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把再婚當作是與一位他們本該最先選擇的伴侶一起追求幸福的新機會。但是數據表明再婚的結果更可能以離婚告終。為什么會這樣呢?
一方面,再婚夫妻總有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他們正處于熱戀中,因而沒有真正了解到替換一個失去的伴侶(由于離婚、拋棄或死亡)實際上并不能把家庭還原到第一次結婚時的狀態。相反,再婚會給他們帶來許多始料未及的煩惱,比如孩子的忠誠團結問題,撫養任務的失敗以及不同家庭文化的融合。以上是心理學家Patricia Papernow在她著名的再婚建筑模型中列出的五個主要再婚結構性問題的其中三個。本質上來說,令再婚家庭措手不及的難題是拋棄許多他們關于一個“真正的家庭”的傳統設想——比如,一個傳統的經歷初次婚姻的家庭——應該自覺地運作和執行計劃、設計和建立一個全新的家庭結構,以此滿足自己的特殊需求。
對于再婚的夫婦來說,第二個同樣重要的問題存在于人際交流中。這對關系到伴侶內心深處的問題時尤為正確,比如關于孩子行為的敏感問題。夫妻雙方是否尊重并關心對方的孩子,他們經歷了艱難的失去親人以及過渡時期。繼父母面對孩子不加掩飾的敵意時,是否表現出憤怒和攻擊性?
例如,繼母這么說會更好:“你女兒過來的時候都不和我打招呼,連看都不看我一眼,我有點傷心。”而不是:“你那任性叛逆的女兒過來的時候,她們從我身邊走過去好像我不存在,跟空氣似的!她們太不像話了,你就知道站在那里,也不管管!”第一種回應是一種關于“我”的信息,還能展開一段關于如何解決問題的有用的討論。而第二種“你”的回應是在指責,還有可能引起一場爭吵。
再婚引發的最棘手的就是原則問題,不過大量的研究提供了明確的指導解決方針。繼父母扮演的角色應該類似于奶奶,阿姨或者保姆這類熟悉家庭規矩的人(比如作業沒做完就不準看電視)。父母監督匯報孩子的行為,不過只有親生父母才可以處以任何形式的懲罰(或者無視規矩)。可是時間長了,如果他們想要獲得孩子真正的尊重,繼父母們會認為他們應該是執法者,只能強迫孩子聽話。
再婚問題是一個被隱藏了太久的全國性問題。只有把其獨特的挑戰公之于眾,我們才有可能降低再婚的離婚率。