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今浮躁的社會大環境在無形之中對規劃設計產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設計師很難靜下心來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思索設計的本質,規劃的成果往往過于商業化并且易于浮于表面,愈趨于形式化模式化,無法恰當深入地體現其內涵與本質,似具骨架而缺靈魂。一個優秀的設計也許哪怕只是某一個細節能夠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越是激烈越能給人留下深刻的體會而難以忘懷,如余音繞梁,徹夜回響。規劃設計是一門需要熱烈的感情的專業,只有熱愛,才能將感情融入設計,使其不光有血有肉,并且極具內涵底蘊,充滿靈性。
一名規劃設計者一生所不斷追求及研究的總是圍繞著“終究怎樣的規劃設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規劃設計,才是秉持了規劃設計的最原始的初衷的規劃設計,是能夠歷久彌新的規劃設計,更是能夠讓人們在多年之后再次回想起來的時候仍忍不住感嘆或懷念的規劃設計”這樣的專業思考。
現今的社會,各種設計思潮與風格流派林立,你可以中規中矩,按照要求構思自己的設計,雖無突出的設計創新意味,但也不會偏離設計的正譜;你也可以盡情暢想,開拓思維,通過新的結構方式、新的技術手段、新的設計視點來詮釋新的現代主義設計,讓你的設計給人以對于未來的不斷探索追求的震撼感;你還可以執著于鄉土化的思索,規劃設計強調地方特色,強調設計與人的情感互動……
不論是什么樣的規劃設計,不論對象是景觀、建筑、城市抑或是整個區域,其所需要符合的各類設計理論、規范、要求,規劃設計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客觀問題的解決等等因素構成了它的骨架及血肉,而光具備這些是不夠的,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規劃設計最需要的是靈魂。一個沒有靈魂的軀體,雖然各項身體機能仍然能夠正常運行,但卻只能像植物人一樣,不再是一個具有活力的個體;一個沒有靈魂的規劃設計,雖然可以在基本滿足人們正常需求的情況下存在,但卻很難在人們心中引起共鳴,使人們感受到規劃設計的活力與生機。
一、國內案例分析
(一)中國文化底蘊分析
中國自古便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不論是詩詞、音樂、繪畫抑或是園林均注重其“韻”的體現。當你見到這樣的景致:兩人于冬日坐于梅子樹下煮酒,相談甚歡。在對于歷史典故不甚了解的人眼中這僅僅是一處人景交融的冬日景觀而已,而當你了解那段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歷史之后,再見到這樣的景致便能引起對于那個英雄輩出的時代里指點江山、意氣風發的聯想,從而產生蓬勃的斗志及進取感;或者若你對于古典詩詞有所研究,這樣的場景往往能夠給觀者以古典意境美的觀感,“煮酒擷梅魄,斟風醉雪魂” ,踏雪尋梅,籬下煮酒的生活令人愜意頓生。
紅樓夢中第七十六回中,林黛玉與史湘云在凹晶館月下聯詩,“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將這荷塘月下的中秋之景添上了幾縷凄涼的意境,雖淡,卻愈是細品愈覺傷感。景致是死物,而人卻是活生生的存在,當這景與此時此刻的人的情相呼應時,景致便被賦予了靈魂,成為了具有活力的生命體。這荷塘也許在他人眼中只是一處極美的景致,而在此時此刻的黛玉心中卻平添了幾分清冷與憂思,更是使她對那冷月籠罩下的花魂產生了共鳴感,而這種共鳴的意蘊也隨著小說的散播在更多的人的心中沉淀,而使這樣一處普通的庭院景致成為了很多看過小說的人們的心中抹不去的所在。美好的景致能夠在人們的心中引發“美”的視覺感受,然而賦予了其詩意之后則不僅僅是能引發視覺上美感,更能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使這層“美”的感受更加深刻持久。
(二)案例分析
