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傳統藝術作品的欣賞方式中,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心緒或者對某件事物的喜好或態度,讓觀眾在欣賞時產生共鳴,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作者創作作品時的情緒和環境。而新興數碼藝術作品則是由創作者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它決定了整個作品的基調和開始狀態,但由于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創作者無法控制作品的過程和結果,從某種角度來看,觀眾也變成了作者。如果觀眾還是以原始審視普通作品的“閱讀經驗”來解讀新一代的數碼藝術作品則會造成“閱讀障礙”。
關鍵詞:數碼藝術;傳統藝術;接受美學
從原始社會時期開始,人們就通過運用視覺藝術手法來表達心情、記錄歷史。 隨著時代的遷移,技術的大大進步,繪畫工具的不斷改進,視覺藝術家們開始追求更為逼真的畫面效果。直至攝影技術的出現,現代藝術家們又多了一種全新的創作工具——數碼藝術。攝影技術加之電腦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使得數碼藝術正在蓬勃興起。
數碼藝術,指那些運用電腦、投影儀、攝像機、傳感器等新技術進行創作的藝術形式和過程。到目前為止,被歸納為數碼藝術的形式有多種,如數碼圖像、動畫影視后期、電腦游戲、虛擬空間、數碼交互、人機交互等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的混合藝術。
那么,對于當代數碼藝術我們該怎么來理解?筆者擬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出發,對當代藝術中的數碼藝術進行進一步的解讀。
什么是接受美學?接受美學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一個作品,即使印成書,在讀者沒有開始閱讀之前,它也只是半成品,沒有思想、沒有任何用途。換句話說,對一件藝術品進行解讀必須要從讀者中心出發。藝術家、作品、觀眾三者之間最重要的是觀眾,作品完成后,作品就脫離藝術家而單獨存在,一件作品要獲得生命必須通過觀眾的“檢閱”才能真正實現其更大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在傳統藝術作品的欣賞方式中,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心緒或者對某件事物的喜好或態度,讓觀眾在欣賞時產生共鳴。而新興數碼藝術作品則是由創作者搭建一個互動平臺。它決定了整個作品的基調和開始狀態,但由于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創作者無法控制作品的過程和結果,從某種角度來看,觀眾也變成了作者。如果觀眾還是以原始審視普通作品的“閱讀經驗”來解讀新一代的數碼藝術作品則會造成“閱讀障礙”。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計算機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必備工具,同時互聯網也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數碼藝術以一種親民又便捷的方式走進了人們的生活中。作為蓬勃發展中的數碼藝術,它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觀眾必須參與到作品中去,與作品進行互動從而創造出無法預計的結果來。這點與接受美學的思想不謀而合。
網絡數碼藝術是一種正在茁壯成長的新媒體藝術形式,人們通過和影像的互動和交流進行角色扮演、人機交流等,這是一種全新的人類視覺感知方式。人機交互數碼作品將觀眾的反應納入作品的一部分,削弱了傳統的藝術創作與藝術欣賞之間的界限,也淡化了創作者與觀眾的身份概念。創作者只是整個作品的驅動者,引導著大局的前進方向,但他卻不能控制全局,越來越多的觀眾和參與者的介入將使他對作品的影響越來越小。
例如,設計一個給小朋友設計一個會說話的繪本App,里面有關于教育、生活等12類小故事。小朋友們必須主動選擇不同的類別,由于小朋友點擊的順序不同,所以不同的故事就會有不同的內容和結果出現。在整個觀看過程中,小朋友擁有絕對的主動權,可以自行選擇并參與。對于這類作品,藝術家只是搭建了一個人機交互的平臺和框架,讓參與者由被動接受作品變成了主動的決策者。同時對整個數碼作品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作品也就具有了極大的生命意義空間。在整個過程中,觀眾的參與和互動將這個作品呈現出其豐富意義的源泉,而最初設定的框架和平臺只不過是承載意義的載體而已。
其次,接受美學強調要重視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讀者在參與同一部作品進行創作時,沒有也完全不可能超越作品本身所提供的再創造的可能性和限度,這種可能性與限度也就是作品對讀者的一種召喚以及等待,觀眾只能在作品可能的范圍內充分發揮再創造的能力。從語言角度而言,這種文本召喚性的深度依賴于作品意義與建構層中所存在的不確定性與空白。當代數碼藝術強調的是開放性和能動性,以便觀眾通過互動更好的了解作品本身的內容,并創作出更加意想不到的結果。通過觀眾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作品的主題意義的再創造來開啟作品自身巨大的內在意義空間。
如今大熱的手機游戲“節奏大師”,參與者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它下載到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上。剛開始的時候玩的比較生疏,隨著參與者對多種鍵盤模式的熟悉以及對舞曲的適應,彈奏技術逐漸提升。最后參與者可以將自己的闖關數與其他好友進行比較,同時也可以與好友建立對戰模式。這件數碼作品本質是一款游戲,它在整個設計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給參與者發揮。如果這一切遠離了參與者的介入,這個游戲本身所帶有的獨立的意義是極其有限的。視覺文本只是一個空的框架,它需要參與者往里面不斷的填充內容和意義。因為文本本身的價值和變化是有限的,只有與參與者不斷的互動和交流,其創造出的結果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無限的。
新興的數字設計的載體與其他傳統設計的載體相比有著特殊的交互性、開放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在對當代美學觀念的表現上也有與生俱來的優勢。數碼藝術的發展對視覺藝術的沖擊不僅僅是視覺效果上的不同和載體的不同,而是從美學觀念到閱讀習慣上的根本影響和改變。數碼藝術本身的形態構成結果超越了傳統藝術的本質而發生了質變,完全開創與顛覆了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石群山.論接受美學視野中的文學閱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05)
[2]徐慶軍.數碼藝術的產生與美的感悟[J].內蒙古藝術,2003(01)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