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時刻總是讓人們產生捐贈的念頭,但這又面臨一系列紛亂糾結的問題:怎樣才能更好地捐助。
通常來說,良好的動機總會拖延,因為總是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如何決定哪件事更值得去幫助呢?我應該捐給哪個慈善機構?更重要的是,怎么才能確保自己的捐款沒有被假冒組織私吞呢?
Edwin Lee是“惠施·捐獻文化”(WiseGiving)的慈善事業顧問。“惠施”是慈善機構聯盟,屬于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旗下組織。他說許多人更傾向于快速、毫無后顧之憂捐款,這完全沒有問題。
他建議人們通過廣受尊重的慈善組織捐助,如社區福利基金,它作為捐助者的委托方確保基金的謹慎使用,或愛心圣誕大行動,它是由郵政局和香港無線電視舉辦的年度慈善活動,惠及16個群體。“惠施”在其網站上也公布了經過該組織審核的229家慈善機構的名單。
Tina Chan是陳一心(Chen Yet-Sen)家族基金會的執行董事。這個基金會致力于幼兒讀書和教育計劃。她建議:“不要沖動,也不要單純因為看到某廣告或視覺圖像就捐款”。“最好研究一下這些慈善機構,”她說,“想想你有的那些興趣,由此開始。”
如果捐助人想在自己的樂善好施中考慮得更周全,就應該花點時間更多地了解慈善機構的使命和服務。也應該查看機構的財務文件,確保慈善基金在最大程度上為目標受益者服務。
話雖如此,捐助者也應該認識到一定程度的管理費用是不可避免的。李先生說他意識到人們過分強調審核行政管理開支。開支應該適度,但也不是越少越好。
“舉例來說,大量的員工培訓有助于組織的可持續性發展,應該鼓勵。有些組織正在建立研究部門,想了解他們的幫助是否為受益人帶來理想效果。這些就是行政管理。”他說。
陳女士說管理開支的總體數目不應超過慈善機構總開支的20%。“如果提供慈善服務更多的是基于人力,那么各個組織的開支當然會各不相同。”
盡管這些慈善機構不用納稅,公眾們應該清楚政府保證不了慈善活動的健全性。香港的非營利組織實際上缺乏監管。李先生指出,有7000個組織登記在案,其中必定存在害群之馬。
香港稅務局的初步評估并不嚴格,政府也很少實施跟進和監督。“每隔五六年,政府會從列表上隨機挑選一些(具有免稅資格)慈善組織來進行粗略的調查審計。”他說。
慈善,就最佳狀態而言,屬于個人行為,應該體現出捐助者的價值觀。“捐助者確實需要考慮自己想實現什么,然后想想能給予怎樣的捐助,不只是捐款,還有專業知識。”李先生說,“許多和我共事的捐助者都是能集中豐富資源的企業,通常這些資源比金錢本身更有價值。”
災后捐款——來自慈善組織的建議
Dos
確定災難發生國是否接受國際援助
捐款之前查看各種非營利組織
尋找那些有過往經驗并具備專業知識的組織
捐款之前確認非營利機構的合法性
考慮從你的計劃捐款中保留一部分留待捐給災后重建過程
考慮給防災項目也提供同等數量的捐款
花上一定時間做出明智的決定
Don’ts
不要只因為某慈善項目“看上去很美”就捐款重建項目本質上對捐助者充滿吸引力,更容易募集捐款,但可能并不是當時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不要給慈善基金指定用途
慈善組織遠比遠在異地的任何人都更清楚什么是最需要的。指定捐款專款專用可能會迫使組織把錢花在并非需要的地方而錯過幫助那些最亟需的項目。
不要根據管理費用來評價一個慈善組織
組織管理上花費的金額多少,并不代表它本身的質量。保持較低管理成本的壓力,可能會導致組織給項目的人員配備不足,或聘用不具備相應技能和充分資質的不合格員工。
不要期待所捐款項在短時間就能花費出去
慈善組織受到來自捐助者的壓力要迅速完成自己的工作,也許會嘗試在工作中偷工減料。給機構足夠的時間,以確保他們以最佳方式提供幫助。
不要拿收集來的物資寄送給災區
雖然此舉用心良苦,但會讓情況變得更糟,這會增加混亂、轉移資源,可能導致對援助的依賴。
不要獨自前往參與志愿服務
除非你擁有特定的技能還會說當地語言。無論如何,當地人民做不到而必須由外來個體志愿者貢獻的事情往往少之又少。
不要假定有某機構負責監督和管理所捐款項
制止無效或負面援助的最好辦法是只捐款給讓你相信其工作實力和熟練度的那些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