1.秦大咸陽規劃。秦始皇在統一之后便逐步實現其“大咸陽規劃”及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宮苑建設。這個分布于渭水兩岸的龐大的宮苑集群的布局是按照天上的星座的布列來安排的,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帝都規劃上的具體體現。這樣的布局突出了咸陽宮的總綰全局的主導地位,其他宮苑作為后者的烘托,猶如眾星拱北極,體現了人間的皇帝的至高至尊,以皇帝所居的朝宮溝通于天帝居的天極,又把天體的形象復現于人間的宮苑從而顯示天人合一的哲理。而其后阿房宮的建立,通過復道聯通咸陽宮及冬面的驪山宮,再結合原有的秦甬道系統,形成以阿房宮為核心的輻射狀的交通網絡,也是天體形象的模擬,氣魄之大無與倫比。
秦咸陽城的規劃立意是以己喻天,將規劃不僅僅局限在這片土地上,而是放開視野,將天地均納入規劃的范疇,是秦始皇大一統的氣魄的集中體現。這份胸襟與氣勢完全打破以往固守的都城規劃思路,即使是在后來的歷史中也沒有可與其比肩者。雖然由于資料的缺乏,那時的宮苑的具體樣貌我們無法洞悉,但從這些許的文字的描述中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作為主要規劃設計者的秦始皇當時的那種“普天之下、唯我獨尊”的風發意氣,也無法不對這樣的帝都規劃產生神往之情。暫不提以當時的技術條件這些宮殿是否能造的美輪美奐,單是這樣的規劃立意已經使這個都城規劃極具活力與魅力。
2.安徽祈云山太素宮。祈云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觀,也是江南的道教名山之一,太素宮是齊云山上規模較大的一所道觀,在文革中被毀,后重新修建。太素宮的建筑平面布局在寺觀建筑中并無特別之處,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其選址的絕佳及其在風水學上的特殊性。太素宮建筑群的左、右、后三面環山,山勢前低后高,前緩后陡,是堪輿家所謂“交背椅”的上好風水;而道觀的三進院落則恰好坐落在這個袋形山坳的中央部位。后山呈半月狀,五峰峙列,九溪分流,作為建筑群的背景烘托,益顯渾厚莊嚴的氣度。道觀山門前的月臺之前為深淵大壑,大壑之中正對道觀的方向是一座孤峰“香爐峰”,頂建鐵亭,左右有獅象二峰環抱峙立有若君臣朝揖之禮。
站在山門廣場上往后是山巒環拱襯托金碧璀璨的建筑群,往前極目遠眺則是以香爐峰為近景構圖中心,遠近群山起伏的江山畫卷。每當晨昏,大壑之中白云翻滾繚繞,香爐峰浮現于云海之上宛如蓬萊仙島,周圍的環境氣象萬千將太素宮烘托得如仙山瓊閣,這樣的設計立意充分體現了太素宮的道觀性質。
3.劉家琨與胡慧姍紀念館
胡慧珊紀念館位于安仁建川博物館聚落5.12地震館旁的一片小樹林中,是為在512地震中死難的都江堰聚源中學普通女生胡慧珊而建。它以災區最常見的坡頂救災帳篷為原型,面積,體量,形態均近似于帳篷,外部紅磚鋪地,墻面采用民間最常用的抹灰砂漿,內部為女孩生前喜歡的粉紅色,墻上布滿女孩短促一生的遺物:照片,書包,筆記本,乳牙,臍帶……,她的一生沒來得及給社會留下多少痕跡,她不是名人,只是個普通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這里的紀念內容沒有悲壯熱烈和宏大喧囂,只是關于一個花季少女的追憶。從一個圓形天窗撒進的光線,使這個小小空間純潔而嬌艷……這個紀念館,是為一個普通的女孩,也是為所有的普通生命……對普通生命的珍視是民族復興的基礎。
這樣一個設計,它所訴求的社會意義很清晰:對普通生命的珍視是民族復興的基礎。有時候,一個設計的好壞,尤其是紀念性的設計,不在于它是否別致精美,是否內容豐富全面,是否能夠在視覺上給人以震撼……而是在于它是否能夠引起共鳴,引發思考。 也許對于那些地震遇難者的家人來說,需要的不過是一個安寧的所在能夠讓他們暫時地避開喧鬧的塵世來靜靜地寄托自己的哀思;也許對于那些沒有經歷過這次慘痛經歷的人們來說,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一個失去生命的小女孩的紀念館,便能讓他們由此及彼地感受到那場災難的慘痛。一個臨時安置災民的帳篷,“永久”地凝固成一棟供死者靈魂棲居和生前遺物存放的房子;在一個僻靜角落里,房子青灰色,簡樸,近乎冷漠的外殼,保護著其粉紅色、艷麗、柔美的內部;一件件逝者生前的遺物更是讓人親身感受到這個鮮活的生命曾經生活過的點滴痕跡以及生命逝去的悲傷情懷。胡慧姍紀念館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紀念館,但它被認為是今天的中國的真正的建筑,沒有浮夸,沒有獵奇,有的只是最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設計思考與感悟。
二、國外案例分析
