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EB與DNA體系進行了光譜法研究,發現EB與DNA之間具有嵌插作用,同時也研究了EB與鳥嘌呤,EB與腺嘌呤體系的紫外光譜和熒光光譜,發現EB與鳥嘌呤,腺嘌呤不發生作用,再次說明了EB是嵌入DNA的雙鏈中,與單個堿基不作用。
關鍵詞:EB;DNA;鳥嘌呤;腺嘌呤;熒光光譜;紫外光譜
DNA是生命的遺傳物質,鳥嘌呤(G)與腺嘌呤(A)是DNA中的基本堿基成分。EB作為熒光探針是研究DNA的有力工具。光譜法是一種操作簡單、快速的分析方法,現已成為小分子與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主要方法。本文對EB與DNA、EB與G及EB與A體系的紫外和熒光光譜進行了研究。
1 實驗部分
1.1 儀器。RF-5301PC型熒光光譜儀(日本島津公司),Shimadzu UV-1700型分光光度計(日本島津公司),pHS-3C數字酸度計(杭州東興設備儀器廠),可調式移液器(上海大龍醫療設備公司)。
1.2 試劑。鮭魚精DNA(美國Sigma化學公司),EB(10 mg·mL-1)(長春寶泰克公司),鳥嘌呤和腺嘌呤(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1.3 紫外光譜。所有的測定都是在pH=7.40磷酸鹽緩沖溶液(PBS-T)中進行。室溫時分別測定了EB存在和不存在兩種條件下的DNA、鳥嘌呤(G)與腺嘌呤(A)溶液的紫外光譜圖。掃描速率為442nm·min-1,掃描范圍為190~600nm,狹縫為1.5nm。
1.4 熒光光譜。在最大激發波長,適宜的掃描波長范圍的條件下,記錄不同濃度DNA、G、A加入到EB溶液時熒光譜圖的變化。激發和發射狹縫寬均為5nm。
2 結果與討論
2.1 紫外光譜。小分子吸收光譜的紅移(或藍移)和減色(或增色)效應是小分子嵌入到DNA中的顯著光譜特征[1]。圖1中的曲線(b)是EB的吸收光譜圖,最大的吸收峰在273與470nm處。當向該EB溶液中加入DNA后,發現EB的特征吸收峰發生明顯的紅移,且有減色現象。當DNA與EB的摩爾濃度是3.26:1時,EB在470nm處的吸收峰由470.08nm移動到479.28nm,紅移了9.2nm;且470nm處的吸光度值從0.079下降到0.060,下降了24.1%。從紫外光譜可以推斷,DNA與EB之間有嵌插作用。
當向EB溶液中加入鳥嘌呤(G)和腺嘌呤(A)后,發現EB的特征吸收峰的峰值和峰位沒有發生任何改變,可以推斷鳥嘌呤(G)和腺嘌呤(A)不與EB發生化學作用(見圖2)。
2.2 熒光光譜。DNA具有內源熒光,但它的內源熒光強度很小,不能直接進行研究[2]。在室溫條件下,DNA的熒光量子產率約為10-4~10-5。EB可以作為熒光探針,其本身的熒光強度也很小。當把EB加入到DNA中時,體系的熒光強度大幅度地增強[3],如圖3。這是因為EB能平行地嵌入到雙鏈DNA的堿基對之間,在DNA雙螺旋內部的疏水環境中,EB的共扼平面芳香環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減少了溶劑對它的碰撞而引起的熒光猝滅,從而使得EB的熒光強度增強。同時EB本身所帶的正電荷與DNA的磷酸基團所帶的負電荷存在著一定的靜電作用,對二者的結合有一定的貢獻。
向固定濃度EB的溶液中加入不同量的G(A),反應時間為15 min,觀察體系的熒光強度變化。結果表明,在只含EB的溶液中加入鳥嘌呤(G)與腺嘌呤(A),EB的熒光強度基本沒有發生改變,說明EB不與鳥嘌呤(G)與腺嘌呤(A)發生化學作用。
3 結束語
本文對EB與DNA體系進行了光譜法研究,發現EB與DNA之間具有嵌插作用,與單個堿基不作用。
參考文獻
[1]LONG E C, BARTON J K. Spectroscopic and electrochemical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uchsin basic DNA [J]. Account Chem. Res.,1990,23(9):271-273.
[2]UDENFRIEND S, ZALTZMAN P.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purines, pyrimidines, and their derivatives: measurement of guanine in nucleic acid hydrolyzates [J]. Anal. Biochem.,1962,3:49-59.
[3]靳蘭,楊頻,李青山.熒光法研究手性金屬配合物與DNA的作用機理[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1996,17(9):1345-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