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居住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方,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將改變整個地區的狀況,以及人們的心態。在北美,選擇生活在市區內還是城郊外,對許多家庭和個人來說,有時會產生一些質疑。
通常來說,單身人士喜歡住市區,他們會選擇公司附近的公寓,結婚生子后便移居空間較大的郊外。但無論選擇哪一種居住環境,高質量的生活品質是人們首先要考慮的要素之一。那么這兩種生活方式有什么利弊呢?
以我所居住的多倫多為例,市區及繁華商業地段的公寓樓,都配備了各種現代化設施,包括互聯網、衛星通訊設施、游泳池、桑拿浴室和健身房等;走出公寓樓的幾條街之外,便有大型購物商場、影劇院、餐館、咖啡廳……摩天大樓鱗次節比,城市的繁榮和輝煌盡顯其間。
隨著市區教育設施的完善和就業機會的增加,經濟趨于穩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前來;又由于市區的各種現代化設施齊全,工作機會頗多,大部分新來的人更喜歡在市區定居,導致人口不斷增加,變得擁擠不堪。
然而,過度工業化促使經濟迅猛增長,也給人們帶來噪音和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科技革命雖然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但人們彼此卻相距甚遠,因為觸摸天空的摩天高墻擋住了鄰里之間的互動,導致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社會特質。在城市的繁榮表象下,一顆顆浮躁的心便再也無法寧靜下來。
比如紐約人,尤其是曼哈頓的“紐約客”,他們蝸居在那片小小的狹長的半島上自得其樂,根本不屑踏入對岸的布魯克林或皇后區,哪怕在那里駐足片刻,自我感覺真是好極了,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很冷淡,通常保持“十八英寸”的距離,似乎時刻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心。
不過,相比市中心高聳入云、好似森林般的混凝土建筑,北美的郊外可謂地源廣闊、人口稀疏。一棟棟前庭后院的洋樓分布廣泛,如果你足以富有,房子的后院可種植瓜果蔬菜,并附帶游泳池及漂亮的后花園,叢林外或許還有食草動物幫助維持生態平衡。
由于郊外居住人口相對較少,人口密度大大低于市中心,充足的空間和綠化,使空氣中的污染減少了,居民生活比較接近大自然。此外,郊外相對慢節奏的平靜生活,減少了由城市快節奏帶來的生活壓力,使人們更富慷慨之心,鄰里間的友善互動也更頻繁。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郊外生活房子占地面積大,用電量和暖氣消耗也很大,出外購物必須駕車,一個四口之家通常需要兩輛車,極其浪費資源。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制作的有關全球氣候變異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在世界各地獲得了多項獎項,其中包括奧斯卡獎。在影片中,戈爾呼吁美國人在家中盡量減少電力消耗,以節約能源。
不過,戈爾先生有一幢豪宅,位于納什維爾的豪華貝爾米德(Belle Meade,Nashville)地區。根據納什維爾電力公司(NES)的報告,戈爾一個月所消耗的電力,是一個普通美國家庭整整一年的消費量。2006年,戈爾每月平均消耗電量為18400 千瓦時(kWh),一年吞噬近221000千瓦時,平均每月電費超過1359美元,加上天然氣,戈爾一年在納什維爾的房產上,總共支付了近30000美元!
滄海一粟,從一滴水可以見大海!
戈爾是全球溫室暖化運動的重要代言人,可連他也只是說說而已;更由于從上世紀50年代起,美國就已近完成了城市化,郊外人口1999年已達以57%,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2010年電力能源使用率比2000年增加8%。
顯然,郊外別墅洋樓式的生活模式,并不適合人口密度大的國家,比如中國。
陳思進
某國際金融財團全球投資部風險管理資深顧問,現定居多倫多。
曾任瑞信證券投資部助理副總裁、美銀證券公司副總裁、宏利金融財團資深顧問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