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逐步放緩以及高校的不斷擴招,近幾年來中職學生就業形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關鍵詞:中職生;就業
一、中職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學歷偏低,發展后勁不足
造成中職生學歷偏低、知識面較窄、發展后勁不足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職生沒有經過高中階段系統的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二是中職學校的辦學條件遠比不上大學的辦學條件;三是中職生學制短,所學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知識較少;四是大部分中職生入學前基礎較差。
(二)普遍存在自卑心理
造成中職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的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部分中職生在中學階段學習成績較差,且表現不突出;二是中職生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三是受到社會上只有考上高中或大學才是人才的不正確輿論的引導;四是中職生在求職時常常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三)就業期望值過高
部分中職生及其家長不能正確認識人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形勢,其觀點仍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認為中職生畢業后應由國家統一安排工作,或當國家干部,或到企業當技術管理人員,不愿到生產第一線和基層工作,造成需求中職生的用人單位招工困難的現象。
(四)部分用人單位用人制度不規范
大部分用人單位認為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它們抓住求職者求職心切的心理,在招工用人方面不能較好地遵守國家法規,在用人條件、用工待遇等方面過于苛求,降低了中職生及其家長對用工單位的信任度。
二、中職生提高就業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中職生的心理素質訓練
經不起挫折,社交恐懼,依賴心理等是中職畢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心理學研究發現,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之間的差距與矛盾,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中職生恰好處于這樣一個矛盾期。首先,中職生就業選擇是人生一件大事。他會遇到很多的矛盾,如自我與客我矛盾、社會需求與自身能力的矛盾等。其次,中職生正處于心理發展不穩定、不平衡、不健全的時期,主要表現在理想與實現矛盾、開放與封閉矛盾、獨立性與依賴性矛盾、情感與理智的矛盾等等。再次,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同步。中職生有相當部分心理還不成熟,同時由于生理與心理發展不同步,加之個體生活體驗不同,所以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有很大的差異。
(二)加強中職生的自信心的培養
相當一部分中職生,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后沒有被重點高中錄取,他們有的自卑情緒嚴重,缺乏求成勇氣;有的畏懼課堂學習,把上課學習視同迫于無奈的“勞役”;有的生活目標迷失,認識混沌,幾乎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對待一切均取“混”的態度;就業后總覺得領導和老員工看不起自己,產生逃避思想。總之缺乏自信心是中職生中極為普遍的現象,這已成為制約中職素質教育發展與中職生自身成長的主要瓶頸之一。重新樹立自信,勇于面對困難,是中職素質教育,尤其是德育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培植中職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引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悅納自己,要讓學生樹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第三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用心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善用表揚,慎用批評。
(三)加強中職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艱苦創業精神教育
勞動者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是創業能力。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業素質,不僅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拓寬學生就業渠道,穩定就業的有效途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能力的問題,要求通過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給學生“能力護照”,從而為畢業后順利走向社會創造條件。學校可以通過召開創業教育的主題班會,采集制作并播放學校歷屆優秀畢業生勤勞致富、自主創業的錄像片,請自我創業成才的優秀畢業生到校現身說法等措施,激勵學生增強創業意識,成為開拓型人才。
(四)引導學生降低自己的就業期望值
中職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主要表現在求職方向、薪酬待遇、工作崗位三個方面。很多畢業生非大型企業、獨資企業不就,工資低者不就。我們對本校一千名中職畢業生就業期望值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求職方向”上,選擇事業單位、外資企業、國有大型企業、民營鄉鎮企業、個體企業及其他的比例分別是26%、23%、44%、5%、2%;在“工作崗位”的選擇上,選擇管理崗位、服務崗位、生產崗位的比例為48%、26%、26%,說明中職生真正愿意從基層干起的并不多。而在“薪酬待遇”問題上,希望實習期月工資在1000元以上的占83%,800-1000元的占16%,在600元以下的崗位幾乎無人問津,反映了中職生大都希望環境好、條件好、效益好的工作崗位。
(五)學校要指導好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學生畢業了不知自己該干啥,把掙錢多少做為謀求職業的唯一標準。一方面依賴學校安置,一方面又在不斷跳槽。為了給每個學生設計適合其自身條件的職業生涯,做為班主任、職業指導教師,從新生報名、入學、學習到職場實習的整個過程,就應通過與學生交談,了解其愛好、家庭情況、個人的實際情況,并針對這些結合行業的要求和社會的需求,為學生設計合適的職業。
影響中職生就業穩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個體生理及心理發展的階段特征是生成中職生就業是否穩定的內因;市場經濟下的新價值觀是生成中職生就業是否穩定的根本原因;職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跟進程度,是生成中職生就業是否穩定的主要原因。穩定學生就業需多方共同努力:學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誠信意識、敬業意識、奮斗意識、責任意識和合理的就業期望值;家長要理解和支持學校教育工作,在學生實習就業后應配合學校,做好學生思想穩定工作;學校應加快職業指導教學的改革,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崗前職業意識、職業道德、競爭意識、創業意識等的培養;社會更應加大法規建設,為中職生就業提供良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沈龔平,趙玉厚.高職學生的擇業心理分析與就業指導[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16)
[2]卓群芳.淺談中專生職業指導問題[J].衛生職業教育.2005(18)
【作者單位:漯河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