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教育理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成為指導我國21世紀教育勝利前進的一面偉大旗幟。鄧小平教育理論是我國現代教育前進發展的不朽的里程碑,也是指導新世紀中國教育進一步前進的偉大旗幟。它承先啟后,繼往開來,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對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做出了極其寶貴的歷史性貢獻,奠定了我國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確立了我國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
鄧小平的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宏觀的開發特色和務實的實踐特色,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繼承和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略眼光,把握時代發展的契機與脈博,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高度出發,明確提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 “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基礎在教育。” “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鄧小平教育理論成為指導我國現代教育發展的理論基石。
展望二十一世紀,他還高瞻遠矚地預見到:“我國的經濟,到建國一百周年時,可能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這樣說,根據之一,就是在這段時間里,我們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出數以億計的各級各類人才。”與這一戰略目標相比,他指出我國的教育投資太少,不成比例,還趕不上印度、埃及這些發展中國家,以后無論如何要逐年加重,否則現代化就化不了。并且告誡全黨:“不承認科學和教育對于社會主義的極大重要性,不承認沒有科學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是封建主義的殘余影響。]鄧小平同志這些重要論述確立了我國新世紀教育的地位與功能的基本特征,已經成為和必將繼續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重大指導思想之一。
正是在鄧小平同志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技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大戰略重點之一。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十四大再次強調:“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說明把教育放在新世紀各項事業優先發展、重中之重的戰略地位,已成為我們黨的共識和一貫主張。一切輕視教育,忽視教育發展的言行顯然是與這一主張相違背的,也是為鄧小平同志確立的我國現代教育的特征所不允許的。
2.明確了我國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
為適應現代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潮流,鄧小平同志遵循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總結我國建國以來教育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十分注意人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認為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他多次強調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重要性。八十年代中期以后,他又從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全局出發,進一步明確提出,現代教育應“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從而賦予我國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嶄新的內容。
很明顯,鄧小平同志關于培養 “四有”新人,即全面發展的現代人的觀點,使我國現代教育的培養目標的內涵具體化了,且反映了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正確處理了培養社會主義革命事業接班人中德育與智育、思想與業務、紅與專的關系,從而奠定了我國新世紀教育在培養目標上的理論基礎。
3.突出了現代教育要教育與勞動結合的特征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培養勞動者的時代要求,也是現代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又一個基本特征。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www.ems86.com總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轉載須注名來源這一基本特征與前一個基本特征,即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人一起,乃是現代教育兩個帶根本性的特征。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同志在深刻揭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進一步從宏觀上精辟分析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質,認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更重要的是整個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使教育事業的計劃成為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制訂教育規劃應該與國家的勞動計劃結合起來,切實考慮勞動就業發展的需要。”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實質是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指明了教育同經濟之間的內在聯系,特別強調了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才資源這一基礎性工作,清楚地反映了現代經濟的發展趨勢,反映了經濟與教育發展一體化的客觀要求,擺脫了只在教育圈子內討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狹隘觀念,從而把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地位、作用及其重要意義提高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賦予馬克思主義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以嶄新的內容。鄧小平同志不僅從理論上提出教育事業必須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貫徹執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而且在具體實踐上,敦促教育戰線“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在新的條件下,如何更好地貫徹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并且指出:“要做到這一點,各級各類學校對學生參加什么樣的勞動,怎樣下廠下鄉,花多少時間,怎樣同教學密切接合,都要有恰當的安排”,“生產勞動、科學試驗和科學研究在學校教育中怎樣組織得更有計劃,使之更符合于經濟計劃和教育計劃的需要,應該加以深入的研究。”]這對于提高人們對新世紀教育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理性認識,提高執行教勞結合方針的自覺性,使教勞結合更為科學化、規范化,都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4.普及與提高并舉是我國現代教育的發展需要
首先,他重視教育的普及,尤其重視勞動者素質的提高,這是新時期社會對于廣大勞動者的普遍要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更加關注我國普及教育,乃至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明確提出“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
其次,他號召全黨全民、各行各業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他指出:“教育事業,決不只是教育部門的事,各級黨委要認真地作為大事來抓,各行各業都要支持教育事業,大力興辦教育事業。”為了加強學校的教師隊伍,他提出:“科研系統有的人可以調出來搞教育,支援教育。搞教育是很光榮的,要鼓勵大家熱心教育事業。”鄧小平同志這些指示,充分調動了全黨全民,各行各業參與和興辦教育事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再次,他強調尊師愛生,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他要求“我們提倡學生尊敬師長,同時也提倡師長愛護學生。尊師愛生,教學相長,這是師生之間革命的同志式的關系。” “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與學生的家庭聯系,互相配合,共同做好教育學生的工作。”這些關于教育民主化的論述,闡明了我國現代教育在管理體制上的特征,是我們在新世紀教育理論和實踐上,正確處理教育的普及與提高的關系、教育與領導部門、各行各業參與的關系、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
總之,鄧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是我國現代教育發展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對于發展我國21世紀的教育,亦具有劃時代的偉大的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陜西省富縣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