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意”是壽山石雕諸多雕刻技藝中的一種獨門別類的表現手法,也是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中少有的以技法要求與審美取向相結合而命名一種雕刻技藝?!氨∫狻迸c畫像石、磚剔地雕、留青竹刻雖材質不同,卻有異曲同工之妙,是不同的傳統工藝品種之間相互滲化的結果,也是傳統雕刻技藝源流的延伸和發展?!氨∫狻笔菈凵绞窨碳妓囍械囊环N特有的雕刻手法,福州的壽山石雕不斷從傳統雕塑藝術中汲取營養,歷經上千年的開創、發展和經驗的積累,發展出圓雕、浮雕、透雕、印鈕、鑲嵌、薄意、微雕等七大類雕刻表現手法,成為中國傳統雕刻領域里的一朵奇葩。林清卿使薄意技藝趨于成熟。
中國傳統藝術造型活動一般分為三個文化層面:一是民間的大眾業余活動;二是民間或宮廷的職業化生產;三是文仕階層的雅玩閑事。處于中間狀態的職業作家群落,上則達雅,下則隨俗,這就出現了雅俗分流。這種情況下壽山石雕工匠在藝術風格上形成著名的“西門”和“東門”兩個流派。清初期,福州壽山石雕的藝人高手輩出,刀法渾厚純熟??滴跄觊g的楊玉旋,周尚均,藝冠當時。同治、光緒年間的潘玉茂、林謙培二人在繼承楊、周遺法的墓礎上各自發揮,使壽山石雕在風格上形成了“西門”與“東門”兩個藝術流派?!皷|門派”以雕刻觀賞性的陳設品為主,供應世俗和市場的需要,作品注意巧色和專業效果,刀法多雕鏤結合?!拔鏖T派”則以雕品以印章和小品為主,專供收藏家、鑒賞家、書畫家收藏、玩賞和使用。故作品有深蘊高尚、雅致的書香味。且有部分藝人與社會名流多有交往,無形中提高了西門派的地位,成為當時上流社會應酬的最佳禮物。
林清卿出生于“西門派”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林清卿(1876一1948),福州市西郊觀前鳳尾鄉人。林清卿少年師從鳳尾村壽山石雕“西門派”門人陳可應學習雕刻技藝,二十歲左右后放下刻刀轉而習畫,幾年后又重拾刻刀潛心鉆研薄意技藝,溶雕、畫于一爐,終成大器,為文苑藝林所推崇。
林清卿“薄意”刀法老辣、精到,作品清新雅致、意境深幽、意趣橫生,不僅工藝精致、精巧、精萃,并且能在創造意識的支配下,充分傳達出藝術表現的感染力,這些都是同業藝人所難能及的。許多人也學習林清卿的“薄意”,避裂痕、掩瑕疵、用巧色,然后就是憑畫譜以畫入石,但是卻只能形似而不得其神。林清卿與傳統壽山石雕藝人的重要區別,就在于創造與模仿的差別。傳統藝人十分注重“圖”、“圖樣 ”,這些“圖樣”雖世代相傳,一定程度上缺乏生命力,難以具有打動人的力量。而林清卿的“圖”是在包含了諸多畫家、收藏家思想的灌輸之后,再融會貫通于想象之中,在“胸有成竹”中誕生。其構圖、意境、意趣或意象乃至于形式規律,都在“薄意”的創作過程中,逐漸形成和逐步完善。這就不但要有十分強的創造能力,通達藝術表現的形式規律,還要充溢著內在的精神與情感。這正是創作與模仿的根本差別,亦是藝術家與傳統藝人的分水嶺。
林清卿的薄意雕刻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大大突破了其先輩壽山石雕刻題材的局限。花鳥草蟲,山水人物無所不能,尤其是花鳥草蟲,其傳世作品占多數。林清卿在“薄意”創作題材的選擇上,有明顯的文人畫取向。人物中表現古代文人、名士的題材,如《羲之愛鵝》、《米癲拜石》、《竹林七賢》等,表現文人超越世俗的《踏雪尋梅》、《秋山行旅》、《垂釣圖》、《訪隱》、《隱廬》、《賞梅》以及以漁、樵、耕、讀、泛舟為點睛之用的山水題材也頗能體現文人的精神和情操。在傳統的花鳥題材上,梅蘭竹菊還是主要的表現對象。宗教題材也是重要部分,例如人物類體現佛禪的“薄意”的《坐禪》、《悟道》、《一行觀天象》、《羅漢》等。
林清卿在“薄意”創作中,著意追求文人畫的意境美,并把這種繪畫形式的審美標準作為其創作的終極準則,從而使“薄意”藝術上升到純藝術的高度。所謂意境,“是指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感、思想、意趣與富于形象性的生活圖景交融一體而成的藝術境界?!倍智迩涞摹氨∫狻弊髌?,正體現了這種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境界。從美學上講,“意趣”、“意象”、“意境”三意并立的審美結構更能符合主客觀交融的全部審美內涵。趣者重情調;象者重氛圍;境者重景物。故花鳥言意趣,人物言意象,山水言意境。林清卿的花鳥“薄意”,靈巧生動意趣盎然;其人物“薄意”以形寫神,是融合了形象、心理及其環境氛圍的詩化表現;其山水“薄意”,那種文人隱逸超然的意境美隨處可見。林清卿在“薄意”創作中追求意趣、意象、意境的藝術表現,與前代壽山石雕工藝品相比,充溢著更豐富的藝術情感、人文精神,也寄托了更深沉的審美理想。藝術創作中所表現出來意趣、意象、意境是否具有動人的藝術力量,不但是藝術作品成敗的關鍵,也是判斷藝術品和工藝品的分界線。林清卿的“薄意”藝術,以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藝術的表現語言,使其從傳統工藝美術中脫穎而出,成為純藝術王國的一朵奇葩。
林清卿一生沒有正式收徒,技藝也不傳子,只有少數一些藝人得到他只言片語式極為有限的“言傳身教”。林清卿薄意工藝的藝術風格或樣式構成主要是通過其“薄意”作品自身的形象得以向私淑者傳播并發展,也就是所謂的“物傳”。林清卿別開生面地熔雕、畫于一爐,前所未有地發展了薄愈技藝,使其獨樹一幟,成為無數同道人追摹的典范,對后世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陳子奮.頤諼樓印話.汕印本
[2]鄭麗生.壽山石資料匯編.民國手抄本
[3]王世德.美學辭典[M].上海:知識出版社,1986
【作者單位:福州畫院青年創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