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是一個大大挨罵的亡國之君,《文選》學是一門千古不衰的顯學,兩者之間似無關系;而其實不然。
《文選》學實即起步于隋煬帝時代。這里一個重要的背景是蕭梁皇室中昭明太子蕭統(501~531)一支的后裔在隋代頗為活躍。蕭統英年早逝后,梁武帝蕭衍(464~549)沒有立皇太孫為接班人,而是安排蕭統的弟弟蕭綱(503~551)接班(后來稱為梁簡文帝);侯景之亂中蕭衍、蕭綱先后死難,蕭統的七弟蕭繹(508~555)在江陵稱帝(后來稱為梁元帝),當時領兵坐鎮襄陽的蕭統之子蕭詧(519~562)與蕭繹不和,他的弟弟蕭譽又被蕭繹殺了,于是稱藩于西魏,引西魏軍攻下了江陵,梁朝算是滅亡了。西魏立蕭詧為后梁主(宣帝),從此后梁就在北方政權(西魏、北周、隋)的監控下傳了三代,這就是宣帝蕭詧、明帝蕭巋(542~585)和末主蕭琮(?~607?)。這后兩位二級皇帝的傳記均在《隋書》中。隋高祖楊堅同蕭巋關系非常好,特別安排將蕭巋的女兒嫁給次子楊廣也就是后來的隋煬帝;大業元年(605)蕭妃被立為皇后,《隋書·后妃傳》稱她“有智識,好學,解屬文”,傳中附載了她的一篇《述志賦》,水平很高,可謂不墜家風。
既然當今皇帝同后梁明帝蕭巋成了兒女親家,則蕭巋先祖蕭統編選的《文選》也就受到很大的重視,當時科舉考試中已多用《文選》中的選文作為試題,例如據《北史·杜銓傳》可知,開皇十五年(595)杜正玄舉秀才,楊素試之以擬《上林賦》、《圣主得賢臣頌》、《燕然山銘》、《劍閣銘》;開皇十六年(596)杜正藏舉秀才,蘇威試之以擬《過秦論》等等——這些作為典范的原文均曾選入《文選》。這應當不是偶然的。于是注意研究《文選》自然也就提上了日程。
到煬帝登基后,這一支蕭家作為外戚得到很多特殊的照顧,《文選》的研究也進一步繁榮起來。率先從事《文選》研究者有兩個值得紀念的人物,一是蕭該,一是曹憲。《隋書·儒林傳》載:“蘭陵蕭該者,梁鄱陽王蕭恢之孫也……性篤學,《詩》、《書》、《春秋》、《禮記》并通大義,尤精《漢書》,甚為貴游所禮。開皇初,賜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奉詔書與(何)妥正定經史,然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后撰《漢書》及《文選》音義,咸為當時所貴。”蕭該的《漢書音義》十二卷、《文選音義》(或省稱《文選音》)十卷均應作于煬帝時代(《隋書·儒林傳》載包愷“大業中為國子助教。于時《漢書》學者,以蕭(該)、包(愷)二人為宗匠?!比粍t蕭該的著作亦當完成于大業中);后者開《文選》學之先河,意義是很大的。按梁鄱陽王蕭恢是梁武帝蕭衍(464~549)的弟弟,蕭該乃是昭明太子蕭統的堂侄,他出馬來研究《文選》,自然有些家族的感情在起作用,同時應當也是受到此時大氣候的鼓舞。
另一個研究《文選》學的人物是著名的揚州學者曹憲(545?~649?),此人是一位老壽星,一生經歷四朝,生于蕭梁,漸歷陳、隋,晚年入唐,所以《隋書》沒有替他立傳;但他事業的高峰正在隋煬帝時代,《舊唐書·儒學傳》云:
曹憲,揚州江都人也,仕隋為秘書學士。每聚徒教授,諸生數百人。當時公卿已下,亦多從之受業。憲又善諸家文字之書,自漢代杜林、衛宏之后,古文泯絕,由憲此學復興。大業中,煬帝令與諸學者撰《桂苑珠叢》一百卷,時人稱其該博。憲又訓注張揖所撰《博雅》,分為十卷,煬帝令藏于秘閣。貞觀中,揚州長史李襲譽表薦之,太宗征為弘文館學士,以年老不仕,乃遣使就家拜朝散大夫,學者榮之。太宗又嘗讀書有難字,字書所闕者,錄以問憲,憲皆為之音訓,及引證明白,太宗甚奇之。年一百五歲卒。所撰《文選音義》,甚為當時所重。初,江淮間為文選學者,本之于憲,又有許淹、李善、公孫羅,復相繼以《文選》教授,由是其學大興于代。
曹憲中年入隋后才開始出仕,很可能是由揚州總管、晉王楊廣請出山的。清儒阮元在《揚州隋文選樓記》一文(《揅經室二集》卷二)有云:“揚州舊城文選樓、文選巷,考古者以為即曹憲故宅,《嘉靖圖志》所稱‘文選巷’者也。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于揚州載文選樓,注引舊《圖經》云‘文選巷,即其處也。煬帝嘗幸焉?!庇纱祟H可推知曹憲當時的聲望之高。
《文選》學發源于隋而大盛于唐,《文選》學的兩大先驅——蕭該和曹憲都活躍于煬帝時代,受到過那個時代氛圍的影響;重視培養后學的曹憲更可以說是文選學的開山祖師,而隋煬帝實為其背后的推手之一。
由帝王、太子、藩王或其他特權人物為中心,形成一個個文化精英的集團或圈子,在中國古代的學術史、文學史上是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現象。就中古時代而言,赫赫有名的建安七子、二十四友、竟陵八友等等,都屬于這種類型;而梁代的蕭衍、蕭統、蕭綱、蕭繹身邊各有一大批知識精英,更為隋煬帝楊廣樹立了切近的榜樣。由于楊廣晚年為政荒謬,把政權給弄丟了,他在這一方面的作用很容易被忽略。本文就他與《文選》學的關系略述所見,希望能起到一點拾遺備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