中國農村養老保險主要取決于個人交費。調查結果表明,農民缺乏熱情根本原因是是缺乏政府支持。社會養老是以社會為主體,社會大眾接受的方式,而代表社會的領導者,管理者是政府。養老保險,普遍的做法是國家出大部門資金,小部分由個人承擔。世界上,131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至少129年全國城市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資金來源都是由政府或雇主提供。中國政府提供社會保障的比例是世界上相對比較低的。中央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加拿大為39%,日本37%,澳大利亞35%,中國只有10%左右。鑒于我國有限的政府金融資源,城鄉差異較大,也可以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根據當地費用維持村民的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設計在城市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其他標準,應由政府和村民共同承擔保險。只有這樣,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菜可以實現其社會保險應該是“社會”和“福利”的功能,最終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保險。
積極推動農民工參與社會養老保險。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在外就業的務工人員已超過1.3億人。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農民工工作由于其流動性很大,不能確定未來的預期,加上享受繳納養老保險的收益要在幾十年后才能實現,所以他們參加養老保險的希望并不是很強。了解農民工的思想狀況,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應該有助于農民工的流動,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同時,應關注社會保障和土地政策,將建立農民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和現有的土地政策結合起來考慮,引導農民工進入社會保障體系尤其是養老保障體系。一旦農民工放棄農村土地使用權,可以直接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直接將土地使用權折算成參保年數,直接進人農民工的個人賬戶。既增加了農民工社會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積累,鼓勵農民工從傳統的土地保障,平穩過渡到社會保障。這種制度加快了土地流轉,防止土地分散,加快農民城市化的過程。
上半葉的21世紀,我們的國家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我國正處于相對較弱的社會經濟條件,人口老齡化的問題給社會保障制度給我國經濟和社會方面帶來巨大的壓力。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壓力是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的關鍵因素。在接下來的25年里,我們應該利用這個重要的戰略機遇,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養老保險制度,提倡個人儲蓄養老金和完善城鄉養老制度,動員社會力量,完善我國的老年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作者單位: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