(一)美國Peck農場公園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的開發商們都在大力地推進擴張式的發展, 農地逐漸地消失,而替代的是草皮、栽植的樹以及帶有前廊和馬廄的復古主義住宅,人們錯誤地認為這樣的景象便是鄉村的生活,國內的鄉土景觀的特色迅速地消失。那些住在郊區的房主也許認為他們是生活在城市的邊緣鄉村地區,但事實上他們并沒有體驗到農業景觀和食物生產之間真正聯系。這樣的所謂鄉村景觀事實上是過于形式主義的物質存在,而與其相應的文化體驗也相對比較表面化,不夠深入。
“Peck農場公園的設計師在設計中便充分尊重了伊利諾伊本土的鄉村農業景觀,保留了歷史農場的特征,使之成為一個少見的牧場公園,一個有著芬芳植物和飛舞昆蟲的綠色土地。同時,修復了混凝土糧倉和谷倉并提供歷史展品和有關農業展品的陳列,讓人憶起過去的農場。除此之外,還提供了一些教育方面的課程,邀請學生了解牧場棲息地。在設計師看來,為了下一代,不應把農場像博物館一樣保存起來,而應讓它們充滿生機,幫助孩子們進行農業體驗。”社會的發展使得大量鄉土景觀在逐漸消失,這種情況同時也更多地出現在我們的國家。也許我們無法阻止社會的發展,但規劃設計師們卻可以利用規劃的便利,充分發揮設計的靈活性與多樣性的優勢,盡己所能地避免鄉土景觀的消失。
(二)老人院
有一所老人院,它的景觀設計并不十分復雜美麗,但是它的特色之處在于老人院中的花花草草都是老人們的家人陸續送過來的,這也成為老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這樣的設計是一種人性化的體現,老人們因種種原因無法與親人一起生活,而親人定期送來的花草布置在庭院中卻能使原本陌生冰冷的老人院增添了不少生氣與親切感。這也許比再多再豐富的業余活動的體驗所能對老人家的心理產生的安寧及靜心的作用都更加有效果。
三、結語
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每天都像陀螺似的時刻處于高速旋轉的狀態中,沒有辦法靜下心來慢慢思索設計的本質。思索怎樣去設計一處景觀才能使得去過的人們能在多年后想起的時候仍能充滿感情地懷念,甚至能夠對于起碼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產生過或多或少的精神影響,就好像許多年前地壇那座廢棄的古園之于史鐵生,抑或是清華大學那個著名的荷塘在多年前的那個月夜里之于朱自清。
思索怎樣去規劃一座城市才能使其具有與眾不同的自身魅力,能夠讓去過的人們明晰地體會到其強烈的地域文化并且無法忘懷,就好像來到維也納就能感受到這個城市每一個細節處所散發出的藝術氣息,來到巴塞羅那就能深切體會到得天獨厚的地中海自然風光和具有豐富情趣的民俗文化所形成的濃厚的巴塞羅那精神;思索怎樣去建設我們的祖國才能遏制屬于我們自身的源遠流長的文化的流失,并且將其發揚光大,使本就在世界所文明的中國特色更加具體化更加讓外來游客及本土居民均感觸頗深,流連忘返。這些都離不開具有靈魂的規劃設計。賦予設計以情感,只有能夠在感情上引起人們共鳴的設計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設計。
“家門口的白沙溪旁垂柳成蔭;村邊風水林茂盛,有人經過,還會有許多喜鵲驚飛而起……記憶中純美的地方,有著屬于農業時代的安閑與寧靜,有著自己的歷史和對自己記憶的堅持與傳承。每天黃昏放牛回家,路上總會經過一棵年代不知道有多久遠的大樹,樹下總有老人在講古老的故事,關于這棵樹的,關于我們村莊的。”對這片土地的記憶變成了俞孔堅教授的鄉土中國的情懷。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也必然有著相同的鄉土情懷,只有懷著對于這片土地的無比熱愛之情,作為規劃設計師的我們才會懷著無比的熱情去建設耕耘這片土地,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屬于這片土地的一切美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
[2]劉家琨,胡慧姍紀念館[J].新建筑, 2009(06)
[3]張晉石,鄉村景觀對西方現代風景園林的影響及啟示[J].中國園林,2009(02)
[4]湯敏,公共空間設計新視角——活動設計與情趣設計——訪巴塞羅那后有感中國公共空間設計[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 2009(04)
[5]黃月俠, 俞孔堅.回歸詩意棲居[J].藝術與設計,2008(02)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景觀規劃設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